宇宙的邊界在哪裏(1 / 2)

宇宙的邊界在哪裏

宇宙是膨脹的

宇宙究竟是開放的還是閉合的?空間有無邊界?時間有無始終?人們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亞利桑那州的洛厄爾天文台發現,許多星係發射的光已變紅,有多普勒位移,好像它們是在遠離地球。1925年,哈勃和他的得力助手米爾頓·赫馬森觀測宇宙時很快就發現“紅移”不僅是某些星係具有的特征,而是本星係以外的一切星係都具有的特性。他們還發現,越朝遠處看,星係的光譜線越移向光譜的紅色一端。因此,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星係離銀河係越遠,其飛離的速度越快。

此後第四年,哈勃宣布:整個可見的宇宙是不穩定的,四麵八方一律在膨脹。

宇宙的三種模型

基於“宇宙是膨脹的”這個由觀測事實得到的論點,人們建立了宇宙的三種不同模型。

第一種是穩定態模型。認為宇宙一直在以不變的速率膨脹,新的物質不斷產生,某一空間總是有同量的物質。

第二種是大爆炸模型。認為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以後各星係會無限膨脹,宇宙的全部元素供應都在爆炸的頭半個小時內產生齊備,再不會有新的物質產生。

第三種是脈動模型。認為宇宙的所有物質都從一團原先壓緊的物質飛離,速度逐漸緩慢下來,最終停止不動,而後開始在各部的引力互相影響下發生收縮,物質凝聚到最後再度發生爆炸。在這些過程中,物質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毀滅,隻是重新編排、互換位置。

三種宇宙模型共存讓人們激辯了許多年,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期,大爆炸模型漸趨上風,至1965年更有觀測證據有力地支持大爆炸模型,從此大爆炸模型被人們廣泛地接受了。

大爆炸模型的延續

大爆炸模型認為,最初的宇宙是連10厘米至25厘米也未充滿的超高溫、高密度的“一點”。大約180億年前,這“一點”突然爆炸了,僅用10秒至36秒,伴隨著真空相轉移的過冷卻現象,“一點”做了瞬間幾十個數量級的膨脹。其後宇宙繼續膨脹,溫度從幾十億攝氏度開始下降,大約在5500萬攝氏度時,由降溫過程的能量,生成中子、質子它們又合為原子核,這些過程僅有3分鍾。約30萬年後,當宇宙的溫度下降至3000攝氏度時,自由電子被原子核捕捉形成原子。在隨後的大約3000萬年中,那些原子繼續外衝,宇宙也繼續冷卻,到宇宙溫度降至絕對零度167攝氏度之上時,原子開始化合形成稀薄氣體。

此後,因密度波動、引力作用、部分收縮向新的天體進化。再經過100多億年,顯示出多種多樣的物質形態,成了今天的宇宙。當然,大爆炸理論認為今天的宇宙仍在繼續膨脹。

大爆炸理論告訴了人們宇宙是怎樣誕生的,但並未說明宇宙將怎樣死亡或是否會死亡。對這個問題,人類現在還未得到確切的答案。

宇宙無邊但有限

人們認為,宇宙的未來取決於宇宙的幾何模型,即宇宙是開放的還是閉合的?

回答這個問題,要以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時空理論,和廣義相對論——引力理論為基礎。狹義相對論發現了高速運動能使時間、長度和質量發生奇怪的畸變;廣義相對論指出空間是彎曲的。運用愛因斯坦的理論,可以找出一種能夠確定宇宙彎曲與否的觀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