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裏的生命研究(1 / 1)

宇宙裏的生命研究

生命是從哪裏來呢

這是每個人都會想到的問題,也是科學家最關切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科學家們給出了不同的假說。

在19世紀末,人們通過一係列實驗證明在正常條件下生命不可能從無生命物質轉化而來。既然證明生命自然發生說是無稽之談,於是有人把視線轉向了宇宙空間。

1907年,瑞典著名的化學家阿列紐斯主張,宇宙中一直就有生命。“生命穿過宇宙空間遊動,不斷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來。生命是以孢子的形式遊動的,孢子由於無規則運動而逸出一個行星大氣,然後靠太陽光的壓力被推向宇宙空間裏”。

其他科學家也證明了這種壓力的存在。因為在宇宙中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多得很,故類似太陽的恒星光是處處存在的。

如此說來,產生生命推動孢子運動的光壓力在宇宙中客觀是存在的,且很普遍。

孢子是生命的種子

阿列紐斯認為,孢子在星際空間裏被光輻射推著往前走,直至它掉到或落到某個行星上,在那裏它就能發展成活躍的生命。如果那個行星上已有生命,它就和他們競爭;如果還沒有生命,但是條件具備,它就在那裏定居下來,使這個行星有了生命。

阿列紐斯還認為,孢子有著厚厚的外衣保護,所以其有很強的生命力,足以忍受住遙遠的、寒冷的、沒有水分和營養的星際旅途的各種艱難,而不喪失其複蘇的能力。一旦由於純粹偶然的原因,這些宇宙間的“流浪漢”來到了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便開始征服這個星球。

阿列紐斯的理論一度得到許多學者的支持。但是,由於他主張生命在宇宙中是永恒的,並且是一直就有的,這就抹殺了生命有過起源的問題,把生命起源的探索推向不可追溯、不可認識的唯心領域,甚至為神創論者所利用。

生命起源的研究

科學的發展往往是曲折迂回的。多年來,一係列發現又重新喚起了人們對生命天外來源說的熱情。

首先,人們注意到地球上的生命盡管種類龐雜,但卻具有相似的細胞結構,都由同樣的核糖核酸組成遺傳物質,由蛋白質構成活體。這就使人們不能不問,如果生命果真是在地球上由無機物進化而來,為什麼不會產生多種的生命模式呢?

其次,還有人注意到,稀有金屬鉬在地球生命的生理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鉬在地殼上的含量卻很低,僅為0.0002%。這也使人不禁要問,為什麼一個如此稀少的元素會對生命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地球上的生命會不會本是起源於富含鉬元素的其他天體裏?

再次,人們還不斷地從天外墜落的隕石中發現有起源於星際空間的有機物,其中包括構成地球生命的全部基本要素。與此同時,人們也發現在宇宙的許多地方存在著有機分子雲。這使許多人深信,生命絕不僅僅為地球所獨有。

最後,一些人還注意到,地球上有些傳染病常周期性地在全球蔓延,如流行性感冒,而其蔓延周期竟與某些彗星的回歸周期吻合。於是這使他們有理由懷疑,會不會有些傳染病病毒來自彗星。如果這是可能的,那麼當然也不會排除有其他的生命孢子的傳入。

生命起源的論證

近代對生命天外起源說的最重要支持來自兩個實驗。

19世紀末,人們注意到來自宇宙的星光在到達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際物質吸收造成星光減弱。近代利用人造衛星研究發現,把來自宇宙的星光展成光譜,在紅外區域和紫外區域均有吸收帶。人們認為,吸收帶是石墨構成的宇宙塵,也有人認為是矽酸鹽塵,還有的認為是帶有苯核的有機物,但實際模擬的結果卻將其一一否定。

不久前,英國加迪夫大學教授霍伊爾重新進行研究,他假定宇宙中充滿了微生物,正是微生物造成了星際消光。根據這一設想,他用大腸杆菌進行模擬試驗,結果在紫外區域0.22微米的波長範圍裏,找到了與星光相吻合的吸收帶。另一個實驗是對生命在宇宙空間存活能力的研究。

1985年,彼得?威伯做了一項實驗。他把枯草杆菌置於模擬的宇宙環境中進行紫外照射。結果發現枯草杆菌具有極強的耐受能力,有10%可存活幾百年的時間。他指出,這種“雲”足以在顯著短於枯草杆菌平均存活時間的範圍內,從這個星球移向另一星球從而把生命的種子撒向四方。

經過多方的論證,生命起源於天外的學說已經取得了人們的重視。當然,無論生命來自哪裏都與上帝毫不相幹,隻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這也有助於人們在尋找無機物生成有機物的條件時,不再隻從地球上尋找,而是關注宇宙的環境和條件。

拓展閱讀

孢子是生物所產生的一種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細胞,能直接發育成新個體。孢子一般微小,單細胞。孢子有性別差異時,兩性孢子有同形和異形之分。前者大小相同;後者在大小上有區別,分別稱大孢子、小孢子,並分別發育成雌、雄配子體,這在高等植物較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