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出現破洞的真相(1 / 1)

臭氧層出現破洞的真相

臭氧層上的大“窟窿”

數年前,有科學家驚奇發現,在南極大陸上空的大氣同溫層中的臭氧層出現了一個神秘的大“窟窿”。臭氧層對人類的生存是極其重要的,沒有臭氧層,地球上的一切生靈將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

美國一位科學家認為,臭氧層破洞的產生原因是南極上空的氯原子在催化物的催化下破壞了臭氧分子,從而使臭氧層出現破洞。

美國另一位科學家認為,南極同溫層中有大量獨特的極地同溫雲,其中的某些物質會促使臭氧分解,導致破洞的出現。他還認為,可能是氟氯化碳“吞噬”了臭氧。後來,有的科學家證實,有雲的地方臭氧損失較多,而沒有雲的地方臭氧損失不明顯。

臭氧洞真的能補上嗎

由於氯原子對臭氧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所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沃思教授提出,從陸地向高空發射強大的電波,利用電場加速高層空間的微量等離子中的電子運動,靠衝擊電離使電子增殖,增殖的電子可使氯原子通過吸收電子轉變為帶負電荷的氯離子。由於臭氧本身具有較強的正電性,容易變成負離子,因此二者相互排斥,難以結合,這樣就減少了氯原子對臭氧的破壞作用。

國外還有人提出利用照射人工光束來修複臭氧層。具體作法是利用可產生強烈光線的激光器發射波長為157納米的紫外線,把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進而使臭氧大量增加。但從陸地向高空照射,紫外線會被下層大氣吸收,不能到達理想高度。因此,采用人造衛星和球形瓶照射的方法效果才會理想。

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其他一些修補臭氧層的辦法,並推算如果每年能人工產生約80萬噸臭氧,就能修複1%左右被破壞的臭氧層。目前,臭氧層遭到的破壞還無法修補。由此,科學家們呼籲禁止或盡可能減少氟氯化碳的生產和使用。

拓展閱讀

1987年8月,美國太空總署實施“南極飛行實驗”的飛機先後進入南極臭氧層破洞12次,每次飛行數小時,采集了大量的空氣樣本。科學家們對采回的空氣樣本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證明:南極上空臭氧層破洞的麵積正在逐步擴大,氟氯化碳的產生與臭氧層的破壞有非常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