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981年9月20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一組空間物理探測衛星。這是我國首次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三顆衛星。衛星準確入軌,各係統工作正常,正不斷地向地麵發送各種科學探測和試驗數據。
中國航天人重整旗鼓,一路急進,終於實現了“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曆史性突破!
這一重大的空間技術成就,不僅使中國繼美國、蘇聯和歐洲空間局之後,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多顆衛星的國家,而且對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箭三星”在空間探測和新技術試驗方麵取得的重要成果,很快便在隨後的通信衛星發射中得到了功不可沒的應用。
“一箭三星”成功後,根據國內要求,計劃作了調整,上海地區停止“風暴一號”的生產和研究,集中力量研製“長征三號”的第一、二級火箭。“風暴一號”成熟的技術,融入和延續到上海後來研製成功的“長征”係列火箭中。
“風暴一號”火箭共進行了6次正式發射,4次獲得成功,將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一箭三星”是風暴一號的第11次發射,也是它最後的輝煌。
期間,“風暴一號”在進行了部分技術改進後,還於1977年和1978年共進行過兩次地地低彈道飛行試驗,由酒泉基地飛向新疆荒涼的沙漠地區,成功進行了由上海研製的端頭再入大氣層的耐高溫燒蝕考核試驗,為以後我國洲際導彈成功飛向太平洋打下了基礎。
“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果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1985年,它以“液體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4年2月8日,下午4時34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伴隨著一聲巨響,我國自行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征三號甲”騰空而起,直奔太空。
20多分鍾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和太平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監控結果返回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監控結果表明:“長征三號甲”所搭載的“實踐四號”衛星和模擬星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首次發射試驗取得成功。
霎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片歡騰,為研製“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和“實踐四號”衛星而付出心血的科學家們,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長征三號甲”是專門為發射我國新型通信廣播衛星而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它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基礎上,采用了多項先進技術,火箭的運載能力由原來的14噸提高到25噸。這次運載“實踐四號”,是這種火箭的首次發射試驗。
“長征三號甲”所搭載的“實踐四號”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的衛星,衛星上裝有6種探測器,用於空間環境探測和進行環境效應試驗。幾天以後,“長征三號甲”所搭載的“實踐四號”衛星向地麵發回了一係列的數據。
“長征三號甲”首次發射成功後,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立即向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出賀電。賀電說:
“長征三號甲”新型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對於實現我國新一代應用衛星發展戰略目標,擴大航天領域的對外交流合作,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早在1982年,具有遠見卓識的中國航天人就已經在認真思考中國運載火箭下一步發展技術和規劃問題了。航天人相繼提出《長三甲火箭方案論證及運載火箭規劃》、《關於長三甲火箭研製方案的報告》等專題技術論證資料。
原航天工業部於1985年9月18至19日把“長征三號甲”火箭提到議事日程,討論了“長征三號甲”火箭技術指標和技術途徑問題。
原航天工業部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加速發展航天技術的報告》,提出開展“長征三號甲”火箭、“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資源一號”探測衛星的研製。
1986年5月3日,國防科工委發出《關於迅速開展廣播通信衛星工程研製建設工作的通知》,“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在“東方紅三號”衛星被根據這些決定,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986年秋初步組建了“長征三號甲”火箭研製隊伍,拉開了“長征三號甲”火箭研製工作的序幕。
1986年3月31日,國務院以“國發[1986年]41號”文件轉批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同意航天工業部提出的“一箭三星”規劃,命名為“862”工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視、廣播、通信事業遇到嚴重的困難,原有的衛星已到期,而還沒有新的通信衛星上天。十萬火急中,國家啟動巨額外彙租用“中星五號”緩解當時緊張的局勢,同時,也把期待的目光轉向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要求加快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製速度,為發射我國第二代大容量長壽命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提供運載工具。
時勢造英雄,重負建偉業,為了“長征三號甲”火箭的成功,研製隊伍曆經了8年的艱苦鏖戰,一個個不眠之夜,一次次過關奪隘,一場場拚搏會戰,至今曆曆在目,刻骨銘心。
“長征三號甲”火箭三子級動力係統試車是為首次發射鋪平道路,奠定基礎的一戰。“長征三號甲”火箭研製隊伍的指揮者在三子級動力係統試車中果斷地進行風險決策,創造了利用一發三子級火箭豎在試車台上連續進行3次點火試車的記錄,在實施過程中還決定在試車台現場對三級YF-75氫氧發動機進行氫泵與氧泵的更換工作,如此大膽的決策既贏得了一年多的研製周期,又為國家節省了數以千萬計的研製經費。
3次試車是在1993年1月到4月進行,試車台位於突兀的山頭,數九寒天的日子裏,塔上的最高溫度隻有零下5,參試人員在野外作業,大都凍得感冒發燒,但他們剛打過針吃點藥又堅持上崗,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認真地安裝各種導管,檢查各種儀器,操作各種按鈕,從沒有人叫苦抱怨,百餘名參試人員連續奮戰4個多月,放棄元旦、春節兩個傳統假日與家人的團聚。經曆了兩次點火失敗的考驗,咬緊牙關,終於在第三次試車中取得成功,闖過了研製道路上的一大難關。
1994年2月8日,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個濃墨重彩的日子:“長征三號甲”火箭在青山環繞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發射,成功地把“實踐四號”科學探測衛星和一顆“誇父一號”模擬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具有國際標準的一箭雙星發射。這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及運載能力有了大幅度的發展提高,展示出我國具有發射高軌道重型通信衛星的能力,為迎接我國廣播通信衛星應用事業嶄新曆史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10月25日一大早,各路記者紛紛湧入指定地點,準備為中國“實踐六號”衛星發射作現場報道。因為就在這一天,我國“實踐六號”03組衛星就要發射升空,從而取代2006年我國成功發射的“實踐六號”02組衛星。
在擔任“實踐六號”發射任務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裏,寒冷無風,一切都在發射人員的緊張有序中進行。湛藍的天空上,沒有一絲白雲,開闊的山地間,除了投入工作的車輛人員、傳來的發號施令外,幾無聲息。這是戰鬥前的準備,在場內觀看的記者們也受到感染,感到全身緊張。
8時15分,發射開始進入倒計時狀態。隨著航天發射工位自上而下,層層打開,“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的雄姿漸漸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10分鍾準備……
5分鍾準備……
5、4、3、2、1
點火!起飛!
9時15分,伴隨指揮員的口令,一聲強烈震耳的巨大轟鳴驟然響起,隨之,隆隆聲山呼海嘯,橘紅色烈焰升騰擴散,火箭騰空而起,直衝藍天,飛向遙遠的天際。
這是我國航天衛星發射中又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的又一個重要貢獻。
記者們站在發射工位對麵,距離發射現場隻300多米的高處,目睹了這一震撼人心的場麵,經曆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飛行約11分鍾後,“實踐六號”03組A星與火箭分離。繼續飛行約1分鍾後,“實踐六號”03組B星與火箭分離。兩顆衛星均相繼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的“實踐六號”03組衛星,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新的航天發射工位建成後首次投入使用。這次成功發射,標誌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發射能力實現新的躍升,綜合技術能力已進入航天發射先進行列。
為完成這一國家級重點建設項目,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爭分奪秒,集中攻關,隻用10個月便完成了按常規進度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這次為圓滿完成“實踐六號”03組衛星的發射,他們又先後攻克十幾道技術難關。
終於成功了,基地發射人員都高興地歡呼跳躍起來。慶祝的鞭炮聲在發射場回蕩。
9時23分左右,在湖北省竹山縣得勝鎮八道村上空突然傳來四聲炸雷般的巨響。村民當時還以為發生地震了,趕快往平坦地方跑,再往空中一看,一個巨大的東西快速地往前飛去。
接著,一個有辦公桌大小的黑色東西墜落在村委會後山上,眨眼功夫,又一個黑色的東西從頭頂上空滑過,墜落在村委會前麵的一個山溝裏,二者相距不到15公裏遠。落地時發出很大聲響,把地麵砸了一個兩米多深的大坑,還冒著煙。
12分鍾後,守候在陝西白河縣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人員很快趕到了現場。工作人員說,墜落下來的是火箭發動機,墜落的位置與火箭發射前測算的位置一模一樣,一點也沒有偏差,真是“完美的一墜”。
工作人員通過衛星定位技術,準確記錄了火箭殘骸墜落位置等數據,並處理好殘骸,完成了收回任務。
至此,我國的“實踐六號”03組衛星發射任務,已經圓滿結束。
2002年8月,我國的“實踐七號”衛星正式立項。
當時有關部門要求“實踐七號”的研製工作必須趕上2005年年中進行發射。根據上級指示,42歲的侯建文擔當起實踐七號衛星總體及各有關係統的設計、研製、試驗、攻關等工作。
那是1983年,侯建文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製專業畢業後,就進入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衛星工程研究所工作。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但侯建文仍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航天事業。
別人問為什麼,他回答說:
是航天事業吸引了我。
從此,侯建文在航天行業一幹就是幾十年,在自己的航天生涯中,他一次次地攻克技術難關,一次次地解決衛星總體和衛星有關分係統設計和試驗中的難題,終於逐漸成長為一名衛星總設計師。
侯建文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工作期間,首先承擔的就是我國風雲一號衛星控製係統的研製工作。
根據微型計算機在科研開發中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的趨勢,侯建文獨立研究、開發了用微機進行衛星控製係統的數學仿真、係統設計、軟件開發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並首次成功地應用於“風雲一號”衛星上,解決了衛星非線性控製和太陽帆板撓性複雜動力學的控製及仿真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