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2000年,我國新一代氣象衛星“風雲3號”上馬。高火山開始擔任“風雲3號”衛星總指揮。
“風雲3號”衛星是當時我國對地觀測衛星中裝載有效載荷最多的一顆衛星,衛星精度要求高,技術複雜,研製工作困難重重。
高火山毫不畏懼,以“一生鍾愛“風雲衛星”,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決心,率領“風雲3號”衛星研製人員豪情滿懷地向又一顆衛星發起進攻。
高火山曾參加了“風雲1號”衛星測控係統的總體設計與試驗,並出色地完成了這個項目。
1998年,“風雲1號”A星、B星沒有達到設計壽命而遇到挫折。
麵對挫折,麵對國內外的壓力,衛星行政總指揮高火山要求研製人員知難而進。
高火山和同事們圍繞設計、生產、質量控製等方麵進行了全麵反思,采取了一係列保證衛星質量的措施,並逐項予以落實。
在研製“風雲1號”C星時,科技人員憋足勁,一心想打翻身仗。
高火山當時作為院主管衛星型號的科研三部副部長,不僅要協助型號“兩總”提高設計質量、把住源頭關,而且要針對型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象,敦促有關方麵製定規範,消除管理隱患。
高火山經常深入廠所,協助分析問題、查找原因、認真整改。
在“風雲1號”C星臨出廠前的一段日子裏,他常常工作到晚上23時才想起回家。
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感到體力嚴重透支的高火山飯吃不下去,覺也睡不香。累了,他就買來西洋參含片,放入口中強提精神,堅持工作。
衛星終於出廠了,稍鬆口氣的他又跟隨“風雲1號”C星試驗隊趕赴發射場,執行發射任務。
試驗隊出發前,高火山發現自己咽部時常有異物感,咳不出,咽不下,他簡單地吃點藥,就上了去發射場的專列。
沒想到,一天後,高火山咽部灼熱、發癢、刺痛,並時有聲音嘶啞。他用足氣力講話但聲音卻很輕,而且吞咽困難。
在專列上開會時,高火山把自己講話聲音調節到最高,盡量使聲音洪亮,以便讓坐在最後排的隊員都能聽到。
到了發射場後,高火山克服咽炎病痛指揮隊員們做發射前的準備工作。領導勸他去醫院治病,他顧不上,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
在衛星即將發射的前夕,高火山急性咽炎發展成了慢性咽炎,光吃藥打針已不起作用了。圓滿完成發射任務後,高火山欣喜若狂。
回到上海後,醫生告訴他,急性咽炎如不及時治療,很快就會發展成為慢性咽炎,還會以此為突破口,損壞聲帶,引起其他呼吸器官發炎,甚至爆發全身疾病。
針對高火山慢性咽炎的嚴重程度,多家醫院的醫生不約而同地開出了長病假單子,建議他少講話,臥床修養幾個月。
可積勞成疾的高火山哪有時間休息,他還要負責“風雲1號”D星及後續任務的工作。
高火山為治療慢性咽炎前後花去兩萬多元,但始終無法根治,直到現在,他講話時間稍長一些,咽部就會幹癢,並引起幹咳。
2000年,高火山擔任了“風雲3號”衛星總指揮。開始了中國新一代氣象衛星的研製工作。
由於我國電子工業基礎薄弱,較長時期以來,我國部分電子元器件產品的質量始終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而衛星使用的元器件,其質量要求極其苛刻。
為確保衛星長壽命、高可靠,必須首先確保元器件的高質量。
“風雲1號”A星、B星升空不久相繼“夭折”,深深地刺痛了科技人員的心。
他們在當時的衛星總指揮項家楨、總設計師孟執中帶領下,從“風雲1號”C星開始,始終把提高衛星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與性能指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元器件選擇、單機應力篩選、環境試驗、高溫老煉試驗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
他們剔除元器件中的早期失效產品,提前暴露產品存在的薄弱環節和質量隱患,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衛星產品的可靠性。
尤其是在“風雲1號”C星上首次提出了衛星出廠前進行整星通電老煉試驗的概念,為以後其他衛星研製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高火山自從接任“風雲衛星”總指揮後,不僅繼承發揚了前輩良好的工作作風,而且十分注重元器件質量管理,以此作為突破口,全麵提升衛星型號質量管理水平,使衛星元器件等產品質量在原有基礎上大為提高。
高火山和科技人員一起,在“風雲1號”衛星研製過程中始終以長壽命、高可靠為目標,設計中充分分析影響衛星可靠性的各種因素,找出薄弱環節,采取各種可靠性設計手段,有效地提高星上各係統和單機的可靠性。
其中,重點是提高接口的可靠性,消除關鍵部位的單點失效故障。
為此,科技人員對元器件質量、防環境汙染、抗空間粒子輻照效應、電磁兼容性等采取了一係列技術措施,並進行充分的地麵驗證和可靠性增長試驗,從而提高了衛星的壽命和可靠性。
“風雲1號”衛星首次實行的衛星出廠前一個月進行整星通電老煉試驗,對提高衛星質量、不帶問題出廠起到了重要作用。
“風雲1號”C星在整星老煉試驗的第一個星期,就暴露出了兩個質量問題,如不及時排除,衛星上天後就不能正常工作。
高火山他們及時提出了應對措施,並按“雙五條”要求進行歸零,終於排除了故障,確保了衛星的可靠性。
高火山十分注重發揮老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
前幾年,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某研究所一位從事元器件專職工作幾十年的老專家退休了,高火山慧眼識寶,聘請他為“風雲3號”衛星元器件質量管理員,協助處理元器件質量問題,把好元器件質量關。
這在當時八院多個衛星型號中是沒有過的。這位老專家兢兢業業地工作,做到了守土有責,為提高“風雲3號”衛星研製質量做出了貢獻。
與高火山一起工作的科技人員說:“高火山工作風格有‘三實’,即樸實、務實、紮實。”
在研製“風雲3號”衛星的幾年中,高火山與全體科技人員一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關鍵技術難題,2002年底,完成了“風雲3號”衛星方案的研製,2005年11月,完成了“風雲3號”衛星初樣研製,2005年12月,“風雲3號”衛星順利轉入正樣研製。
就這樣,在高火山的帶領下,中國的“風雲3號”衛星日漸成形,它離發射場也越來越近了。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太原發射中心,正和同事一起執行“風雲3號”任務第一次火箭推進劑加注演練的加注手田華,突然感覺全世界都在晃動,很少地震體驗的他還以為自己感覺出了問題,再加上任務演練十
分緊張,不敢有絲毫馬虎,所以他並沒有多想。
“風雲3號”氣象衛星發射需要火箭研製單位、衛星研製單位、氣象用戶和中心等“四方”合作,涉及發射、測控、通信、氣象、勤務保障等5大係統的2000多個專業和崗位。
按照衛星任務的“競爭上崗”程序,各崗位各專業立足發射實戰,從嚴、從難抓好針對性訓練和發射任務戰前考核,確保參試人員的定崗質量。
按照衛星發射技術與管理問題“雙歸零”標準,各專業人員反複進行崗位自查、專業互查,堅持做到不漏測一個數據、不忽略一個疑點、不放過一個隱患。
5月的發射場天氣多變,供電安全存在諸多隱患。供電專業負責人梁建忠帶領20多名骨幹,連續10天奮戰在巡線一線,對30餘條供電線路進行全麵檢查,確保供電線路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