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空人

太空人是對宇航員的俗稱,也是指駕駛、維修和管理航天器並在航天過程中從事科研、生產和軍事等活動的人員。

太空人英文名

“中國航天員”有了英文名 Taikonaut。

“Taikonaut”最先是由馬來西亞華人科學家趙裏昱1998年在網絡科技論壇裏使用的。這一年,中國組建了中國航天員大隊。2003年,神舟五號把第一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地球軌道時,英文“太空人”也和楊利偉的名字一樣,一舉成名。

兩年後,神舟六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帶著2名中國“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遨遊了5天。時隔3年,已經成功發射的神舟七號將實現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屆時,中國將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太空人由來

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道中頻頻出現。

新單詞是漢語拚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s”(航行者)組成。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辭典中。在牛津簡明英語辭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並解釋為“專指中國航天員”。英文朗文辭典也收錄了這一詞彙。與此對應的是“Cosmonaut”,專指前蘇聯和俄羅斯的航天員。

“太空人”被西方接受,並收錄到主流英文辭典,反映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強的科技影響力和國家整體實力。

中國太空人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神舟5號進入太空,曆時21小時返回地球。

2005年10月12日,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曆時5天返回地球。

2008年9月25日,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曆時2天20小時28分返回地球。

太空生活

遙望夜空,人們總是傳說,美麗的嫦娥在月亮上過著幸福的生活。而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太空科技文化展為人們打開了一扇真正的太空生活之門。

在展會上,身著艙外活動宇航服的人員在進行表演。

這是世界上最貴的衣服,每一件價值1000多萬美元。凡是大氣層為地球居民所提供的各種保護,宇航服無不具備:提供氧氣、排除二氧化碳、防輻射、溫度控製、壓力控製,它可以使宇航員在太空安全地生存9個小時。

在戴上頭盔之前要先戴上史努比帽,它包括一個麥克風和一個耳塞,這是與地球聯絡的生命線。

航天飛機的工作人員始終穿著一件由特殊材料製成的保暖內衣,上麵的橡皮水管可以帶走身體產生的熱量。

宇航員穿的靴子,靴底由矽膠注成。太空中,陽光下和陰影中的溫差可達200度,所以太空靴外麵的防護套由很多層既防輻射又耐高溫、低溫的材料製成。

在失重的太空吃飯成了問題。宇航展還展出了宇航員所吃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是經過濃縮、脫水的,吃的時候要先打開一個小口,把水灌進去,等它們膨脹得跟原來差不多的時候,才能慢慢擠壓出來吃,但是這些脫水食品並非象壓縮餅幹那樣難咽,它們仍然保持著原有的風味和營養價值。但失重使腦部充血,影響了宇航員的味覺,所以吃起飯來並不香。

吃下去的東西要排泄,小小的生活瑣事在失重的狀態下並不容易解決。隨身攜帶於宇航服下的收集尿液的裝置,使宇航員免於脫衣服去衛生間,而座便器的特殊之處在於能夠產生一個吸引力,在失重狀態下有助於宇航員順利排便。

由於不再支撐體重,骨骼中的鈣會流失,肌肉會萎縮,宇航員每天必須在外加重力的情況下完成所有的訓練計劃。

因為失重,在太空睡覺時任何姿勢都一樣,站著和躺著不存在區別,為了防止睡覺時飄來飄去,宇航員都采用拘束袋,將自己固定在艙壁上。但是在主艙很難睡好覺,因為每隔45分鍾太陽就會升起一次。

在太空洗澡非常麻煩,淋浴間的下麵要安裝吸管,將水和蒸汽向下抽,還必須把腳固定起來,否則水一衝,人就會翻跟頭。

在航天飛機中,打掃衛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一些廢物如頭發、麵包渣、咖啡、果汁等會變成一個個小球,飛來飛去,如果飛到儀器內是很危險的。

空間站裏有垃圾處理中心,為了保護太空環境,所有的工作和生活垃圾必須先在這裏幹燥和粉碎,變成粉塵之後才能排入太空。

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人工重力,它將使未來的太空生活與地球上沒有太大差別,使太空變成人類在地球之外的另一個家園。

生活在太空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號,標誌著人類已經具備了靠人的智慧和力量初步掙脫地球引力把一種重物推出大氣層的能力。1%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駕駛飛船首次進入太空,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人類真正實現了“衝出大氣層”的願望,樹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裏程碑。隨後的30多年,世界航天技術實現了巨大的突破,人上月球,“船”探宇宙,衛星定點,往返天地,真乃花樣繁多,日新月異,使人驚歎不已。

航天飛行的成功是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結出的光輝碩果。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基礎研究包括材料、工藝、醫學等領域的長足進展更給它提供了豐富而直接的營養。

航天事業的發展又回過頭來,以其自己的成果擴大了人類的眼界,推動了許多學科的蓬勃發展,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甚至無法在地麵上得到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然而,人類不能“赤手空拳”地進入空間和踏上別的星球。他需要解決從地球到遙遠的空間或其他星球必然會遇到的所有切身問題:缺氧、失重、低氣壓、真空、極端溫度、飲食、排泄、睡眠、行走、工作……那麼人類要生活在太空須具備什麼條件呢?

太空采訪

采訪在太空飛行的宇航員,是記者追求的目標。有兩種方式可循:一是通過天地間雙向電視通訊係統進行間接采訪;二是親自到飛船上去直接采訪。

早在美國航天飛機試飛成功後,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哈裏姆迪就向美國宇航局提出了遨遊太空的申請,他希望成為第一名太空記者,用記者的眼睛來觀察太空生活和工惟,對太空飛行進行直觀的報道。但當局是否應允,何時飛向太空,輿論界不得而知。1989年3月27日,前蘇聯和日本在莫斯科簽訂了一項把日本記者送上太空的宇宙飛行協議。

這項協議是由前蘇聯宇宙技術設備局局長亞曆山大·杜納耶夫和全蘇專利外貿聯合公司經理瓦列裏·伊格納托夫,同日本東京廣播公司經理中村喜一和《東京廣播新聞》社經理太田浩簽訂的。這一想法始於1988年,當時日本廣播公司在前蘇聯拍攝宇宙計劃的電影,日本人就順水推舟地提出讓一日本記者乘坐“和平”號空間站進行太空采訪的想法,這一想法得到前蘇聯的首肯。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在這之前,前蘇聯已在其“禮炮”號與“和平”號空間站上,先後把匈牙利、波蘭、越南、古巴、蒙古、羅馬尼亞、印度、捷克、法國、敘利亞等國13名飛行專家送上軌道進行了為時不等的太空飛行,從中大獲裨益,加深了兩國間的互利友好關係,擴大了兩國之間的技術交流,日本記者參加“和平”號飛行,正是這些國際合作飛行的繼續和發展;二是1987的前蘇聯宣布開拓衛星國際市場,利用航天技術進行商業交易。通過送日本記者上太空打開突破口,機會難得,何樂而不為呢?根據協定,1991年6月左右,一名日本記者作為國際飛行混合乘員組的成員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為期8天的飛行。日本記者將在空間站進行一係列電視報道,反映宇航員的生活和工作,介紹太空科學實驗的情景。按照太空飛行的標準,在東京廣播公司的40名記者中選拔四名候選人,然後將他們送往莫斯科“星城”宇航員培訓中心,進行太空飛行訓練。經過淘汰,最後保留2人,其中一人作預備隊員。

前蘇聯發射的“聯盟TM-11”號飛船把一名日本記者和兩名前蘇聯宇航員一起送人軌道,進入“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為期8天的太空采訪活動。

這位享受太空采訪殊榮的日本記者是東京廣播公司國際新聞部副部長豐廣秋山,曾在美國任駐華盛頓分局局長,48歲,他的夫人叫京子,41歲,豐廣秋山是1989年9月8日,同25歲的攝影女記者菊地良子一起被選拔為太空記者候選人的,同年10月進入前蘇聯宇航員訓練中心進行訓練。秋山性格開朗,身體出人意料的健壯,有著驚人的毅力,他平時每天抽4包煙,喜歡喝純威士忌酒。為了航天訓練,他戒了煙,出色地完成了各種課目的訓練,體重整整減輕了5千克。此外,秋山曾接受過在殲擊機上作隨機記者的訓練,這些條件使秋山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第一名進入太空的記者。

在為期8天的太空飛行中,秋山每天向地麵作10分鍾電視轉播和20分鍾的口語廣播。當秋山進行電視轉播時,遠在日本的千家萬戶隻要選定東京廣播公司電視發射台的第六頻道,即可收看到從太空發回的電視畫麵。當第一次從太空艙進行報道時,秋山向日本觀眾驚呼“我看到了地球,它真美,那是真正的天藍色!”但在此後的報道中他提醒人們:從宇宙中看到加勒比海上空的大氣是清潔的,呈蔚藍色;然而白本和美國的上空則飄浮著團團煙霧,這是令人沮喪和不安的。秋山在太空邊用肉眼觀察地球,邊從空中攝像。他用自己帶到太空站的170千克重的高精度攝像裝置拍攝下了東京、莫斯科、紐約、巴黎等大工業城市,也攝下了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熱帶雨林遭到破壞的情況。

太空度新年

當人們在地球全家歡度新年的時刻,在那浩翰的天空,宇航員也需和人們一樣要享受天倫之樂。

世界上第一個在太空過新年的人是美國的宇航員卡爾·波·格和吉布森,他們是1973年11月16日隨美國的“天空實驗室”第三次發射進入太空的。直到1974年2月8日才返回,共在太空逗留了酗天。這期間恰逢感恩節、聖誕節和新年。節日裏他們除選擇了美味的牛排;雞和肉汁等天廚佳肴進行豐盛的會餐外。新年這一天,卡爾和吉布森還進行了一項有意義的艙外活動,觀測了科霍特彗星的運動,開創了在太空過工作新年的先例。

饒有興味的是,在太空新年的這一天,宇航員有十幾次迎接新年。1977年12月20日進入“禮炮6”號空間站的前蘇聯宇航員羅曼年科和格列奇科,當他們於12月31日在太空迎接新年的時候,他們在一晝夜裏17次迎接新年,首先是和本國的堪察加入、西伯利亞人和中亞各共和國居民、烏拉爾居民、莫斯科火和前蘇聯歐洲部分的居民迎新年,後來又和保加利亞、波蘭、匈牙利等國和西歐各國居民迎新年,然後又和北美洲及南美洲的居民一起迎新年。迎新年機會如此多,使宇航員們心神不安,不知和哪些居民迎新年最合適,為了“不分散精力”和“不脫離工作太久”,經請示地麵控製中心,乘員組決定按莫斯科時間隻慶祝一次新年。按照這一計劃,除夕之夜宇航員們在“藍色星火”節目中與億萬電視觀、眾見了麵,按傳統舉杯祝大家“新年好”,並祝地球上的人諸事如意,喝了一口刺五加酒,然後吃節日晚餐,給新年增添了特別的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