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飛機的發射成功給普通人進入太空創造了條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從1981年開始就發出信息和做選拔普通人進入太空的準備工作。1984年正式選拔時,已有幾萬人提出申請報告,其中有1700多名新聞工作者、記者、編輯、攝影師,有近萬名大中小學教師、甚至包括兒童,還有著名演員、導演、電影明星、作家、乃至美國國會議員。一些外國人也提出了申請。

對這些申請人的選拔標準,在身體素質上仍然是以NASA醫學Ⅲ級為主要根據,但對其它方麵要求不高。初選這一道關較難,要經過心理、生理和社會學方麵的篩選。為擴大美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影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政治宣傳為目的,精選出有代表性的幾名候選人先進行飛行前的必要訓練,其中有國會參議員傑克·加恩、女中學教師巴巴拉·摩根和麥考利夫。經醫學評定和其它綜合性試驗認為合格者可備案編隊,按飛行計劃和需要再進行訓練中選拔。1965年4月美國國會參議員傑克·加恩乘發現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成為和一位太空“遊客”。據美國航空航天局說,加恩進入太空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他作為國會的觀察員,上天實地考察航天飛機是如何完成各項任務的;二是以普通遊客身份上天旅遊,探索一下“平民”遨遊太空的可能性。加恩在太空飛行7天,雖然發生些航天不適應症,也叫航天運動病,但總的說是安全返回。第二位進入太空的“遊客”是沙特阿拉伯國親王蘇丹·薩·沙特,從報導上看,他是代表“阿盟”觀察在航天飛機上發射阿拉伯衛星2號,拍攝一些照片,但實際是一個“太空遊客”。28歲的蘇丹·薩·沙特在太空飛行中受本國同胞委托還觀測了“新月”活動。第三位要進入太空的是女教師麥考利夫,這是個任務比較單純的“太空遊客”,目的是顯示一下真正的平民進入太空。按計劃她將在太空進行講課,對她的學生和全美中學生講解在太空的體會,直接傳到地麵。這位年僅37歲、有兩個孩子的媽媽,是從近萬名候選人中選出的佼佼者,不幸隨同她乘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起飛70秒後,一聲巨響,沉人大西洋底。這一悲劇震動了全世界。不過事後民意測驗表明,申請進入太空的人,很少有退出申請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麥考利夫的代替者女教師巴巴拉·摩根。(她同麥考利夫一起選上和一起受航天訓練,是麥考利夫的替補者,她表示要迎接新挑戰,繼續到太空中旅行,去完成麥考利夫未完成的使命。)

法國宇航員的選拔方法與特點

法國選拔宇航員是在1980年進行的,這是執行法蘇空間合作計劃的一個部分,選拔標準要求很高,與美蘇首批宇航員選拔條件相似。選拔對象基本上是以法國空軍飛行員為主,也擴大到由民間團體報名申請,程序也是先從申請者的個人檔案中選拔。由413名申請者篩選出193名為選拔對象。選拔分外階段進行,首先是身體及醫學檢查性選拔,檢查項目及方式基本與美蘇兩國相似。第2部分是心理學選拔,在這方麵法國提出較高的要求:不僅能完成駕駛飛船的任務,而且還能進行高水平的科學實驗;能在封閉、嚴酷和隔絕的環境中生活,堅持和忍受在新環境下長期艱苦訓練;能在遠離祖國、受不同文化、語言影響的情況下不出現異常行為等等。經過心理學方麵測試與談話把應選者從100多名減少到32名,其中有8名婦女。最後進行特殊因素耐力及醫學試驗選拔,隻有5名當選,成為法國首批宇航員在國內接受航天訓練。在飛行前18個月(即1981年初)將其中兩名宇航員送往前蘇聯接受訓練。這兩名是法國空軍少校駕駛員博德裏和空軍中校克雷蒂安。後者經前蘇聯訓練,成為1982年6月發射的聯盟T-6號飛船的乘員,在太空生活7天並與載人軌道站禮炮7號對接後做科學實驗。

法國從1985年開始,又進行一次新的航天人員選拔活動。這次的標準與上次不同,主要以載荷專家的要求和條件為主,對象除訓練有素的飛機駕駛員外,還重點在科學家中選拔。原打算選10名預備宇航員,其中5名科學實驗專家和5名工程師。經過嚴格的程序,隻選出7名合格者,都是男性,女性在這次申請中占總人數的10%,都未選中。這批預備宇航員和首批選中的宇航員一起將參加如下載人航天活動:長期飛行是與前蘇聯合作,乘前蘇聯載人航天器進入太空;短期飛行將乘美國航天飛機進入太空。第一批選中、爾後到前蘇聯受訓的博德裏已在1985年6月乘美國發現者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在歐洲航天局研製的“空間實驗室”也將有法國宇航員計劃參加科學實驗活動,除此法國宇航員還要在自己研製的小型航天飛機“海爾海斯”上承擔駕駛和科學實驗任務。看來法國選出的航天人員將會在不同型號的載人航天器中大顯身手。

日本航天人員的選拔方法與特點

日本自1978年以來一直在醞釀選拔航天人員,1983年度正式開始征集人選。首次選拔的目的是乘美國航天飛機進入太空做科學實驗及觀測活動,因此它是選拔載荷專家。最終要選出3~4人去美國受訓。

初選報名者達530多人,女性約占9%,對象是有2年以上的研究和開展業務經驗的專業人員,或有5年以上的業務經驗的專家,要求至少要有大學研究院博士的學曆和職曆。選拔分3個步驟進行:第1步是對報名者進行個人檔案文件審查,如科技能力、生活環境(社會關係)和一般身體生理特征的審查。再就是英語會話能力的測試(要求不僅在載人航天器內能與同機人對話,而且能以正確表達的語言與地麵指揮控製中心的人對話)。經過初選有40名通過,進入第2步,即醫學及生理心理學試驗檢查階段。醫學生理及個性檢查在住院條件下進行,全體被檢人員在相同條件下接受醫學各科的詳細檢查,方式與其它國家相同。詳細檢查及詢問個人既往疾病史、家族史和生活史,通過麵試及筆試測檢心理及個性條件和精神疾病,整個醫學標準是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Ⅲ級稍高一點進行。因為去美國作最後選拔時是按醫學Ⅲ級標準,稍高一點可減少淘汰。這一步驟共通過了15名候選者。第3步是進行特殊因素耐力和進一步心理學篩選。日本的特殊環境因素耐力,也稱“特殊醫學檢查”是在本國空間開發事業團所屬的築波航天中心進行的。這些檢查項目包括運動負荷裝置、自行車功率計和跑台的測試檢查,下身負壓裝置的測試檢查,測試直線加速度負荷的轉椅檢查。在這些特殊裝置檢查時都配有心電圖、呼吸功能、體溫變化、血壓變化、眼振、皮膚電反射等數據測量。這一步驟的心理學篩選比前階段更細致和全麵,包括麵試、口試及筆試方式,以測定個人的心理特性(內容與其它國家類同)。經過這一階段通過8名候選者,送往美國定選。定選檢查除嚴格按美國Ⅲ級醫學標準篩選外,還進行重力加速度(在人用離心機上進行)和其它項特殊檢查,最後選定3名為日本第一批乘美國航天飛機進入太空的載荷專家候選人,其中有1名婦女。這3人從1985年下半年開始在美國休斯頓約翰遜航天中心受訓。

宇航員訓練的目的

如果已選出了適合於航天的人員,盡管他的身體素質是超人的,文化與技術水平也是上等的,但還是不能馬上進入太空,必須進一步通過訓練,並在訓練中再次選拔,最後才能實現進入太空的理想。

宇航員的訓練目的有三:①通過訓練提高被選人人員的體力、智力、生理功能和工程技術、科學知識水平;②使進入太空的人適應與耐受航天中遇到的特殊應激環境;③使航天人員在航天特殊環境中能圓滿完成特定的飛行任務。

宇航員訓練的性質一般分成兩類,即一般訓練和特殊訓練。一般訓練包括:①體格的提高性訓練:②飛行技術訓練;③科學知識特別是航天醫學生理學知識的提高性學習與訓練;④救生方法及基本知識學習、訓練;⑤熟悉與操縱載人航天器的訓練;⑥熟悉航天應激環境的訓練等等。特殊訓練是指按每次載人飛行的計劃與目的任務所規定的項目進行的訓練。宇航員的訓練項目、內容及特點由下列三個因素來決定:①當次的載人飛行的計劃和工作要求;②被選人的預備宇航員個人的特點及個性;③訓練設備的利用和現存的情況,即可以利用的訓練設備種類、性質及研製的水平等。

從類進入太空的發展上看,當前世界上能全麵訓練航天人員的國家隻有美國和前蘇聯。雖然其它國家如法國、前西德、日本等國也在訓練航天人員,但隻是些基礎訓練,最後還要到美國和前蘇聯訓練,才能乘載人航天器進入太空。隻有本國研製出載人航天器時,才會直接訓練宇航員,當然這也涉及到地麵設備和訓練器的研製水平。

前蘇聯與美國宇航員的訓練概況

前蘇聯從1959年底開始對被選上的宇航員進行訓練。19印陣中期前蘇聯訓練基地——星城的建設已初具規模。前蘇聯已進行過4個型號係列的載人航天器研製和進入太空活動,所有的航天人員都在此城訓練過。地球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東方號中的加加林和第一個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上升號中第一名科學家宇航員,聯盟號、聯盟T型和進入禮炮號航天站的宇航員,還有國際宇航員,都在這個基地進行過訓練。

前蘇聯對宇航員的訓練程序和方法也是逐漸完善的。東方號飛行的宇航員主要是強調身體素質和基本知識水平,對航天作業的訓練主要是對後來的幾個型號飛行才逐漸加強起來。這是因為,通過幾個型號的載人飛行,人們發現人不但能在航天環境中生存,而且還可以進行工作,可以操縱航天器,進行科學研究及觀察活動、軍事活動以及其它航天作業,所以在地麵接受各種技術和業務性訓練是事在必行的項目。前蘇聯根據多年的研究基礎和進入太空的實際需要製定了具體和詳細的訓練計劃及項目,這些項目主要分三個部分:一是基礎性訓練,它包括個人身體的體質訓練和鍛煉、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飛行技術課目等;二是航天課目及特殊因素耐力的訓練;三是航天特殊業務及航天作業的訓練。前蘇聯訓練宇航員的周期一般為15~3年。科學家宇航員訓練時間比航天駕駛員要短。職業宇航員相當於又住進一所大專院校,按學習與訓練成績考核,最後準予畢業,進入太空。多次進入太空者,還要分別任務情況進行連續性體育鍛煉和專項飛行任務特殊訓練。

美國宇航員的係統訓練工作始於1959年,訓練針對發射載人航天器的具體情況進行。美國到目前為止已研製成5種載人航天器型號,計有:水星號飛船、雙子星座飛船、阿波羅飛船及其登月艙、天空實驗室和航天飛機。宇航員的訓練按這些具體型號的需要實施。其地麵模擬實驗及訓練設備隨載人航天器各個型號的需要有增有減。最初兩年,水星號飛船的宇航員以蘭利航天研究中心和發射場為基地進行訓練,19Q年在休斯頓建成約翰遜訓練中心之後,就以這個基地為主進行各個型號飛行器的宇航員訓練。到1988年為止,乘美國載人航天器發射到太空的人(包括非美國人)共213人次,其中:水星號飛船6人次(含2名亞軌道飛行);雙子星座飛船20人次;阿波羅33人次,其中12人次登月球;美前蘇聯合飛行3人次;天空實驗室9人次;航天飛機142人次。他們都在休斯頓約翰遜中心受過訓練。在此基地接受訓練的人還包括非職業性宇航員,即載荷專家和“平民太空旅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