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課堂素質教育工作規範

麵向全體

(1)麵向全體,是素質教育本質屬性之一——全員性的體現,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是國家教育方針的一貫要求。但是,在社會經濟條件的製約下,在目的是層層選拔因而也是層層淘汰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麵向全體的這一要求,長期以來沒能得到真正落實。

(2)麵向全體,就是承認素質教育的全員性。素質教育的全員性,是指不但要保證中學學生受教育的權利,而且還要保證他們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尊重人的發展權利,努力開發每個人的發展潛能,使每個人都能發展,都能成功。

(3)各科的課堂教學,都應堂堂、環環堅持麵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加學習,參加訓練,構建並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三四五”教學模式就能保證麵向全體,即三種教學形式,四個訓練方式,五動學生感官。

三種教學形式是:麵對全班的講授;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動筆練習。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特別是各種能力,不是老師講出來的,更不是老師問出來的,而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練出來的。所以,教師要精講,要把講、問壓縮到最低限度,騰出時間讓學生多讀、多想、多說、多寫,同學間多討論、多交流。

四個訓練方式是:輕聲自讀,自說;同桌互讀,互說;小組輪讀,輪說;全班選讀,選說。運用這些訓練方式,既體現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和自說自練,又體現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一定要控製“全班選讀,選說”這種訓練方式的運用,因為一個一個地讀,一個一個地說,不是教學,是表演;訓的是少數,是少數表演,多數陪讀,不是麵向全體。

五動學生感官是:讓學生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想,動口讀、說,動手寫、做,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全麵提高

全麵提高,是素質教育本質屬性之二——整體性的體現,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素質教育關注的是一個人受過學校教育後,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側重點,應該放在對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的培養上。

全麵提高包含以下內容:

(1)國家教育方針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地規定了學校培養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麵提高。

(2)《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這“四個素質”也應該是中學生全麵提高的內容。

(3)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這“四有”也應該是全麵提高的內容。

(4)李嵐清同誌指出的“麵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紮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麵得到全麵協調的發展”這“6個學會”,更應是全麵提高的內容。

(5)各學科的教學目的要求,理所當然地是學生全麵提高的內容。

主動發展

主動發展,是素質教育本質屬性之三——主體性的體現,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強調學生主動發展,就是肯定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就肯定了個性發展的需要。

(1)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最活躍的情感、動機因素,是他們的認識興趣,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最直接的內趨力。

(2)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激發並保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有了主動精神,才能充分發掘他們稟賦的潛能,才能驅動後天的積極因素。

(3)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實行愉快教學,讓學生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想,動口讀、說,動手寫、做,調動多種感官參加學習和訓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情愉悅,精神飽滿,主動求知,主動發展。

7.課堂教學素質教育的原則

全麵性原則

全麵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麵向全體學生,全麵完成課堂教學的各項任務,全麵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具體說,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應圍繞三項主要目標實施:一是教學目標;二是教育目標;三是發展目標。

全麵性原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教學對象的全麵性應樹立“有教無類”、“長善救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學生觀,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先天稟賦與後天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得、有所樂、有所發展。

(2)教學目標的全麵性全麵和綜合地考慮課堂教學目標,確立其目標係統,是課堂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第一步。

(3)人才觀念的全麵性。遵循主體性原則,首先要體現教學民主性,其次要體現教學的科學性,再次體現教學的實踐性。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從學生所處的學習主體地位出發,製定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原則和方法、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精神,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遵循主體性原則,一是要體現教學民主性,二是要體現教學的科學性,再次體現教學的實踐性。

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指教師的課堂教學應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亦即教育的發展功能,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遵循發展性原則,一是要樹立以發展為內涵的三個“課堂教學觀”,即課堂教學本質觀、教學價值觀和教學質量觀。二是要把握發展的“三個度”,即向度、量度和效度。

滲透性原則

滲透性原則,即從素質教育出發,結合實際,全麵地進行滲透教育,使學生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遵循滲透性原則,一是要提高對課堂教學滲透意義的認識,它是教書育人的重要保證。二是要重視滲透的全麵性、教育性、啟發性和激勵性。

8.課堂教學交流工作規範

情感交流的教學功能

教學過程須臾也離不開情感,情感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獨特的教學功能。概括地說,情感交流具有以下8大教學功能:

(1)感染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對學生情感施加影響和感染的功能。教學“以情動人”、師生“情感共鳴”就是其典型表現形式。

(2)動力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發動、維持和推動自身施教活動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功能。

(3)信號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通過表情外顯具有教學信息傳遞的功能。教師的麵部表情、體態表情和言語表情是其情感的外部表現,是教學信息載體之一。

(4)調節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認識過程具有組織、協調、節製的功能。常言“情通理達”就是這個道理。

(5)定向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促進教與學穩定在一定的方向上,並朝著一定目標運行的功能。教師的“情感投資”一旦使學生“動之以情”,就會成為他們努力達到此目標的積極力量。

(6)強化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鞏固或改變學生學習行為的功能,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和積極的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7)遷移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激活學生情感,促使學生將此情感遷移、擴散、泛化到有關對象上去的功能。“愛屋及烏”是情感遷移的一種表現。

(8)交融功能。

即教師的情感具有引起“情知交融”、師生情感水乳交融、教學氣氛輕鬆和諧的功能。師生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這一功能發生作用的明顯例證。

情感交流的基本法則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聯係、交互作用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處於情感交流的主動和支配地位。教師應遵循以下基本法則:

(1)積極投入。

①教師的情感投入,說得通俗些,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感情投資,以換取學生的信任和從事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②教師積極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教師的情感主要有表象層次的情感和理性層次的情感。

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在學生大腦皮層留下表象記憶的同時,也留下了情感體驗的記憶。這種與情感體驗密切相關的表象的產生,便構成了表象層次的情感。

④理性層次的情感是指在較長時間情感體驗中由眾多穩定因素構成的,調節、組織、強化自身情感心理結構。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情感從表象層次上升到理性層次。

(2)自然流露。

心靈內部的情感是隱蔽的,但並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情感的表現是指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與情感發泄有著本質不同。教學情感的自然流露,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適度。教師的情感不同於演員在舞台上的情感,它更多需要的是平和、適度的流露。

②和諧。教學情感的流露要與教學內容、教學氣氛相協調。課堂教學不能沒有情感,但任情感主宰教學也是不恰當的。情感和諧還要求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使教師自身的情緒、情感體驗與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相對應。

(3)暢通情感渠道。

①情感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必須暢通。情感渠道暢通,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才得以實現,情感才能產生教育效應。

②暢通情感渠道的過程,是師生彼此熟悉、理解和感化的過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是複雜的,可以說,一顆心就是一個複雜世界。教師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讓每個學生的性格、誌趣、才能、氣質乃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納入自己的視野範圍之內。

③要保證師生情感交流渠道的暢通,還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注意學生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

(4)控製情緒。

①節製過激情緒。所謂過激情緒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不能冷靜、恰當地表達情感,出現了“走火”現象。例如,有的教師看到學生聽課很認真便忘乎所以,自以為是,於是即興發揮,甚至故弄玄虛,大講“題外話”,衝淡教學主題。克服過激情緒,一是要端正教學思想,絕不要去迎合少數學生的獵奇心理;二是要明確教學目的,突出教學重點;三是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之有發揮情感、施展技巧的餘地,讓內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機結合。

②避免衝動情緒。控製衝動情緒關鍵是要“製怒”。而“製怒”不僅僅是一個方法問題,而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集中體現,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等密切相關。

③克服壓抑情緒。克服這種情緒的關鍵在於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質,主動調節課堂氣氛。

④消除緊張情緒。產生緊張情緒的原因不同,其處理的方法也各異。最常用的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轉移注意法、熟悉環境法、回避目光法等。

(5)注意反饋。

①教師的情感表達會作用於教學對象,引起學生的情感反應。教師要及時將學生的情感反應反饋於自己的教學活動,以實現情感的反複循環。

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察言觀色”,準確、敏銳地捕捉學生情感變化的外在表現。

③教師要針對學生情緒發生的心理規律巧妙組織教學活動,使師生情感和諧共振。

(6)貫穿全程。

情感交流必須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作用於教學的各個方麵,不能間斷,不能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