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在孔子思想走向世界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珍視並發掘這份寶貴遺產,給世界一個更清晰的孔子。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主流思想。他培育著民族思考問題的模式,指導著人際間為人處事的方法,激勵著奮鬥中的仁人誌士,培養著民族的品德和性格,影響著人們言談舉止的行為。沒有這種長期的積澱,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成果。我們今天仰視孔子,就是應該站在這一新的高度,堅持那些經過曆史長河洗磨,被證明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在取其精髓的同時,注入時代的新感悟;同時改造那些過時的東西;舍棄那些落後的東西。即取其所宜、去其不宜;取其進步、舍棄落後。這是我的“揚棄”觀:發揚與舍棄。
由於自己不是儒學的專門研究者,所以少了許多顧慮。我隻是覺得,作為文字連續、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應該也有能力為世界提供一種思考方式。拙作以《四書五經》為基礎,盡可能使用原譯文,寫出一個自己理解的孔子。作為一個嚐試者,願以敬畏之心,接受批評。
附:孔子的時代及生平簡介:
孔子生活的時代,按曆史紀年歸屬於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曆時790年,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周幽王,其子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兩個都城的位置東西相向,史稱此前為西周,後為東周,西周曆時275年。東周時期,自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曆時515年。其間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稱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後,進入戰國時期。公元前256年,東周為秦國所滅。西周的地域版圖主要在長江、黃河流域,及華北、東北大部分。東周時,版圖大大縮小,主要在長江、黃河的中下遊,及華北、東北一部分。孔子出生於東周靈王21年,逝於敬王41年,確切地說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出生時的周朝已建國495年,逝世時東周即將進入戰國時期。
周朝實行分封製,分封對象主要是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其等級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王為“天下共主”。孔子出生的魯國,為侯爵級。係周朝第一任天子,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長子伯禽的封地,屬於正宗宗室子弟的封地。由於不斷地分封,據《左傳》記載,到春秋時期,已經共有一百四十多國。作為共主的周天子,自己所轄的“王畿”土地大大縮小。不但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削弱,政治上的控製力也日漸衰微。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征戰不息。如果誰勝利了,就會召開諸侯國會議,讓大家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先後稱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從齊桓公於公元前651年稱霸,到孔子出生,這種不義之戰已持續了一百多年,還在愈演愈烈,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生活的魯國,於公元前1046年與周朝同時建立,公元前256年為楚國所滅,也曆時790年。因周公旦輔佐成王有功,在其逝世後,成王破格批準魯國擁有郊祭文王的資格,行奏天子禮樂。對於其它諸侯國來說,這是魯國在政治上的優勢。春秋之前,魯國一直是周室的強藩,震懾和管理著東方,擁有大片土地,許多諸侯國君都去魯國朝覲。
隨著周朝東移,大環境的變化,魯國也難以自善其身,從而亂象頻出。先是幾次“廢長立幼”之亂,後是隱公被害,慶父之難,“三桓”爭權。魯國的政局,長期由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把持。他們輪流執政,以季孫氏執政最久,權力最大。因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時稱“三桓”。“三桓”都有自己采邑,一般委托家臣管理。孔子出生前十年,即襄公十一年,“三桓”開始掌握軍隊。季武子把公室的軍隊一分為四,國君領中軍,其餘由三家各領一軍。到魯襄公十二年,十二分國民,“三桓”占七,襄公占五,公室地位日益卑微。昭公五年,孔子十五歲時,“三桓”又把國君掌握的中軍一分為四,季孫氏分得兩份,叔孫、孟孫各分一份。從此完全占有三軍之民,各自單獨收稅,再拿出一部分送給公室。國民已不再屬於公室,國君地位更加下降。公室無法忍受季氏專權,奮起反擊,昭公二十五年,魯昭公出兵討伐季氏。孟氏、叔孫氏擔心唇亡齒寒,派兵救季,昭公失敗奔齊。除君臣爭權之亂外,“三桓”的家臣還多次叛亂。特別是季氏家臣陽虎,有膽有識,深受季氏信任,靠著權謀和狡黠,逐漸把持季氏,竟成為魯國權力中心的主宰。為了掃除障礙,定公五年,孔子47歲時,陽虎發難,囚禁季桓子,執掌魯國權位長達三年。陽虎被逐之後,“三桓”又繼續執政。除內亂之外,魯國長期與齊國征戰,互有勝負。還與楚國、莒國、鄭國、邾國、吳國等發生過戰爭。孔子的一生,就是在頻繁的戰亂中渡過的。
除了人禍以外,魯國還多次發生水旱災害。特別是季氏提高賦稅以後,連續四年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弄得民不聊生,盜賊四起,這更使孔子憂心不已。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記載於《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中。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組成的《四書》,和由《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組成的《五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