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是知識經濟,科技經濟,創新經濟激烈競爭的時代,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一個人,如果不能保持科學知識、信息技術的領先優勢,沒有讓資源財富再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即是多麼豐富的資源財富也是會有耗盡的一天,最終會走向沒落甚至破產。所以作為繼承者必須要努力學習,立誌圖新,在掌握前人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合理利用父輩留下的資源財富,自主創新,提高競爭能力,永立於不敗之地。這樣的正麵疏導,一定會起作用的。
再比如,有些中小學生對課本知識不感興趣,總認為課本知識陳舊無味,隻專心在課外雜誌上獵奇。針對這種現象,學校也要正麵疏導,而不是一概的沒收或處罰。
因為,中學時代,正是風華正茂,青春四射的時期,對多彩的世界充滿好奇,並想一探究竟。同時,中學時代,也正是學好科學打基礎的時代,是各種素質培養和提高的時代。教育工作者必須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做好思想工作,重視中學階段文化基礎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培養。要讓他們懂得,課本,乃課之根本,是前人科學知識的精華提煉,是無數專家心血的結晶,是學生由無知走向成熟以至於成功的階梯。
課本知識本身就是在隨著時代、形勢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並且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趣味,富有啟示性和可讀性。當然,中學課本畢竟是科學,具有科學的屬性,而且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就需要學生有信心,有恒心,深入學習,係統鑽研,一旦和課本交上朋友,定會受益匪淺,其味無窮。也隻有認真學好課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讀懂和理解各種課外的讀物,增長才幹。
有的中小學生,不願練習,反對考試,這也是厭學的表現。教師就要耐心的引導他們,認識到練習和考試,是實踐理論,鞏固知識,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徑。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說,學習就要時常練習,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就好比,小鳥長出了翅膀,如果不天天練習飛翔,它將永遠不能翱翔藍天。
現在,有些人不參加各種升學考試,依然可以進入高一級學校,這隻能說是,國家給他們提供了學習成才的機會和條件。然而,並不能體現出他們有水平和能力。在現階段,通過嚴格而公正的考試,是檢驗學生知識水平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學生不能反對所有的考試,而應該通過認真的,而不是敷衍的考試來檢驗自己,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對學生作正麵疏導,集中體現了教育工作者的愛心和責任心,隻有以學生為本,才會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才會了解學生,貼近學生,讓學生接受教育,轉變不良習氣。
(4)加強對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心理素質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心理素質是指學生的意誌、情緒、情感、性格、自我意識、社會交往、適應能力等方麵的心理品質。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和個性的生動活潑發展,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作前提。當前的部分中小學生依賴性強,自製力差,社會交往能力不足,麵對困難與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諸多不良行為習慣都是與其心理素質有關。
教育工作者必須善於運用心理學理論去仔細觀察,分析,針對具體現象指導學生進行心理調整。比方說,某些學生上課總是好睡覺,通過調查和分析,是因為晚上聊天,玩遊戲時間太久,神經興奮,睡不著。一到上課,就進入夢鄉,到了晚上,就又興奮了。如此往複,惡性循環。對此,教育工作者就應該用科學知識進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法給予糾正。
講明,人在黑夜裏睡覺才是最科學的休息。因為,隻有在黑夜裏,人處於睡眠狀態時,體內才會分泌出一種促進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機能的物質——荷爾蒙。白天睡得再多,也無助於它的生成。同時,趴在桌上睡覺,呼吸不暢,肢體歪曲,多方麵危害身體健康。當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後,在加之管理人員的認真負責,這些學生會慢慢的改變惡劣,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睡覺時間好好睡覺,上課時也許就不再睡覺了。已經錯位的生物鍾是會逐漸調整過來的。
有些中小學生還有長時間的戴耳機聽音樂,吃零食,抽煙等不良習慣,教育工作者也應該用科學的原理去化解,讓學生逐步的改正。
總之,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身體活動,思維活動和相互交往的多種情境中,充分顯露其個性、情感、意誌等心理品質方麵的潛力,便於教師觀察、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並根據實際,有的放矢調整學生心理,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發展。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應該做到常規化、製度化。形式要人性化,多樣化。學校必須開設心理學教育課,讓學生係統地接受心理學理論。要設置心理谘詢室,定時或不定時的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和心理谘詢。要配置專業的心理課教師,最好能兼任學生處的職務,既有理論,又有一定的權威性。
備課講課,有第一手資料,跟蹤檢查,及時輔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必須要保持經常性的溝通,了解具體情況,解決實際問題。要通過舉辦主題班會,專家講座,知識競賽,參觀訪問,收看電視《真情互動》等多種活動相結合形式,讓學生在平和,愉快的氣氛中調節心理。再加上學校經常性地總結評比,插紅旗,樹標兵,鼓勵特長優秀,不須求全責備,給予適當獎勵,張榜公布,上網宣傳,讓同學們學有目標,趕有方向。有學生處統一安排,量化考核,在教職工大會上詳細通報,增加透明度,讓全體教育工作者檢查對照、協調改進,學生的心理素質將會明顯改善,學校麵貌也會大大改觀。
(5)堅持“揚長避短”,發掘學生潛能。根據新的形式,有的中學提出“揚長避短”的教育理念是適時而正確的,是教育“人格本位”的具體體現。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人類的大腦構造是一樣的,除開遺傳因素和外力因素,人的智力因素的發揮也是相差無幾的。一個成功的人才,往往是在某一方麵的非智力因素發揮到極致,而取得的特殊成效。
美國哈否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高曼在《情緒智力》一書中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智力因素(智商)的作用隻占2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的作用要占80%。非智力因素(情商)包括五種情緒和能力:自我認識,自我控製,自我激勵,認識他人和人際關係。這些是與遺傳沒有直接關係的,卻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條件,主要是通過教育培養而得到提高的。中學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善於發現和張揚學生在這方麵所表現出來的特長和潛能,為成功奠定基礎。
中學教育要在抓好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同時,還要從學生的特長、愛好和個性出發,量身訂製,統籌兼顧,揚其長,避其短,營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育人環境,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挖掘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發展他們的特長和個性,使其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門人才。
目前,一般的中學都很注重雙語(英、漢)教學,這誠然是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在其他方麵特長和潛能的挖掘和發揮。當然不是像高等學院那樣去設立專修科,可以在上好數、理、化、生、地、史等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與此相關的興趣選修課,讓學生盡情的拓展揚長之路。
比如,天文、地質觀測,小科技發明製作,園藝種植,動物養殖,還有書法、繪畫、廣播、報刊、樂器、武術、表演等,這些選修課,學生各盡所好,選其一至二科,讓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邊學邊做,既能增強興趣,學到知識,又能開發潛能,提高素質。隻要管理服務到位,納入期中、期末的考核範圍,開展競賽評比,給予適當獎勵,一定會卓有成效的。學校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長期堅持,不斷完善,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既能為培養了人才積累經驗,又能研製出有價值的科技產品,還可以走向市場,換取一定的經濟效益。相信,這樣“揚長避短”的人格本位教育,才是真正擺脫高考指揮棒的教育,才是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才是造就科技之星,文學之星,藝術之星,體育之星的基礎教育,才是成功的中學教育。這些做法,對於民辦學校更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總之,中學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應該以“人格本位”的思想作指導,貫穿於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全過程;以人情、人性作紐帶,連接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形成網絡教育。讓中小學生在既寬鬆、溫馨,又規範、和諧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鍛煉,完善人格,增長才幹。為把自己鑄造成具有競爭力的國際性人才做好充分的準備。
2.用雷鋒精神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教育是最基礎的素質教育。我們的宗旨是教會小學生做人,從小用雷鋒精神培養和塑造小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他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養成,為他們將來成為適應現代化需要的雷鋒式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矗研究用雷鋒精神培養和塑造小學生健康人格的規律和特點;探索實施“人格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體係,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
小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要點
(1)自尊自立,遵紀守法。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學校應放棄“聽話”、“順從”教育,加強服理守法教育,使小學生把尊敬師長與保持自己的人格獨立結合起來,既不屈從他人意誌而做違心的事,也不以傲慢無禮的態度侍人,同時具有較強的法製觀念和紀律觀念。
(2)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努力激發小學生的主動精神、探索精神、鑽研精神,把小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和社會,鼓勵他們關心社會生產和自然環境的變化,積極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培養他們敢想、敢說、敢幹的大無畏氣概,能勇於自責,及時克服缺點,修正錯誤。
(3)立誌高遠,自強不息。要培養小學生有遠大的誌向、堅定的信念、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為理想的實現而刻苦學習,從小養成勤勉敬業的精神。這是決定人格品位高低的一個重要條件。
(4)關心他人,信守道義。培養小學生關心他人和社會的集體意識,把祖國利益放在第一位;發揚同情疾苦的人道主義精神,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助人、利人、樂人;反對一切損害他人的活動,勇於同不良現象做鬥爭。
小學生健康人格培養應遵循的原則
(1)調適性原則。在塑造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工作中往往會遇到培養目標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一些道德觀念、道德意識、道德現象相矛盾的問題。不解決這些矛盾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們采取道德調適的辦法處理這一矛盾,如:我們在製定健康人格教育實施細則時,抓住有意義的道德認識問題,通過調整對傳統道德涵義理解的思維定勢,找到傳統道德與現實的有機結合點,選擇好調適角度和標準,抓住每一個教育要點的實質,抓住矛盾著的兩個教育要點間的相容性,保證學校教育不脫離社會實際,增強教育的可信性與實效性,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