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堅持就是勝利4(1 / 3)

鄭樵編著《通誌》

鄭樵(1103—1162)字漁仲,號夾漈,福建興化人,是南宋初年的著名史學家。他所撰述的《通誌》,是繼司馬遷之後紀傳體通史的續作,對封建史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鄭樵出身於世代仕宦家庭,自幼資質和常人不同,而且勤奮好學,記憶力特別強。自少年時代起就立下誌向,“欲讀古人之書,欲通百家之學,欲討六藝之文而為羽翼”表現出宏大的氣識和誌量。他對宦途並不熱心,父親亡故後,便和弟弟到城北郊的夾漈山,因陋就簡,修築三間草堂,一起切磋學問,過著怡然自得的山林生活。常常是“寒月一窗,殘燈一席”。他白天整理簡冊,晚來觀察星象,愛惜每一寸光陰,不敢虛度歲月。他帶著批判的眼光去讀書,隨著知識的積累,他發現前人的著述有許多錯舛和疏漏,尤其重要的是,他對唐代儒學大師的繁瑣注經辦法和宋儒的主觀臆斷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唐儒繁瑣失義,宋儒隻尚空談,他要集天下之書為一書,寫出一部有益於後世貫通古今的通史。由於家道敗落,生活越來越困窘,但是,無論是風晨雪夜,還是廚無煙火,他都記誦不休,執筆不絕。為了實現理想,他奮鬥了30年左右,曆盡艱辛,以頑強的毅力,有計劃地堅持實踐。這期間,有人三次舉薦他為“孝廉”,兩次推舉他為“遺逸”,他都不動心。他把整個身心全投入到著述中。就是這樣,他終於著成了長達二百卷的《通誌》。

《通誌》是繼司馬遷《史記》以後又一部貫通古今的紀傳體通史。在體例上,除紀、傳和以前紀傳體史書相同外,“譜”即相當於各史的“表”,“略”相當於各史的“誌”,“世家”仿《史記》,“載記”仿《晉書》,文字大多襲用舊史。其中的“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向為史家看重。這二十略包括:氏族、六族、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諡、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和昆蟲草木,以此把曆代典章製度、學術文化分門別類地加以記載,逐一闡述其源流演變,且提出了一些新見解。真可謂“網羅宏富,體大思情”。若是沒有廣博的知識和獨到的學識,何以至此?

鄭樵為了廣泛地占有材料,四處求訪藏書,遇到有藏書的人家,便留下來仔細閱讀,直到讀完才離去。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尋訪,獲得了豐富的文獻資料,為進一步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盡覽典籍,卻不迷信前人成說,他研究《書經》是從校對今古文《尚書》入手;研究《詩經》,則認真辨別魯、齊、韓三家詩的差別;研究《春秋》也是從三家所傳的異同入手,從文字歧異發現問題,經過考訂,擇善而從。他還主張寫“通史”,因為隻有通古今變化,才能資鑒現今。鄭樵除了關注書本外,還注重實地考察。他在夾漈山研讀時,便時常“與田夫野老往來,同夜鶴曉猿雜處,不問飛潛動植,皆欲究其性情。”

心靈悟語

正是他有如此嚴謹的治學方法,正因他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強毅力,才造就了他的博大學識,在曆史學和文獻學方麵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李杲倡導“脾胃學說”

李杲(1180—1251)字明之,南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是中國古代金、元之際的傑出醫學家。

李杲勤奮好學,勇於探索,對《內經》、《難經》等古典醫學書籍都認真學習,並作了深入的研究,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中醫學理論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除了深入研究醫學典籍,精心習醫和忙於診務外,還著有《傷寒令要》、《蘭室秘藏》、《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等醫學著作,特別是《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兩書,對中醫學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受到後世醫家的廣泛重視。

李杲富有創造精神,師古而不泥古,不墨守成規。對前代醫家的學說,總要在親身實踐中加以檢驗。他結合自己幾十年的醫療實踐,創造性提出了“脾胃學說”。他認為人體的強壯康健,各個組織器官的活動功能,都必須有相應的營養物質作為基礎。而機體各種營養物質的來源,最重要的是依賴“脾胃”的不斷攝取,和消化飲食物轉化而成。因此一旦脾胃功能受到傷害,就要發生疾病。體質虛弱的人在患病之後,由於脾胃功能低下,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生化無源,機體各組織器官也相應低下,協調作用也差,治療就比較困難,並能使疾病轉成慢性疾病。所以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人以脾胃為本和“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觀點,在治病用藥方麵強調調理脾胃。這種學說,對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機械治病方法無異是一種批判。

李杲對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造成體質虛弱的原因,歸納為勞役過度,饑飽失常、寒溫不適和長期的過度精神緊張、恐懼。這種把精神情感方麵的變化作為發病重要因素的觀點,不僅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發展和突破,而且從現代發病學的觀點看,也是很值得重視的。

現在不少醫家、醫著、科研單位,不僅注釋了李杲的《脾胃論》等醫學著作,而且在研究脾胃的生理、病理現象方麵也更加深刻了。但追根溯源,還是在《脾胃論》等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的。

李杲之對每一病例,都深究始終,並且進行了大量的記錄。《脾胃論》一書,是他在去世的前兩年寫成的。當時他是年已古稀的人了,並且身體特別虛弱,盡管如此,他仍然不舍晝夜地翻閱書籍和整理浩繁的醫案,著實有些“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勁頭。《脾胃論》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他執著探求精神的凝聚。

心靈悟語

李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醫學突破,是和他一絲不苟,刻苦鑽研的探求態度密不可分的。

宋慈與《洗冤集錄》

宋慈(約1186—1249)字惠文,建陽(今屬福建)童遊裏人,是南宋著名的法醫學家。

宋慈自幼勤奮攻讀,好學不倦,善於推理,長於思辯。入太學後,成了理學家真德秀的學生。寧宗嘉定十年(1217),宋慈登進士第。他曾任長汀縣令,當時長汀一帶鹽價昂貴,貧民無力食鹽,貧民們時常為了生活,鋌而走險,獵取私鹽。針對這種情況,宋慈認為,鹽價昂貴的主要原因是運途遠、運價高,於是,他改變了運鹽的路線,直接從廣東潮州起運,節省了大量的運費,從而降低了食鹽價格,杜絕了貧民賭命獵取食鹽的行徑。端平二年(1235),宋慈被任命為邵武軍(今屬福建)的通判,不久又改任南劍州通判,當時浙西鬧饑荒,一鬥米價值萬錢,宰相李宗勉向宋慈征求如何救濟的意見,宋慈認為,豪門大戶,隱匿戶口來逃避國家的稅收,並且整天在家裏囤積糧食,以備牟取暴利。這樣,貧苦的百姓不僅要為豪門大戶承擔稅務,還要高價去購買大戶的糧食,所以就備受饑荒之苦了。他主張把民戶分為五等。第一等民戶要一邊免費救濟貧民,一邊把糧食平價賣給貧民,第二等民戶可直接把糧食平價賣給貧民,第三等民戶可保持原狀,第四等民戶可接受救濟貧民糧食之半,第五等貧民,可完全接受救濟,這些民戶的救濟糧由官府發給。實行的結果很好,大家都願意奉命而行,百姓很少有挨餓的。宋慈逢事總願不斷地思索直到考慮出比較完善的對策才罷手,因此,不管遇到多麼棘手的問題,他都能給予妥善的處理,在他為官處理政務的過程中,這種執著的求索精神一直在發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