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每當火車駛過北京八達嶺下的青龍橋站時,人們都會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屹立在那裏的詹天佑銅像,緬懷這位中國近代工程技術界先驅的不朽業績。
詹天佑,字眷誠,1861年4月26日出生於廣東南海縣。詹天佑7歲時入鄉村私塾就讀,但對“四書”、“五經”、八股文都沒有興趣,卻對當時很少見的機器十分好奇,常常用泥土捏成各種機器模型玩耍。1871年,詹天佑被錄取為中國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
1881年,詹天佑作完題為《碼頭起重機的研究》畢業論文,獲得學士學位。然而,就在這一年,清政府迫於國內頑固派的反對,中止了派遣留學生的計劃,決定把官費留美學生全部撤回。同年秋,包括詹天佑在內的105名留學生返回祖國。
當時的中國社會還很閉塞,清政府對留學人員另眼相看,不予重用。詹天佑回國後無法施展所學之長,被派到福州船政局船政學堂學習駕駛。直到1888年,經留美學友鄺孫謀的推薦,詹天佑才被中國鐵路公司聘為幫工程師。作為外籍工程師的助手,開始了他為祖國修築鐵路的生涯。這時他已經28歲了。
詹天佑到職後主持的第一項工程是鋪設塘沽到天津的鐵軌工程。19世紀90年代初,詹天佑又參加了京沈線的修建工程,再次顯露出他的才華。
京張鐵路的建成是中國鐵路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詹天佑一生中的最大貢獻。1905年清政府從自身的政治統治和經濟需要出發,決定修築京張鐵路,並同意全由中國人自己修築。眾望所歸的詹天佑被任命為京張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負責整個工程的實施。消息傳出後,國內外輿論大嘩。一些外國人根本不相信中國人能夠自己完成這樣艱巨的工程,說什麼“能夠修建京張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國內也有人嘲笑詹天佑“膽大妄為”、“不自量力”。麵對這些壓力,詹天佑不為所動,針鋒相對地反駁道:修造京張路的中國工程師“不僅已經出世,且現在存於世也”,並且堅定地表示,中國人不僅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建成京張路,而且還要做到“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
京張鐵路雖然隻有200多公裏,但卻穿越燕山山脈,沿途山勢陡峭,地形險要,施工艱難為他處所罕見。詹天佑滿懷為國爭光的激情,不辭勞苦地帶領其他工程人員跋山涉水,往返數次,勘測了三條路線,最後確定了經過南口、居庸關、八達嶺的現行路線。這條路線不僅比金達所測定的距離大為縮短,而且隧道工程也減少了2000多米。
在施工過程中,詹天佑以非凡的毅力和決心,全力以赴地進行工作。他把總工程師辦事處搬到工地,日夜戰鬥在施工第一線。他不顧塞外凜冽的寒風和漫天灰沙,奔波於崇山峻嶺之間,親自指導施工,創造性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修築南口至八達嶺的線路時,詹天佑為了減少長度和彎道,采用了千分之三十三的爬高坡度,設計了兩輛機車推挽列車的配套方案,保證了行車的安全與速度。他創造性地運用“折反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路段,設計了“人字形”(或稱“之字形”)展線方案,使關溝的展線坡度降低到千分之三十三以下,八達嶺隧道長度減少了一半。開鑿八達嶺隧道,最初隻從兩頭開鑿,每日僅能掘進二尺多,效率甚低。詹天佑見費時太久,便采用直井鑿開法,使原來的兩個工作麵變成六個工作麵,加快了工程進度。在詹天佑和廣大員工的努力下,1909年7月4日,路軌接至張家口。這條鐵路自1905年9月動工,隻用了4年的時間就大功告成,比原來計劃提前了兩年,經費節省了35萬兩白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曆史條件下,中國依靠自己的工程師和建築工人,用不長的時間,建成難度大、成本低的京張鐵路,的確是一個奇跡。
心靈悟語
這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提高了國人自辦鐵路的信心,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京張鐵路的建成,使詹天佑譽滿中外,從此,他的名字就與中國鐵路事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
魏源與《海國圖誌》
魏源,字默深,1794年出生於湖南邵陽的一個官宦之家。1822年中舉,在諸子百家、史地方麵很有自己的見解。1826年,他受江蘇布政使之聘,協助編輯《皇朝經世文編》,並參與籌議江西省的漕糧、水利等問題,後來又以內閣中書舍人候補,有機會廣泛閱讀各種典籍文獻,林則徐與他交往甚深,非常器重他,推薦他為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僚。
1841年8月的一天黃昏,魏源在鎮江碼頭又與好友林則徐重逢了。原來林則徐因鴉片戰爭遭貶革職,在被發配到新疆的途中,暫時在鎮江停留,要與老友一敘。在魏源的住處,兩位好友暢談國事,互相勉勵,抒發對民族憂患的悲憤之情。林則徐說:“這次我在廣東抗英,深感洋人得勢的重要條件是船堅炮利。要反侵略、必須了解敵情,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接著林則徐打開一個布包,捧出一大捆書報,交給魏源,語重心長地囑咐道:“這是我在廣東時派人從海外書報上譯輯的全部材料,如今我將遠去,不知何日才能返回,這些東西就交給你吧!望你能編寫一種介紹海外各國情況的書,以使國人廣開眼界,悟其禦侮之道,”在這材料中有《華事夷言》、《四洲誌》、《各國律例》等,對於了解西方各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史地,都很有參考價值。
魏源珍重林則徐的重托,並在林則徐的啟發下認真地思索起來。在林則徐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他還廣泛地收集更多更新的資料。1840年7月,定海第一次被英軍占領,侵略軍為了進攻內地,派出人員刺探軍情,繪製地圖。一天,一名英國官員安突德正偷偷地在定海附近測繪地圖,被當地老百姓抓獲,扭送到寧波知府衙門。一個在知府衙門的友人,把這消息告訴了魏源。魏源立刻趕到寧波,親自審訊安突德。安突德詳細地交代了英國的對華意圖和兵力部署、武器性能,還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曆史、地理等情況作了交代。審訊的結果,使魏源得到了大量資料。他以此為基礎,旁征博引其他見聞,編寫成《英吉利小記》,並把它作為《海國圖誌》的一部分。
魏源從收集的資料中,看到了西方的先進技術,結合鴉片戰爭失敗的現實,認識到,西方的槍炮比中國高明,這在中英戰事中已被證實。而朝廷的達官貴人飽食終日,夜郎自大,嘲諷西方技術是“奇技淫巧”、“形器之末”,這是多麼可笑!在他看來,不學習先進的東西,就永遠落後、挨打。隻有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技術,中國才能走向富強。為了讓中國人睜開眼睛看世界,魏源勤奮地伏案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