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選好觀察的角度
選好觀察的角度,就要先確立好觀察點。要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固定立足點和變換立足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同時,要注意觀察的順序,是由近及遠,還是由遠而近?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這是指空間的變換。還可以時間的變化或遊覽的先後為順序。這樣,所描寫的景物才不會雜亂無章。總之,要做多角度、多側麵的描寫。
(3)安排好描寫的順序
景物描寫的順序一般分為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兩種,空間順序,一般是取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按照視線移動的順序依次寫出各個位置上的景物。還有一種空間順序,不取固定的觀察點,而隨著觀察者位置的轉移來描寫景物,這叫做遊覽順序。
時間順序,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間裏,其景物是有變化的,按一定的時段依次寫來,可以表現出景物的豐富多姿,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時段有長短之分,長時段如春、夏、秋、冬,短時段如晨、午、暮、夜。選用哪一種時間順序,應視描寫對象的特點而定,
(4)要融情於景,表達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則是有情的,作者對任何景物,總會有自己的感情。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隻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同時,觀察、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也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因此,要在寫景的字裏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
寫景貴有情,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5)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
隻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隻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隻有將靜態描寫景物形態特征和動態描寫利於傳神的長處結合起來,所繪景物才會具體、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寫景物需要繪形、繪色、繪聲,仿佛使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這就需要盡可能選用那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因而要善於找到最能表現景物特征的動詞和一些恰當的形容詞,尤其要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詞藻。
(6)定點和移步
定點,這裏指寫景作文中描繪者的立足點。定點,就是指全篇作文中描繪者的立足點不變。在立足點不變的情況下,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定點定景。全篇的立足點不變化,景物也是同一的。當描繪者集中注意力從容不迫地詳細地將某一處景物描繪出來時,往往用定點定景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效果類似電影裏的“特寫鏡頭”。短文《白千層》開頭說“在匆忙的校園裏走著,忽然,我的腳步停了下來”,“停了下來”的地方就是這篇短文描繪一株白千層的立足點。從這個立足點,作者先描繪寫著樹名的小木牌,再形容這株樹的全貌,最後詳細描述樹幹的特征。這篇短文的描繪中心就是白千層這種樹的樹幹,所以采用定點定景的方法是十分合適的。
還有一種是定點換景。描繪的角度是固定的,描繪的對象不斷變換,這就是定點換景,這種方法常常用來描寫環境。比如,在寫景作文中,描繪者站在高處眺望,有的是先寫東邊的景物,再寫西邊的景物,有的是先寫遠處的景物,再寫近處的景物,作者的立足點則始終都是固定不變的。
在《獄中書簡》中,女革命家晚間在牢房以窗口為立足點向外眺望。先看片片白雲,再看白雲下邊的燕子,突然大雷雨來了,閃電來了,居然在這樣的時刻還發現“一隻夜鶯在窗前的一株楓樹上叫起來……”在不斷的“換景”中,我們看到身處牢房的女革命家對於多彩的大自然的熱愛。
采用定點換景的方法,首先要選好描繪的角度,即選擇一個合適的“點”。其次,景物的變換順序要安排合理,前後次序要有內在的聯係,表達層次要清楚。
如果描寫的景物不變,而描繪的角度有所變換,這便是定景換點了。比如描寫一座紀念碑,先從正麵看題字,再到背麵看碑文,再看基座四麵的浮雕。采用這種寫法的時候要注意“點”的選擇與變換要有助於表
現景物的特征,點的變換要在文章中交代清楚。如果換點不作交代,或者交代得不清楚,就會顯得換點無序,影響景物的美感。在寫參觀遊覽的作文中,最常見的是不斷變換描繪的立足點,同時,隨著立足點的變換,被描繪的景物也不斷變換,這就是移步換景的方法。這種方法便於詳盡的,多側麵多層次的表現景物的全貌。怎樣逐層表現幾個景點的不同特征。用移步換景的方法還特別要注意層次與過渡。
(7)景物離不開色彩
要把景物描寫得真切傳神、生動形象,就必須細致入微地觀察和體驗所寫的景物,具有敏銳的色彩感,從而準確地把握景物的色彩特征,進行著色“包裝”,使習作語言增色。例: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白。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火燒雲》)這段話中作者運用一連串不同形式的表示色彩的語言,描繪了不同時間所見到的不同色彩的火燒雲,將色彩斑斕的火燒雲表現得淋漓盡致,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令人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