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科學興趣培養指導2
2.教師對學生的科學指導
教育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興趣是一種求知欲,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能夠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一旦喚起求知欲,所有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從而大大提高了科學教學的質量,那麼如何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啟迪學生智慧的思維,激起學生創新的浪花呢?
巧用語言,以“樂”激趣
科學這門學科概念多、知識抽象甚至較晦澀,學生常常會感到枯燥乏味,記憶困難。教師若照本宣科,學生覺得難學就開始厭學。那麼如何讓學生由厭學到好學呢?幽默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如果教師上課時能深入淺出地運用富有幽默、情趣或哲理的語言,就能化枯燥無味為具體生動,化繁雜為簡潔,化沉悶為輕鬆,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知識。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
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教學生動風趣,能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講勢能時,可向學生說,當天花板上有一根雞毛向你頭頂落下時,你將怎樣?學生肯定會說:“這有什麼可怕的?”如再問,若你頭頂上吊扇落下呢?學生肯定會下意識地手蓋頭頂,“那還不快跑”。
從而說明物體的勢能和質量有關。在講到勢能和相對高度時,可以用從課桌上跳下來與從三樓跳下來做比較,肯定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在授課時,如果在適當的時機故意講錯,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學生記得牢。
例如:在講到組織時,故意說“動物組織中起保護作用的是保護組織”,講完後,學生先是一愣,然後幾乎全班同學齊聲回答“應該是上皮組織”,這樣課堂氣氛就都活躍起來了。教室裏彌漫著陣陣暖意,老師和同學都沉浸在成功、自信的快樂之中適當而不低俗的“調侃”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催化劑。教師在課前或者課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穿插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讓學生在笑聲中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學生不僅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輕鬆,何樂而不為呢?
巧引故事,以“懸”激趣
引人入勝、扣人心弦故事常常能迅速撥動學生的心弦,擊中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堂上教師若能巧引故事、設置懸念,就能充分激起學生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
在教學壓強的概念時,老師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抑揚頓挫道:“那是東北的一個寒冷的冬天,一群孩子們正在冰麵上興高采烈地滑冰,突然‘撲通’一聲,隻聽到有人喊‘救命啊,有人掉進冰窟裏啦!’隻見一人奮不顧身地跳進了冰窟,可冰水裏的人還是不能上岸,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善良的遊人們趕來,手拉手組成了‘人鏈’參與搶救,忽然,冰麵又出現了裂縫,如果不立刻采取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同學們正凝神靜氣、鴉雀無聲地聽著,可老師講到這裏卻嘎然而止,反問到:“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此時學生必然被充滿懸念的故事情節所感染而陷入沉思,然後討論著對策。“這時隻聽一個聲音高喊‘快趴下’,大家立刻全都趴下了,隨後冰麵也就沒有繼續裂開,大家仍然手拉手將落水兒童救上了岸。這是什麼原因呢?”
於是順理成章地引入了“壓強”概念。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量地穿插一些有趣又有意義的小故事,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