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曲藝學習訓練34
第三十節紹興蓮花落的學習訓練
1.紹興蓮花落概述
紹興蓮花落簡介
蓮花落,亦稱“蓮花樂”、“蓮花鬧”,是紹興地方的一種曲藝。因演唱中間有“哩哩蓮花落”之類的幫唱過門,故名。或說由唐時“散花樂”變為“蓮花樂”再變為“蓮花落”。因其演唱生動活潑,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流暢,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蓮花落為群眾喜聞樂見。
紹興蓮花溯源
蓮花落曲藝淵源,據有關資料記載,宋元時期已經流行,佛典《續傳燈錄》第23《俞道婆》載:“一日聞丐唱《蓮花樂》雲:‘不因柳毅傳書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見最初是丐者賣藝所演唱。紹興蓮花落相傳始於清光緒年間,時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帶)綽號“長手指甲”之張姓藝人來紹興賣唱,並收徒定居於紹興。先後收上虞鬆廈沈阿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其時,唱詞信口編造,無固定內容,演唱亦無固定基調。
民國初,唐茂盛受越劇呤嗄調及宣卷調之影響,開始采用接調方法,創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賣唱而改為登台演出。後逐漸形成有故事情節的段子,稱為“節詩”。據傳,節詩隻有18隻半,第一節詩的唱辭各用一韻,共有18個半韻。節詩如《娘家節詩》、《長婆節詩》、《分家節詩》、《箍桶節詩》等,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主人公多為農夫農婦或手工業者,一個節詩敘述一個情節較為簡單的故事,具有滑稽、誇張、譏諷、幽默的特點,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繼而開始說唱長篇,仍以民間軼事、傳說為題材,如《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後借鑒和吸收戲劇及其他唱說文藝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顧鼎臣》、《遊龍傳》、《龍燈傳》、《珍珠塔》、《後遊庵》等。
近年來,紹興蓮花落表演、唱腔及音樂,皆有較大發展,在伴奏上有時加用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還根據劇情需要,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及部分民歌小調,並開始進行男雙檔演出的嚐試,除發揮原說唱特點外,還增加表演部分。其書目日益豐富,由紹劇改編的《血淚蕩》錄音,已為浙江人民廣播電台保留節目。由《娘家節詩》整理改編的《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國曲藝(南方片)會演中演出,並獲創作、音樂、演出三個一等獎。後又選為全國優秀曲目之一,參加文化部組織的演出團,到內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區巡回演出。1985年以來,紹興市連續舉辦3次全省紹興蓮花落調演,全市現有蓮花落專業演員30餘人,業餘演員50餘人。
紹興蓮花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