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創新教育的任務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這種競爭實際上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競爭,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競爭。

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成員努力發揮創新能力,創造出一大批科技成果並及時轉化為新的生產力,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重大的科學發現、國際水平的科學成果以及眾多的技術發明、知識創新,其本身就是國力強大的一種標誌,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榮譽,這一切的關鍵在於該國家和民族是否擁有眾多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國家教育部負責人也明確提出,素質教育要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核心。創新對基礎教育來說,不可或缺。創新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提高民族的創新素質服務,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打下堅實的、豐厚的基礎。簡言之,創新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

創新是一種綜合素質,是一種積極開拓的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是潛在能力的迸發;就其實質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結果。主要由以下三方麵要素構成:創新人格,屬動力係統,包括強烈的動機、不懈的追求和自主性、主動性、好奇性、挑戰性、求知欲、堅韌性等;創新思維,屬智能係統,包括思維敏銳性、流暢性、變通性、發散性、獨創性等;創新技能,屬工作係統,包括具備作為創造基礎的基本知識技能,具有獲取和利用新知識信息的能力、操作應用能力和一般創造技法等。

創新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其中以創新人格的培養最為重要。

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在古代曾以四大發明聞名於世,但在近代卻建樹不多。這是我們的壓力所在,也是動力所在。現在,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創新教育可以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可視其為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隻有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傳統教育不利於創新型人才素質的培養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由於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將教育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在青年時期一勞永逸地獲得一套對特殊行業和特定職位有用的知識和技術的觀念上。因此,教育實際上是以知識和技術傳授為主體,過分強調教育教學而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這就明顯表現出對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不足,致使創新教育在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麵令人遺憾地出現了許多空白,使培養出的大學畢業生大多數表現在理論上皓首窮經,實踐上循規蹈矩;隻能從業,不能創業;隻會模仿,不能創新;同時也缺乏競爭意識和應變能力。

(1)傳統教育限製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

教學計劃中設置的每門課程都有詳細完備的教學大綱,詳盡規定了教學內容、課程學時,等等。一方麵,這些措施的作用在於它使人才培養有了統一的規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各校的教育教學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另一方麵,這些做法也帶來了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隻信強製,不信自覺;隻講約束,不講自由;隻講嚴格,不講寬容;樂於訓導,卻不善鼓勵;樂於指正,卻吝惜讚賞。其結果,師生關係多為管製和被管製的關係,教育氣氛多呈緊張、沉悶、壓抑狀,學生的思想行為大都納入了嚴格的管束之中,時間、空間大部分被強製性的“苦學”所占領。處於這樣的教育氛圍中,學生幾乎失去了獨立性和自主性。雖然,許多高校先後試行了學分製,表麵上看有利於上述矛盾的解決,但到底能否解決學生個人才能的充分發揮,能否滿足於學生在專業要求上的自我調節等問題,還有待於做出更多的、更深入的調研和探索。

(2)傳統教育限製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傳統教育培養目標單一,課程結構單一,教學渠道單一,重知識輕能力,限製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限製了“尖子”人才脫穎而出。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大都成為“配套學生”。廣大學生對於讓他們記憶大量的材料越來越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有人說,現在的小學教育是“聽話教育”,中學教育是“分數教育”,大學教育是“知識教育”。此話雖然有些絕對和偏激,但卻道出了傳統教育的弊端。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裏為學生設置了越來越多的必修課程,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標準化個性的“人才”。應當承認,每個學生由於家庭、社會等生長環境的不同,其稟賦、誌趣、性格等諸多方麵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如果我們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學生,往往會使得很多學生在某些方麵的專長得不到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