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實驗激趣。

因為科學素養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態度等因素與書本知識不同,不屬於陳述性知識,而是程序性知識,或稱為經驗知識或默會知識。這類知識學生不可能通過簡單地記憶,模仿性操練學會,而是必須習得的。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好各種相關的情景與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曆過程,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活動。《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以其生動、直觀、鮮明的特點,極易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不少學生往往停留在由實驗現象本身引起的感知興趣上,教師在激發這種興趣的同時,應將學生看熱鬧的好奇心理和強烈的期待願望逐步引導到規範操作和重點觀察的目標上,捕捉反映本質屬性的特征現象,結合現象啟迪學生科學思維,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主動地探索奧秘。

(4)遊戲激趣。

在講“合力”時,組織學生開展一個遊戲——撐杆遊戲。以小組為單位,站成一排抬起雙手與胸齊平,手心相對,五指並攏,大拇指下放,把一根長竹杆放在所有人食指處撐好,要求大家把杆子下移至地麵處,然後上移至原處。在這個過程中,若誰的食指離開杆子,便被罰下,若每組被罰下三人,就是失敗。其間同學們可以商議,看哪一組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遊戲特別強調所有人的一致性,結果雖然每組學生都很用心,但大多數組在開始不久就把杆子舉過了頭頂,然後就相互埋怨。每組做完後老師借此告訴大家,合作要求有一個領導,步調要一致,不能隻考慮自己;出現問題就相互埋怨,隻會把問題越搞越亂,不會把問題解決好。隻有在相互理解,共同探討失敗原因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最後老師挑選幾個同學做示範,告訴大家這個遊戲是可以成功的,打消同學們認為老師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的疑慮。這個遊戲很有教育意義,學生樂於參與,認識很明確,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精神,加深了對合作重要性的認識。

(5)檢測激趣。

適當的測試或競賽可以驅使學生努力克服困難,積極向上,最終獲得優異的成績。對初中生而言,剛接觸新課的學習,外部的刺激往往作用更大。老師、同學、家長對測驗結果的肯定、仰慕或表揚,都會成為強烈的學習推動力。有經驗的《科學》教師常常對學生更多地給予表揚和肯定。教師應學會在信任中寄予期望,在肯定中表示婉惜,這樣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督促學生產生下決心學好《科學》的理智感。將測驗、競賽、提問等手段與教師的期望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明確努力的目標,樹立奮發向上和積極進取的信念,能夠穩定學生的學習動機。

(6)幽默激趣。

幽默是一種特殊情緒的體現,是一種品位素質的展示,它必須建立在成熟閱曆和豐富知識的基礎上。一個人隻有廣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才能做到談資豐富,妙言成趣。知識在於積累,要培養幽默感必須先廣泛涉獵,充實自我,不斷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從名人趣事、影視作品的精華中擷取幽默的寶石。當然在幽默的同時,還應注意在處理不同問題時要把握好靈活性,做到幽默而不落俗套,真正體現幽默的魅力。例如學生在課堂上說話,老師以一句“老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的話來警告說話的學生,同學們因為都看了電影《天下無賊》,明白老師的意思,在清脆的笑聲中,所有人停止了小聲說話。這既維護了學生的麵子,也達到了警示的目的,學生樂於接受這樣的批評方式。

發揮情感因素,培養濃厚興趣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具有波動性和感染性。在教學中,教師將情感傳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產生感染作用和激勵作用,融情於學習之中。同樣,學生良好的情感反饋於教師,教師受到感染,又作用於學生,從而形成師生情意交融的境界。在這種場合,任何因教學引起的心理疲勞和厭倦情緒均不存在,學是一種享受,教同樣是一種享受。事實上,教學過程始終都貫穿著學生的情感活動,而積極的情感,能在教師的培植下轉化為學習的推動力。相反,厭倦學習、對班級集體和任課教師冷漠、對教學內容沒有興趣等消極情感,極易削弱學生的進取心。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必須將情感的培養納入教學係統,通過各種途徑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

(1)教學內容中“植入”情感因素。

教師要精心設計,有意識地“植入”情感因素,賦予教學內容情感色彩,從而誘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積極情感,內心產生強烈的反響、同情、激勵、喜悅、驚奇等。由於個人深刻的內心感受,使得所注意的科學現象和記憶、理解的科學知識在這種狀態下變得豐富,學習的效率更高,並形成熱愛學習的積極情感。

(2)增進師生情感,師生共同成長。

學生的學科情感常取決於對任課老師的喜好,古人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上要對每個學生抱著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並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態度。當學生從教師那裏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摯愛、積極的期待和希望時,他就會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從而內心升騰起對老師的信賴和愛戴。“愛屋及烏”,由喜歡老師而喜歡他所任教的學科,從而愉快接受教師的教誨,並努力將教誨轉化為行動,從而實現教師的期望。例如,通過課下聊天,老師了解到一位學生愛看軍事方麵的書,便與他交流,產生共鳴。他先後三次借書給老師,老師也借給他幾本他沒有的,我們就這樣建立了書友關係,相互督促著看書。他其實是一位特別內向的學生,若不是因為借書這件事,可能老師始終不會注意到他,他也不會對科學課有興趣。但因為有了這樣的接觸,他因為喜歡與筆者溝通,繼而喜歡科學課,也給老師提供了更全麵認識學生的機會,可以說雙方都是受益人。

師生共同成長。通過課下交流,了解了許多學生的不同特色,如聲樂、器樂、繪畫、外文、體育等方麵的特長,以及開朗、內斂、衝動、理智、大方、自私等性格特點。通過課上課下的情感交流,與許多同學建立了良好的師生友情,大大促進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幾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3)揭示科學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美感。

璀璨奪目的金剛石、五顏六色的彩虹、載人飛船遨遊太空等等,能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界爭奇鬥豔的物質形態美,並促發他們產生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情感。用簡單的科學用語來描述複雜的自然現象,在簡潔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縝密的科學原理更閃爍著被人類利用的美好前景。會使學生從中獲得美感,滋生出一股駕馭自然的內在力量。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縮短師生差距。

建構主義提倡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它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在講“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時,筆者提前給學生布置了“讓你感動的生命展示會”的作業,學生通過網絡、圖書、報紙和新聞等,每人介紹一種讓人感動的生命,並說明令人感動的原因。同學們找了很多,如深海動物要承受巨大的海壓和漆黑的世界,南北極動物要經受極度的寒冷和刺眼的陽光,迎客鬆能在石縫間求得生存,小草能在柏油路的間隙求得生存,仙人掌能在極度缺水的沙漠求得生存,殘疾人能參加各種運動會等等。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珍惜自己身邊的每一種生命,讓學生看到了生命的頑強,從而鼓舞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做生命的強者。在講“生命需要相互關愛”時,學生講出了許多人與動物相互關愛、母與子之間相互關愛的故事,很有教育意義。這種活動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敢於、善於表達的能力。學生相互交流和影響,其教育效果遠遠勝於教師的一言堂。

充分利用媒體、影視作品進行教學

日食、月食、觀察星空、運動和能等內容很抽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能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直觀的功能,達到降低難度,提高興趣的目的。在講“生命的脆弱”時播放交通事故、天災人禍的影片,這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在講“關愛身邊的環境”時,放《後天》的一些片斷,讓學生意識到人類不關愛身邊的環境,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還有一些歌曲也可拿來一用,如邁克·傑克遜的《地球之歌》等。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隻要圍繞激發興趣、增進情感、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這個中心而因材施教,總可以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達到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的目標奠定基礎。

5.科學課堂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指一個人要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我國的教學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後天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小學科學更是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把枯燥無味的說教變成趣味性的教學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麵進行努力。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學習上來

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興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師要很好地保護,並不斷引導,使之成為學習科學知識的動機。小學生經常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還要尋根覓底地追問這是為什麼?這種由好奇心產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貴的。從自然教學出發,就能推動自然知識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能使他們明確學好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如上“食物的營養”一課,講到用碘酒檢驗澱粉,我讓每個同學把手指洗幹淨,再把碘酒塗在手指上進行消毒,隨後讓每個同學把飯粒放在桌子上擺整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同學報告,飯粒變髒了,手指也變髒了。飯粒和手指都出現了藍黑色,這是怎麼回事?此時此刻同學們都產生了奇妙的感覺,要研究的問題竟是如此奇妙,還能不情緒高昂,精神振奮?

演示實驗與遊戲是激發科學興趣的直接手段

既能激發興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題的捷徑是圍繞課堂教學核心所創設的演示實驗。如傳統的“噴泉”實驗的演示,能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噴泉般噴薄而出。又如,教學“莖的輸水作用”時,簡便易行的“兩色花”實物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發給學生一些紅墨水,學生會主動培養出兩色花,課堂上再來研究學生的成果,學生的積極性高,所學知識牢固。此類方法研究者較多,貴在教師精心選材。

遊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在自然教學中適當采用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十分歡迎,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導入新課就可以采用遊戲的形式,如教“影子”時,教師先請同學猜一則謎語:“你有一個好朋友,烏黑的身體烏黑的頭,無論你到哪裏去,東南西北跟你走”(謎底:影子)。學生猜出了很開心,就會由被動的看看聽聽,變為主動的說說做做。

學生實驗與製作是發展科學興趣的主要途徑

實驗和製作都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事。學生動手實踐,有利於突破重難點,自求詮釋;有利於學生體會知識和實踐意義,渴望更深入地探求;有利於發展學生能力。如:在學習熱氣球的原理時,讓學生親手製作孔明燈,並放飛孔明燈,既能使學生知道“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原有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來”的原理,又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發展了對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