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是為用而用,它代替不了學生的親自體驗,不能用它取代學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動,否則不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我們要以教材為中心,充分運用包括網絡在內的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服務於學生的科學學習。

現代教育家斯賓塞強調: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都帶有樂趣。如在教學《動物的繁殖活動》接近尾聲時,老師可介紹當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相信同學們對多利羊的誕生以及有關克隆方麵的知識會很感興趣。如何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有關克隆的新知識、新信息,老師運用直觀的無性繁殖的Flash課件和多利羊誕生的Flash課件的演示,既能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麵幫助學生了解多利羊的出生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又節省了時間。

好奇和驚訝的態度是提高科學興趣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拓展延伸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培養他們對生命的珍愛。關於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學生也有自己的觀點,隨機播放一段著名科學家對克隆技術的評論錄像,讓學生能夠辯證的看待問題,認識到任何技術要利用它積極的一麵為人類服務,有效控製它的消極麵,人類就將不斷進步。

其實我們的學生隨時都在動腦筋想問題,很想知道自然界中的很多奧秘,如果我們能沿著學生提出的問題,去發展教材,會給我們的科學課找到很豐富的課程資源,他們會感受到極大的樂趣。如錄像、動畫、投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使科學教學具有更高的效率。尤其是某些事物和現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如登月活動,月地運行等現象或隻能借助顯微鏡或望遠鏡才能觀察到的現象,或如植物的生長、野生動物的生活等日常生活中不易見到的事物和現象,借助電視、電影的幫助,可以清楚的呈現在小學生眼前。

此外,還可以利用慢鏡頭放映種子的萌發,使人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到的現象,在幾分鍾內複現出來,形象地展現於學生麵前。網絡資源是學生學科學的重要知識源泉。學生有目的地在科學網站上收集信息也是一種重要的自學方式。首先,在學生查找科學資料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態度,使他們知道知識產權問題。其次,要引導他們養成嚴謹的學習習慣,學會主動思考,認識到網絡上珍寶與瓦礫並存,學會借鑒與甄別。此外,網上的超鏈接容易使學生“迷航”,教師還要提醒學生不要去搜索與之無關的內容,而要為共同的主題收集資料。這樣不僅鍛煉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習信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要細心嗬護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豐富孩子們童年的生活,引導他們邁進奇妙、神聖的科學殿堂,放飛探究的心靈,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做科學,讓科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要精心選擇、壓縮、改編那些對於人類而言已經認識,而對兒童而言是未知的、經典的“再次認識過程”,讓孩子們去經曆、體驗。將課堂教學進入蘇霍姆林斯基所描繪的“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麵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智慧和意誌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的境界。科學課教師是知識、技能的傳播者,又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塑造者。我們要為自己的科學素養尋求一個堅實的基礎,要不斷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以勝任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

7.小學科學教學的興趣培養

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努力:

(1)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到學習上來。小學生經常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還要尋根問底地追問這是為什麼,這種由好奇心產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貴的。從自然教學出發,就能推動自然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愛科學”。

(2)寓教學於遊戲之中。遊戲符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在自然教學中適當采用魔術、遊戲等形式進行教學,小學生十分喜歡,教學效果也比較好。

(3)創設“問題的情境”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或事物,使他們不能單純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解決麵臨的問題或事物,從而激起學生渴求知識的需要。如在教“水域的汙染和保護”這一課時,老師請學生觀看幹淨的小溪、溝渠、湖泊慢慢變黑、變髒的影片,然後提出這些是誰造成的、我們應該怎樣做?這樣一步一步來啟發學生。

(4)采用實驗的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自然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出許多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實驗。如教師演示“熱噴泉”的實驗:在一隻盛有少量紅水的燒瓶上塞上帶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瓶底,教師將燒瓶放入熱水中,瓶裏的水立刻從玻璃管中噴出,就像噴泉一樣。學生看了實驗感到十分新奇,迫切想知道這是什麼道理。

(5)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出真知。”在自然教學中,我們也可以設計許多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實踐活動。如在講凸透鏡(放大鏡)聚焦實驗時我帶學生到操場,用凸透鏡對準太陽,將光聚焦一點在紙上,紙便燃燒起來。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很容易就記住了知識點。

總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隻要我們自然老師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在教學中多琢磨,根據學生的實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8.中學自然科學的探究教學

自然科學開展探究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

當今時代,不再以擁有知識量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唯一尺度,關健是創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過程,驗證性實驗教學是將所有的知識精細講解之後,硬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去應試,這勢必會抑製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探究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課題探究教學更有利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學習的創新潛力,全麵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

初中自然科學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環境、地理等知識領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與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對其運用探究教學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自然科學的課本中有許多實驗、許多新課知識可作為探究的課題去開展探究教學,隻要教師據教材目標,以探究性的視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通過整合增減、換序、新編的方法確定探究課題,設置情境問題,誘導學生主動學習、觀察、探究、交流、尋找問題的答案,對問題作出完滿的解釋,讓他們在課堂、課外直接參與並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快樂,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這門課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開展自然科學的探究性教學活動成為初中自然教學的必然趨勢。

注重以實驗為手段的科學探究教學

實驗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在自然教學中采用實驗探究教學是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手段。

(1)挖掘實驗探究點,優化實驗設計。

在現行的自然科學教材中,有關物理、化學、生物的實驗大都是驗證性實驗,實踐證明、驗證性的實驗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實施探究實驗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實施實驗探究教學,教師必須有創新精神,努力挖掘可供探究的實驗素材,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認識水平,對現行的實驗內容“動動手術”,做些調整。教師可以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索實驗來上,將一些演示實驗改作學生實驗,也可適當改變教材中實驗設計的某些環節,使之呈現為一種“變式”,以便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激活學生的思路,以完善學生的實驗能力。例如:“用電流表測電流”的實驗就可改為“研究串並聯電路中各部分電流之關係”;第二冊物質的特性中的“密度”一節,可將“密度的測定”這一驗證性的演示實驗變為探究實驗教學。下麵是我對“密度”一節的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