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成為新方法的發現者

科學探究需要科學的方法,但科學的方法也需要在探究中去發現,如果我們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能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主動地去發現一些適合於自己的方法,那麼勢必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也使學生以發現者的角色去享受發現的快樂。如在教學《魚》時,學生在探究“魚為什麼要不停地喝水?”這一問題時,除了在魚嘴前的水中滴墨水的方法,還想出了把魚頭朝下放入水中的方法,甚至還想出了把魚從水中取出,直接把墨水滴入魚嘴的方法,這樣一來,魚喝“水”後,水會從哪兒流出便一目了然了,觀察效果十分明顯,當學生看到墨水清楚地從魚鰓中流出時,那種興奮、雀躍、歡愉之情狀,是別人無法用言語所能描述的。

下麵是教學《大氣壓力與人類生活》的一個片斷,從中,也可以發現,隻有讓學生真正地參與探究,才能使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發現者。

(每小組的桌上有一隻裝滿純淨水的飲料瓶,瓶口的橡膠塞上穿了一根長玻璃管)

老師:你們的麵前有一瓶純淨水,想喝嗎?

學生:想!

老師:不過有個條件,不許拔掉塞子,隻能通過玻璃管喝,喝的時候可要小心喲!

(學生分組喝水)

老師:水喝到了嗎?

學生:喝到了!

老師:你們是怎麼喝到水的?用了什麼方法?

學生:剛開始,怎麼使勁也喝不到(水),後來,我發現,用手一捏,水就自動從管子裏噴出來了!

學生:我們組發現水不易被吸上來的原因,是因為瓶口處有塞子把空氣擋住了,要是把塞子拔掉就行了。可是老師又不允許拔,於是我們就用小刀在瓶脖上開了一個口子,這樣才喝到水。

學生:這樣不把瓶子弄壞了嗎?

學生:可老師沒說不許弄壞瓶子呀!

(他的說法得到同學的讚同)

學生:我們組是先向瓶內吹氣後,再吸,這樣也能喝到水。

(他邊說邊示範,看到他憋氣的樣子,同學們都大笑起來。當他鬆開嘴後,水一下子從管口噴出來,噴得他滿臉是水。同學們都興奮地鼓起掌來)。

在這一探究活動中,由於創設了特定的問題情境,觸發了學生的探究思維,促使學生千方百計地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而這些富有創造性的方法便從學生的心靈深處噴湧而出了。那時時飛揚在課堂上的歡快的笑聲不也正是學生充分體驗到發現快樂的最好說明嗎?

讓學生成為敢於嚐試的發現者

無數的事實證明,沒有大膽的嚐試,也就沒有驚人的發現。隻有敢於大膽嚐試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發現者。沒有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又怎能享受到蟹的美味呢?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應多鼓勵學生敢於去試一試,而不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主見。

《製氧和二氧化碳》一課,用雙氧水和胡蘿卜製取氧氣是一種簡單方便、效果顯著的實驗方法。教學中,當學生把帶火星的木棒放入製氧的燒瓶,看到微弱的火星又重新劇烈地燃燒,發出耀眼的火花時,都驚奇地瞪大了眼睛,興奮得鼓起掌來。

正當教師想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歸納氧氣的特性時,一個學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師,如果不用胡蘿卜,用別的東西行嗎?”

“這個老師沒想到也沒試過,課後你去試一試好嗎?”老師如實說。

課後,這個學生要了一些雙氧水。過了一節課後,他興奮地跑來說,“老師,我在雙氧水裏鼓了滿滿一下氣,把您的火柴借給我驗證一下好嗎?”當老看到他把微弱的火星放入瓶子裏同樣燃燒並發出耀眼的火光時,老師一下子驚呆了:“這怎麼可能?!”他卻興奮得蹦跳起來。老師想,既然粉筆灰都能與雙氧水產生氧氣,那麼說不定還有很多物體能與雙氧水反應產生氧。於是,老師便激勵他回家後再實驗,看看還有什麼新發現。

第二天,這個學生一見老師便迫不急待地說,“老師,我發現有很多東西都能與雙氧水反應產生氧氣呢!我先用白菜梗、黃瓜、土豆、西紅柿等蔬菜做實驗,都能產生氧氣,後來我又用土壤、砂子做,發現產生的氧氣更多更快,能與雙氧水產生大量的氧氣,而且還會發熱,熱得瓶子都燙手了……”聽著他這些說不完的新發現,看著他那因實驗成功而充滿歡快的笑臉,老師不由得感到深深的自責;是啊!實驗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的,教學時,我為什麼就不能突破教材所設的框框,多年想一想別的方法,而要受教材的約束去束縛學生的思維?為什麼就不能充分地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去探究,去發現新的方法、新的現象呢?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多讓學生去想一想,多讓學生去試一試,那麼諸如此類的新方法、新發現,定會層出不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一定會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

讓學生成為勇於戰勝失敗的發現者

人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哪一項的發現和發明不是經曆過無數次失敗而獲得成功的。因此,在科學探究教學中,讓學生去親身體驗一下失敗的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隻有讓學生從自己失敗的探究中,去學會思考,才會促使他們努力去尋找,去發現新的方法。如教學《發電》課時,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熱能可以轉換成電能”。要求學生把連接在電流表上的銅絲和鐵絲的另一端纏繞在一起後,再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電流表指針的變化。

可是,學生在分組實驗過程中,發現電流表的指針並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於是,便紛紛向老師發問:“指針為什麼不動呀?”“熱沒有產生電呀?”麵對這一新情況,老師通過對實驗裝置的檢查,都沒有問題。“問題究竟出在哪呢?”這時,老師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探究活動:“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看誰能想出辦法,讓熱轉變成電,比一比哪一組電流表的指針變化大!”學生探究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在不到幾分鍾的時間內,老師就發現學生動用了好多獨特的方法:有的將纏著的銅鐵絲彎成環形,以增加受熱麵;有的把銅、鐵絲彎成雙線纏繞起來再燒;有的用小刀刮去銅,鐵絲表麵物質後再實驗;有的兩小組合起來。用兩個酒精燈加熱;有的根本不把它們纏繞在一起,而是先加熱其中的一根,再用未加熱的另一根去接觸……經過這些方法的改進,學生驚奇地發現電流表指針的變化明顯了,後來又通過對比實驗,他們發現“不把銅鐵絲纏在一起,而是先加熱其中一根,再用另一根去接觸”這一實驗方法實驗效果最好,指針擺動輻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