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落實課外活動項目
課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在中小學裏開展的課外活動項目也非常之多。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它和學科課程不同。課外活動並沒有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可遵循,隻能由學校管理者自己進行本校課外活動項目的設計。在學校裏設置課外活動項目主要應依據以下幾方麵:
(1)應依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立足於把國內外社會政治和經濟信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新發展引入學校,開辟課外活動項目。農村的中小學更應結合本地區建設的實際,找出本校可利用、也有發展前景的內容進行課外活動的立項。盡可能把課外活動和培養當地工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的人才聯係起來。
(2)應依據本校學生的興趣、知識基礎、技能水平,考慮課外活動項目的設置。目前學校裏最常見的課外活動項目,不一定就是學生最有興趣和最受學生歡迎的。所以,要深入而全麵地調查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同時,又要發揮學校的導向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選擇學校設置的項目,積極參加課外活動。
(3)應依據學校的傳統、師資和設備條件。在這三項條件中,關鍵是師資。傳統項目的形成,重要的因素是有輔導教師;設備的提供,也需要教師協同學校課外活動的組織管理人員去創設;新項目的設置更要看有沒有教師或能不能聘請到校外輔導力量對學生進行輔導。
組織課外活動工作的合力
組織開展課外活動需要投入人力,提供一定的經費和物質設備,進行時間、空間的合理安排。這就有賴於學校管理者對人、財、物、時間、空間、信息進行科學地整合,使課外活動工作的目標一致,行動協調,取得預期的效益。
建立健全課外活動製度
學校管理者不僅要把課外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排入課表,還應製訂出課外活動輔導工作崗位職責,課外活動工作製度及必要的活動公約。從製度上保證課外活動的實施。
提高課外活動工作質量
提高課外活動工作質量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效能,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要注意研究課外活動工作的規律性,通過提高課外活動工作的質量,培養學生課餘的健康情趣,促進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良好的道德品質、文明的行為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發展學生的健康心理,提高學生的基本政治素質;培養學生愛科學、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的品質,發展學生學習研究科學的諸種基本能力,促使學生進一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思想、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和習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特殊才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真正使學校的課外活動成為學生獲得全麵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途徑。
7.課外活動的內容
課外活動的內容極為豐富,總體上可分為幾大類:
思想教育活動
這類活動包括組織時事報告會、英雄模範人物報告會、演講會,組織有教育意義的參觀、旅行、社會調查、傳統節日紀念活動,與科學家、作家見麵,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電視等。目的在於使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了解國內外形勢,向英雄模範人物學習,立誌成才,在思想品德等方麵受到教育。
學科活動
這類活動和課堂教學有緊密聯係,但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複,不受教材的限製,目的在於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擴大學生的知識麵,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如數學方麵的鑽研小組,物理方麵的無線電小組,地理方麵的氣象小組,勞技方麵的模型製作小組等,既與課堂教學有密切聯係,又擴大了課堂教學的範圍。同時還可組織一些學科競賽活動,如作文比賽、數學競賽、外語朗誦比賽等。
科學技術活動
這類活動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從小熱愛科學,鑽研技術,養成手腦並用的習慣,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可組織一些科普講座,並根據各人的興趣和愛好組織各種活動小組,如電工、化工、無線電、電子計算機、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教具製作、野外考察等。
文學藝術活動
這類活動以練習、排演、創作等實踐活動為主,目的在於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發展學生的愛好特長。除組織大型的文藝演出、音樂欣賞、詩歌朗誦等活動外,可組織歌詠、書法、繪畫、樂器、舞蹈、攝影、雕刻等小組。
體育活動
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極為豐富,如球類運動、遊戲、武術、體操、賽跑等都適合學生開展。目的在於使學生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以增強體質。
公益勞動
公益勞動多屬服務性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觀點、自理能力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例如清潔衛生,植樹綠化,修理桌凳門窗,交通安全值勤,為軍烈屬做好事,為病殘生和孤寡老人做好事等。這類活動最能看出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共產主義風格,學校應大力表彰主動搞公益勞動的學生。
8.課外活動管理要求
統一領導,全麵規劃
學生參加課外活動,雖然要強調自願、自主,但如不加強領導,必然形成自流。學校要把課外活動,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應有一位校長統一領導,一位教導主任分管,各教研組有教師負責指導與本學科有關的課外活動,班主任要擔負起本班課外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責任。總之,要做到層層有人管。
學校對課外活動,應全麵規劃。要有長計劃,短安排。大型活動應編入校曆,使全校周知。要有一張課外活動總表,使各種活動井然有序地開展,不致互相衝突。
保證活動時間
活動時間的保證是課外活動能否蓬勃開展的關鍵因素。缺乏時間保證的主要原因有兩條:
第一,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作業多、考試多,學生應付作業,已是波於奔命,哪有時間和心思參加課外活動?
第二,對課外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學校領導幹部總認為課外活動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甚至認為課外活動多了會妨礙學習,影響升學率,因而把課外活動放在可有可無的地位。這兩個問題怎麼解決?應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控製上課總時數,控製作業分量和考試次數,使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無“後顧之憂”。
充分發揮團、隊和學生會的作用
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是開展課外活動的重要力量。這些學生組織的活動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和課外活動結合得很緊。團、隊、會的工作,如不滲透到課外活動中去,就放棄了自己工作的主要陣地。
可通過兩方麵發揮它們的作用:一是應發揮它們的宣傳鼓動作用,動員團員、隊員和會員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表揚課外活動中的積極分子,宣傳先進事跡。另一方麵應發揮它們的組織作用。學生的課外活動主要靠他們自己來開展,發揮獨創精神。團、隊、會的幹部要起骨幹作用,起模範帶頭作用,以帶動全校的課外活動。
建立輔導隊伍
建立輔導隊伍幫助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是非常必要的。雖說課外活動要貫徹自願、自主原則,強調學生是課外活動的主角,但不等於說不需要別人的指點和輔導。相反,如果沒有一支熱心搞好課外活動、有一定專長的人組成的輔導隊伍,課外活動就可能一轟而起,一哄而散,更不可能提高活動水平。因此,學校領導必須重視建立一支課外活動的輔導隊伍。這支隊伍主要應由本校教職工中有某項專長的人組成。不管他在學校裏擔任什麼工作,隻要作風正派,在課外活動方麵有一技之長,又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就可聘請他擔任指導教師。另外,學生家長中如有符合這方麵要求的,也可以加入輔導隊伍中去。學校要給予適當的薪金。
9.課外活動的形式
學生課外活動的形式也是極為多樣的,大致有以下三類:
大型活動
這類活動多為群眾性的集會、報告會、各種講座、集體參觀訪問、各種比賽等,由學校或班級組織。
小組活動
這類活動屬小型活動,規模小,以小組活動為主,如學科小組、科技小組、文學小組、藝術小組、體育小組(隊)、公益服務小組等,主要由班級組織,少數跨年級的,由學校組織。這類型活動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
個人活動
這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開展的活動。例如有計劃地閱讀報章雜誌、寫讀書心得、采集實物標本、製作模型、進行某種觀察和實驗等。
以上三種形式,應以小組活動為主,大型活動不宜多搞,個人活動要有時間保證,以便充分發揮學生的獨創精神。學生在同一時間內隻宜參加一項活動,如條件允許,可參加二至三項活動。
第二節課外活動管理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指結合國內外大事、節日、紀念日或其他重大政治活動,而配合社會或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舉行的各種活動。如時事報告會,時事政策的學習、問答,舉行先進模範人物報告會和座談會,訪問先進人物或革命前輩,參觀博物館、祭掃烈士陵園,進行社會調查,以及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等活動。這類活動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了解國內外形勢,激勵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有經驗的德育教師和課外活動的管理者大概都已深刻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純粹依靠在課堂上進行政治課教學,簡單地向學生灌輸枯燥的政治理論和解釋道德觀念,教學效果是不會很好的。一方麵學生對於幹巴巴的說教沒有興趣,這等於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可能就比較多,這樣又會給教師的情緒帶來負麵影響,師生之間往往會產生對立情緒,影響課堂甚至整個政治課的教與學。另一方麵,我國中學政治課內容往往傾向於《社會發展簡史》、《政治·經濟》等,這些教材的理論性大都很強,對於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形象性階段的中學生來說,還不容易接受,更不能夠用於指導自己的實踐。我國一直都比較強調愛國主義教育,特別對於在校學生。但如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僅僅停留在口耳之間,而不指導兒童、青少年開展愛祖國、愛人民的活動,就不能使其體會到愛國主義的真實意義,不能養成愛祖國、愛人民的習慣,更無從鍛煉其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行為能力,它至多隻能使學生成為口頭上的愛國主義者。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功能在於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同時又以課堂教學目標為目標,以一種輕鬆、活潑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為了保證活動質量和達到德育效果,管理者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活動要有針對性
這裏的針對性,不僅僅指活動形式、內容要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活動要有時間上和環境上的針對性。比如,舉行以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題材的文藝演出,就最好在國慶前後。因為國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最為重大的節日,它是中華民族擺脫壓迫和苦難,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標誌。如果在此時進行愛國主義的文藝彙演,演員會更投入,觀眾也會倍受鼓舞。相信此時再談愛國主義就不會流於形式,而會有更為深刻的涵義和強大的鼓動力。
至於環境上的針對性,主要指活動的主題和活動的環境要協調。比如欲對學生進行類似“莫忘國恥,興我中華”教育,如果依靠在政治課堂和曆史課堂上給學生講述曆史,學生的心理反應就可能是:老師像在講一個遙遠的、天方夜譚似的故事,而不是在陳述事實。真實的、血淋淋的曆史怎麼也不能在學生心中生根,更不會結出愛國主義之果。但是如果把這種活動放在被外國侵略者破壞的殘跡現場來進行,效果就會與課堂教學迥然不同。北京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圓明園等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毀壞的地方進行參觀。站在殘碑斷柱之間,麵對一片廢墟,此時再和學生講圓明園——中華第一園初造時規模是多麼宏大,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但是,1860年英法聯軍在對圓明園中的財物大肆搶劫以後,一把火就讓這個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東方凡爾賽宮”灰飛煙滅,留下的唯有這片瓦礫..。這時候,學生就會感到英法聯軍燒毀的不僅是圓明園,更重要是毀掉整個中華民族的尊嚴。曆史的悲劇會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促使他們去發奮圖強,重塑我中華高大形象。
活動要有趣味性、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主旨就在於通過一些活潑、通俗的形式把枯燥、難懂的道理形象化,讓學生易於接受。因此,在組織課外活動的時候,要注意增強活動的趣味性,不要僅僅簡單地改變活動的地點和形式卻無法擺脫政治課教學中純粹說教的弊端。通常英雄模範人物報告會和時事報告會等以報告形式出現的活動,就往往會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不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那肯定不能收到預想中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