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文教學的指導

1.古文教學的應用問題

古文是古人在古代使用的書麵語的形式,所以,古人們在使用的時候,不會很計較它是否達到了精確的地步了,隻要能傳達自己的觀點也就可以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文的教學一直是很有難度的,學生學起來也很有難度。

利用古文教學

古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曆代模仿它的作品。古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麵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古文的範圍。文言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書麵語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兩點:

第一,學生在預讀時,要讀準字音,準確停頓,把握節奏;了解有關作家作品常識;從整體上大體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具體的說就是查閱工具書,結合注釋給生字注音,清楚準確地朗讀課文;結合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從整體上了解課文;通過解題和通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文體特征。這能使學生接觸到第一手材料,通過熟讀這些思想健康、語言典範的曆代名篇。

第二,在預讀時要學生盡可能地用一些符號來標明課文中一些特殊的地方,如“。”表示通假字;“△”表示詞類活用現象;“口”表示一詞多意現象;“——”表示特殊句式等等。這樣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應用這些符號點劃批注,既有利於訓練學生抓重點難點的能力,又有利於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畫龍點睛式的點撥,學生再進行查缺補漏。

教師做到範讀

教師範讀是很重要的,教師範讀可以幫學生正音正字,同時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動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但是在古文教學中,特別強調實詞意義、虛詞用法、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識點的落實,會把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肢解為一個個字、詞、句的枯燥語言零件,以致使眾多學生失去對學習古文的興趣。

漢語的精妙之處往往在於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含義,有些含義甚至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有人認為這就是語言的“模糊性”。這些大都是寫景或抒情的文章,對於這些文章以及一些自讀課文,可以適度淡化古文“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機械教學。古文讀得多了,語感加強,許多意義不講自明。

其次學生自己要誦讀,學生通過齊讀或個別朗讀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誦讀。教師針對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語音、重音、停頓、節奏等方麵的問題給以糾正。學好古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

學會正確停頓

正確停頓是誦讀古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係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裏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係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確定節中停頓有幾種方法:

其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麵應有停頓。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複音詞的,要分開讀。如,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其二,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另外,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

第三,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於前。應為“其一/犬坐/於前”。

第四,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如,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第五,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六,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餘聞之也久矣。

注意古文的斷句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對古文的斷句,給古文斷句在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係。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

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範,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律:

(1)找名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古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複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誌。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幹、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

(3)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古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

(4)據排偶,定句讀一排比、對偶、對稱是古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古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5)依總分,定句讀古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修辭方法運用

和現代漢語一樣,古文中也多運用各種修辭以增強表達效果。其中有些修辭格的運用較為頻繁。了解這些特殊的修辭方式,自然有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這裏著重說明的是現代漢語中不常見,或對古文閱讀理解影響較大的幾種修辭格。

(1)借代古文中,借代修辭格運用的相當普遍,如果按字麵翻譯,往往會造成誤解。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這裏的“布衣”在古代不給理解,因為古時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這一特征來代事物本身,是一種借代。

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按字麵譯為“穿布衣服的人”,後麵的“不以臣卑鄙。”若是譯為不因我地位低、見識淺,就會使人產生疑問:“穿布衣服”,怎麼就“地位低”呢?在翻譯時對這類地方應采取意譯的方法,加以複原(譯為“平民百姓”),否則往往會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為一種修辭方法,互文在古文中也較為常見。這類句子,在內容上前後互相補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簡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嶽陽樓記》)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環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這裏的“喜”,不僅指“物”,同時也指“己”,悲不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語文表述中,為了某種需要,對某件事情不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換一種說法,這就是委婉。古文中委婉修辭格常用於外交場合。如赤壁之戰中,曹操給東吳下戰書,“今治水軍八十萬從,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就是一種委婉說法。明明大兵壓境,殺氣騰騰,卻故意說得十分輕鬆自在。對這類句子的翻譯,則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辭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