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參觀旅遊

織學生到當地名勝古跡參觀旅遊。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質準備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讓學生對所要去的地方有較多的了解。到旅遊點之後,讓“知情者”當導遊,使“旅遊者”能觀察感受到更多的內容。然後寫日記、遊記。此外,還可以組織參觀。或展覽館、或博物館、或俱樂部,等等。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做”,讓他們“做”得開心,“玩”得有味,並從中積累寫作素材,不僅其過程生動活潑,而且這種“寫”也成了一種享受。

同時,“作前指導”要引導學生善於借鑒。每次作文課,在點化之後,有必要宣講幾篇佳作,給學生提供借鑒,造成立體感,喚醒寫作欲。引進寫作的情境。

當然,隻寫“規定作文”也有弊端,因為學生的經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現在作文中的方方麵麵自有分野,而且“規定”越多,學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師還得引導學生在平時樂寫“自由文”。

所謂“自由文”,就是讓學生怎麼寫就怎麼寫。排除作文的消極心理,鼓勵隨時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不拘形式,靈活自由,旨在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勤奮寫作的良好習慣,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寫作“材料庫”,從中體會“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的樂趣。

5.提高作文教學興趣的因素

作文教學曆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不少學生一提作文就感到頭疼,甚至在心理上對作文產生恐懼情緒,通過什麼途徑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呢?實踐證明可以用下列方法進行:

拓寬視野,培養興趣

好多學生討厭作文,主要原因是頭腦裏寫作素材少。相反,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事物多,見識廣,拓寬了視野,寫作內容就不會空洞貧乏,寫起文章來會觸類旁通。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從多方麵多角度幫助學生挖掘寫作材料。

(1)在遊戲活動中找材料教師應常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把作文教學寓於饒有趣味的遊戲活動中。如疊衣服、釘紐扣、梳小辮、貼鼻子等一係列活動。學生情緒高漲,興趣濃厚,大顯身手。事後,學生根據事前有目的地觀察到的情景,很快就能寫出以《我在比賽中》《我得了第一名》《我再也不願當小懶蟲》等內容充實的文章。就這樣,學生在濃濃的興趣下,學會了選取作文題材的方法。

(2)從電視中找材料據調查,學生中有90%以上的人喜歡看電視,甚至把看電視當作課餘生活中一件首要的樂事。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在欣賞不同電視節目的同時感覺作文的快樂。如讓學生從“兒童節目”、“電視劇”、“新聞聯播”、“祖國各地”等節目中記錄感興趣的故事,學寫社會新聞,爭當“故事大王”、“最佳節目主持人”。

在學生的視覺接觸中,學會記事的一般方法,學會寫作的技能技巧,學寫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有時代氣息的文章,從而不斷增長寫作興趣。

(3)從社會中找材料我們應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獲取寫作的第一手好材料。如當一天小主人,去街上購買一天的必需品;又如去采訪有關人員。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材料,就避免了說空話、假話的毛病,對寫作興趣也會越來越濃了。

老師帶路,引導興趣

老師如果善寫作、愛寫作,經常寫“下水文”示範,就會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學生的每一篇習作前,教師都要盡量寫“下水文”作為範文讀給他們聽,有時還假設疑難之處,讓學生來評價,指出寫得好的地方與寫得不足的地方,並讓學生參與修改。

從情感上來說,師生之間距離近了,感情融洽,學生的思路也靈活暢通了。教師用自己的“下水”作文去感染學生,更以自己喜歡作文的直接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這樣能使學生對作文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長期穩定的情趣,促進作文水平的迅速提高。

變換題式,增長興趣

新穎、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文題目,既能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又能吊起學生的習作胃口。因此,命題好壞往往成為成敗的關鍵。命題時盡量不要用老題目,要推陳出新,如能帶點“刺激性”則更好。如“搬煤餅”,這是個普普通通的老題目,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可把題目換成“奶奶誇我真能幹”;六冊第三單元習作訓練原題是“課外活動”,可變為“我喜愛的一項課外活動”。

還可用半命題、自由命題等方式來替代一些傳統的老題目。以問題形式出現的題目,如“迷路了怎麼辦”、“冬天來了動物怎麼過冬”等等,學生會饒有趣味;以自由命題出現的習作訓練,學生的思路會更加活潑,更會發揮出創造性的思維。

如寫一篇歌頌奧運健兒頑強拚搏精神的文章,學生根據這一範圍既可寫人,也可記事,甚至也可用應用文中的書信等不同的體裁來自由選擇,這樣學生興趣就更濃了。由此可見,變換命題方式,更能增加學生的寫作興趣。

交流情感,激勵興趣

批改作文實際上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情感交流,在此教師尤應注意感情的投入,注重感情的交流,舍得“感情上的投資”,使師生保持默契的“心理對話”。

善於發現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多給學生的作文打鼓勵分,尤其是對差生,切不可用“內容空洞”、“詞彙貧乏”、“語句不通”、“錯字成篇”等批語來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相反,可以對他們降低一些要求,放緩一些坡度,讓他們在最近的發展區裏感覺到成功的喜悅,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抓住一鱗半爪,對學生加以表揚鼓勵,讓他們從寫作中得到樂趣,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到自己在老師心中的位置,這不僅使學生樹立起奮進的信心和決心,竭力以寫好作文來回報,更主要的是,通過係統的習作訓練,更好地造就出一代新人。

6.作文教學與趣味性的結合

學生興趣與作文趣味教學

興趣是人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它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優先認識的傾向。它是學生學習中最現實的動力,是學生自覺性的起點。同時也是教師點燃學生智慧火花的引火點。

“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的靈感。”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製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宋朝朱熹道:“教人不見意趣,心不樂學”。

以上是從反麵來闡述的。接下來從正麵闡述,“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明朝王陽明論曰:“今教童子,必使其趨於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不能已。”由此足見,興趣在教學中有著不可估量的的巨大作用。

作文趣味教學從學生的趣味出發,從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不斷地給予學生良好的正麵刺激,觸發學生神經元的亢奮,使之長久地保持旺盛的熱情。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學有所知,練有所得。

怎樣進行作文趣味教學

(1)注重教學內容和語言須在對現行高中作文教學訓練序列有個全麵而深入的把握的前提下,注重作文教學內容、教學語言的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

其一,作文教學內容要力求通俗化、具體化。也就是說,“寫作指導”的例子和“借鑒實例”的補充與更換,如高中第三冊寫作第一單元,訓練的主題為“議論文要有理有據”。編寫者在“寫作指導”談到了兩個實例:一是學生對《失街亭》多角度立意,以說明“有理”和“針對性”;一是“濫竽充數”成語立意,以說明“有新意”。這兩個實例都沒有做到人性化,都沒有附《失街亭》原文與“濫竽充數”的故事。

《失街亭》原文出現在高中教材第四冊,“濫竽充數”的故事在此之前學生也未學過。這樣一來,要學生自讀兩個例子後,並不能知道立意是否“有理”,是否有“針對性”,因為並非所有學生都讀過《失街亭》和“濫竽充數”的故事,即便學生讀過,究竟留下多少印象也是問題。

在教材沒有變革之前,我們教師所能做的,一是補充,引導學生細讀後,先談感悟,再討論實例,這樣的“補”是有意義的,也會有趣些;這一單元還有一篇“借鑒實例”,好像是學生所為,不過真的如學生所說,“看了以後,我們不知道如何寫有理有據的議論文了”。原因何在,這是一篇很不典範的議論文,與其說是議論文,還不如說是雜文或議論性散文,這叫學生如何借鑒?對此“借鑒實例”,最明智的做法是“換”。關於例文的取舍與更換,總的原則是與學生的生活貼近,與學生的知識實際相扣。

作文教學的內容要投入。其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投”與教材或作文訓練有內在聯係之“石”。如高中第三冊寫作第三單元,出現了“意象”“象征”等詩歌相關知識,可“投”相關內容,或將與“意象”“象征”有關的課內詩歌大集合,讓學生自選品味;可教師進行專題講析,隻有這樣,讓學生在熟悉中獲“智”,在應用中長“識”。二投社會生活之“石”。可抓住貼近學生生活而學生又十分關心的話題,讓學生說,讓學生議,學生是相當感興趣的,關鍵是看教師善不善於抓“點”。

總而言之,這兩“投”隻要“投”得準,“投”得巧,定會使沉寂的課堂蕩起五彩的漣漪。

其二,作文教學語言要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這就要求老師隨時錘煉自己的作文教學語言,或要言不煩,畫龍點睛;或洋洋灑灑,娓娓而談,力求有播音員的音色,相聲似的幽默,小說樣的形象,戲劇化的衝突,詩朗誦的激情。

總的要求是如行雲流水,優美自然,不可單一呆板,而應有靈活多變的旋律。“起始階段宜舒緩徐進,課堂高潮趨於緊亢,結束階段宜微昂穩收,以音量牽動思維。”把握了這些,學生聽起作文課來定會興味盎然。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會得到喚起和觸發。

(2)注重教學方式和方法

其一,注重每課的“導入”要具有趣味性。“導”信息流通樂意思維的情趣,“破”壓抑閉塞的學習心理。要藝術地運用作文教學語言,喚起學生原認知結構中與之相應的感受和觀念,使學生對作文教學內容有似曾相識、近探究竟的對話欲望,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變被動聽講為主動聽講。

如教學第一冊第一單元“感受與思考”,可先講“觀察與體驗”,用宋末元初大畫家陳子昂爬在地上,仿效馬的的各種姿勢,體會馬的性格以至畫馬達到出神入化境地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對“體驗”有粗略而具象的認識,增強學生觀察生活,認真體驗,在體驗中感受的積極性。

又如講第六冊“本色與文采”時,可讓學生明白語言修養的重要性,教師可寫出四個詞“吃不起”“吃來來”“吃不得”“吃不了”讓學生感受。

總之,“導入”是一堂作文課的首要環節,它凝聚著教師的智慧。至於導入方法,多種多樣,貴在精心設計。

其二,作文要做到“練”而有趣,“練”而有效。讀而不寫,講而不練,都等於一鍋白水。怎樣練?是每個教師必須深思熟慮的事。總的原則是“練”而有趣,“練”而有效。這就要注重訓練方法的多樣化、立體化、形象化。可讓學生看電視錄相,可帶學生外出采風,可作科學演示實驗,可組織調查,可組織論辯,可組織即席演說等。

總而言之,避除單調乏味,力求變化生動,構成一種美的教學情境,形成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完成訓練任務。

第三,課型設計應靈活多變。即邊練邊講邊議結合,或答疑與評議結合,或示範交流結合,可寫作與修改結合,這樣有助於隨時觸發學生神經元的亢奮,使學生對訓練保持旺盛的情緒。

第四,作文的形式要富於變化,確有趣味。這就要教師在設計作文時要舍遠求近,注重實際,一是積極向學生的生活靠攏,寫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使他們樂於寫;二是挖掘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作文材料源,去除學生對作文的距離感,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作文是一種樂事。三是要開展“編集子”“編報”活動。可由學生先編選,再由教師指導彙編成《班級作文選》。

總之,“編集子”也好,辦報、寫總結也罷,都是一些對學生來說十分有益而又十分有趣的作業形式。

(3)激發需要感和成就感在進行作文趣味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持續不斷地讓學生滋生出需要感,不斷地讓學生體驗成就感。要反複向學生講明寫作的好處,要讓學生明白寫作不外表達思想與情感,寫作可讓我們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話要象強心劑一樣注入學生的精神骨髓,使之變為學生作文的心理內驅力。

當然單靠這一方麵是不行的,還得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作文的喜悅——獲得“高峰體驗”。這既可促進學生興趣的保持,還可促進學生興趣的增長。

如何讓學生享受高峰體驗呢?具體做法有三;一是種用作文批改契機,經常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隨時捕捉其“閃光點”;二是可以組織學生翻看自己的或別人的作文,從中看到自己以前蹣跚的足跡,喚起對生活的美好回憶,體會寫作是多麼有趣的事;三是教師可將優秀作文通過壁報、板報、廣播加以介紹、交流,並向報刊推薦。四是組織學生參加各類作文大賽,讓學生在競爭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