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隻是一己之曆一孔之見,僅供參考僅供批判。

10.作文教學的趣味運用

指導思想

趣味作文教學是以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為總目標,以作文教學改革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為重點,以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為突破口,運用靈活多樣的手段,采用科學高效的方法,大麵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課題內涵

(1)主要問題調查表明,中小學生學習方麵最怕的就是作文,而且寫出來的作文大多質量低劣。主要原因:一是學生對作文存在畏懼心理;二是不知寫什麼,無話可寫;三是不知怎樣寫,無從下筆。何不搞搞“趣味作文”,變“厭學”為“樂學”?

(2)課題內涵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基礎上,積累趣味材料,開展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重點指導趣味作文的寫法,寫出趣味作文。它包括選材的趣味性,指導的趣味性,為文的趣味性,講評的趣味性。

理論基礎

(1)哲學基礎“認識來源於實踐”,趣味作文的理論和方法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運用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原理,把教學的著重點放在學生身上,十分注意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的發展。

(2)心理學基礎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認為,積極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強有力的服務者和發動者。相反,消極的情感則阻礙壓抑他的工作。

(3)教育學基礎《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11.趣味作文在教學中的運用

趣味教學的共性特點

教師在作文課堂教學的模式上,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大膽的嚐試。別具匠心地設計出富有童趣的環節,具體回答了小學生習作“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

(1)采取創設情境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自主式的作文課堂教學。在上每一堂作文課之前,我們語文老師都作好精心的準備,吹瓶子、變字小魔術、擊鼓傳花、貼鼻子、吹羽毛,觀察、品嚐金秋瓜果等等,教師為學生創設各種寫作的情境,拓寬學生習作的空間,把作文課上成“自主作文課”,成為學生傾吐情感、記錄生活的寫作實踐課。

學生的真實情感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有了自己內在的傾吐的需要,而且不吐不快。老師隻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幫助學生調動生活的積累把想要說的話說出來,同時力求說好。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整個作文課是輕鬆的,愉悅的,而且也是真實的。

(2)重視對話交流在作文課堂教學中,老師特別注重學生思維的動態發展,時刻關注學生的變化。例如課堂上請學生討論交流,談自己的真實感受,同桌、小組、師生之間互相交流,或補充,或評價,或建議,在這種交流中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完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構思、選材、評價、修改等各方麵的能力,這樣的作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受益非淺。

(3)注重語言積累教學評價突出綜合素質。比如: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於傾聽、樂於說話、說得有序,說得優美,還要善於推敲詞句、自改互改作文。

(4)運用信息技術恰當、樸實、適時而用,不花哨,不走形式。

趣味教學的個性特點

(1)巧借“遊戲”,引發興趣三個遊戲:擊鼓傳花、貼鼻子、吹羽毛一次比一次難、一次比一次有趣、孩子們一次比一次興奮。教師引導學生說話分層次、由易到難、由一句話到兩句話,時時強調說完整話。

(2)教師應以愛心回應學生對於剛入學的六歲左右的兒童來說,盡管母語環境已經給了他們一定的潛移默化教育,口語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他們學習規範語言表達幾乎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練習說完整話,說正確,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說,仍然是一個高大的台階。

學生在老師的引領、鼓勵下,在學用規範語言說話領域,猶如蹣跚學步,不管那步子是大是小,腳印是彎是直,老師都給他們以熱情地回應,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老師說話不緊不慢、聲音不大,但清晰度高。

教師的“愛心”與“耐心”回應學生的“閃光點”,吻合著低年級學生心智和生理發展的特點。輕輕的撫摸,微微的笑容,小小的獎勵,營造著愉悅的氛圍,升騰著學生的自信心。

(3)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有效激發學生說話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把他們帶進說話訓練的語文實踐之中。

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去聞,用嘴去嚐,用心去比較,憑他們個人對水果圖片和實物的觀察、想象和感受,說出內容頗具個性、豐富多彩,這樣的語文活動課溝通了課內外的聯係,豐富了說話內容、活躍了說話形式。

(4)要做到有序地表達老師引導低年級兒童看圖、觀物,奏好語言訓練“四部曲”,即看、想、嚐、說。一“看”後說顏色;二“想”後說形狀,啟發想象、發展思維;三“嚐”後說味道;四“說”一句話,要求完整,“說”一段話,要求說美,說流利。

環保牢記心上、快樂與人分享等細節安排,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5)觀察圖畫強調順序看圖寫話,看圖是基礎。教師在指導看圖上下功夫,逐步引導學生掌握看圖的方法:觀察大熊貓的頭、身子、四肢。

(6)學會提示寫作要求按順序、抓特點、用上好詞佳句,用好標點符號,提示細致、切合我校學生的實際。

(7)遊戲步驟與指導對應教師在控製遊戲進程、指導習作順序時做到了既前瞻,又後顧。趣味遊戲伴隨著習作訓練一路向前。

(8)點麵結合,合理安排材料由於是玩遊戲,學生的興趣非常高,都積極主動地交談起來,議論活動中參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邊的同學的語言、動作、神態、情緒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在愉快、輕鬆的氣氛有序表達遊戲全過程。這是麵上的材料。

點上的材料有,大力士吹瓶子,他那誇張的吹氣動作、神態,給學生留下了極深刻的感官印象,在教室裏掀起了一陣陣討論的高潮,學生各種觀點相互碰撞,有的說能成功,有的稱沒把握,闡明各自的觀點時都句句在理。

教師因勢利導,開展了別開生麵的“我的妙招”,即老師利用信封吹瓶子,教師成了一個出色的表演藝術家,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風采。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直觀的寫作材料,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

學生暢所欲言,抓住人物特點,說出動作、神態、語言、心理等。教師習之有法,習之有據,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9)從讀學寫,讀寫結合我們老師從用好、用活教材入手,鞏固了閱讀教學,遷移寫法,讓作文回到學生生活中去,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作為習作的內容,仿照課文寫一寫,使得他們樂於觀察,樂於表達。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感、鍛煉學生的思維的同時,對課程資源進行有利的補充。

(10)引導學生多觀察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真實”的作文素材就在身邊。出示校園環境組圖,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景美、人美、和諧之美,在如此之美的校園環境中,學生享受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盡情表達各自內心世界的感受,使作文教學和校園生活融為一體。

學生的真實情感被調動起來了,老師隻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幫助學生調動生活的積累把想要說的話說出來,同時力求說好。整個作文課是輕鬆的,愉悅的,而且也是真實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對田二小的校園、集體的熱愛。人文性和工具性自然統一。

(11)認真寫好“下水”文教師以獨特的視角,詩一般清新的語言,向我們敞開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歡的校園景物與事物,並說明了喜歡的理由。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豁達、獨特、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師以“下水”文作為激勵學生寫作的興奮劑,讓學生找到作文的樂趣和自信,是對學生的情感支持,同時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方麵,對學生都是極好的的習作示範,學生躍躍欲試,有強烈的表達欲望,無疑為寫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