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美育走出困境的思考

美育要走出困境,必須在對美育現狀進行透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之所在,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我們認為,在今後較長的時間裏,應當從以下幾方麵努力。

(1)加強美育理論的建設是美育上新台階的基礎。

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是人所共知的,當前美育發展的當務之急是理論建設。

首先是對美育概念的正確詮釋。現在關於美育內涵、美育功能、審美的心理過程等等還存在多種說法,作為學術爭鳴這是正常的,但如果對美育基本概念的認識長期處於一種模糊的狀態之中,勢必影響其理論的深入研究和實踐活動的目的性。

其次是美育理論體係的構建,這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過去人們論述美育一般隻有功能論和途徑論兩部分,顯得沒有根基。因此,從全息性的審美實際出發,按照現代美學和現代教育學的要求來構建美育的體係,美育也應該象德育一樣引起人們對其基礎理論體係研究的重視。最後是美育理論的宣傳和普及,美育理論如果沒有其忠實的實踐者和愛好者,那隻能是虛幻的空中樓閣。美育理論的宣傳和普及應從大眾的審美興趣、美學知識和審美能力入手。當人們美育認識普遍提高,美學知識和審美能力成為大眾的必需品之時,也是美育找到歸宿之日。

(2)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是學校美育走上正軌的政策保證。

片麵追求升學率客觀上成為學校美育建康發展的攔路虎。現在國家教育決策上已提出,要從過去的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注重人才的全麵發展,冷靜地分析,由於國情所限,今後較長的時期內,中、高等教育還不能滿足眾多求學者的需要,追求升學率的狀況也就難以徹底解決,目前的素質教育隻能是既注重升學率,又注重學生的全麵發展,現在中考、高考加試體育或音美的做法或想法無疑隻是一種應急措施,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實質上也是供追求升學率來解決人才的片麵發展問題,是治標而不是治本,因此,弄清素質教育實質,從政策法規上給予保障,使之真正落實,學校美育才能走上正軌。

(3)教師審美素質的提高和藝術類教師數量的增加是美育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

寓美育於各科教學之中應當是廣大教師的共識。十年文革造成的師資斷層,我們無須怨天尤人,而今天剛走出師範大門的廣大教師審美素質依然先天不足,則應當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重視和加強師範院校的美育課程建設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當前應當著重抓好三方麵的工作,一是充實和加強教育學、思想道德修養這兩門課中的美育教學內容;二是開設選修課和係列專題講座,加強課外美育活動;三是力爭在師範院校開設美育必修課程。

藝術類師資數量和質量直接關係到我國美育的發展水平,因此,一方麵要充分挖掘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辦學潛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藝術類師資;另一方麵又要消除藝術類師資流失與浪費的怪圈,充分發揮藝術類課程在我國學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以此帶動學校美育的全麵開展。

(4)學校、家庭、社會的互相配合可以給學校美育以強大的推動力。

顯然,學校無力承擔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責任,也無力對家庭和社會教育的負效應進行全麵的補救。因此,家庭、社會必須與學校緊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而現在家庭和社會中對美育的消極影響還十分嚴重,如何提高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對美育的認識和美學修養,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為此,國家應加強社會文化藝術行業的管理,淨化文化市場,建立和完善藝術教育的法規,充分發揮國家宣傳媒介的積極作用,開展廣泛的美育活動,調動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文化藝術團體,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精神營養,現在不少有識之士正積極編寫這方麵的家長叢書和開辦家長學校,這對提高家長的知識素養和教育能力無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今後應加強這方麵的工作,我們相信,當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之時,美育必將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9.學校美育的價值

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作為一個客觀的對象,美是一個感性具體的存在,它一方麵是一個合規律的存在,體現著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一方麵又是人的能動創造的結果。所以美是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能夠引起人們特定情感反映的具體形象(包括社會現象、自然現象和藝術形象)。美是事物的一種客觀的社會價值或社會屬性。

美育即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美學觀點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動。就是通過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豐富多彩的美的事物進行鑒賞,從而發展他們正確的審美觀點、良好的審美能力,主動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為習慣,為實現學生全麵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美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由美育的性質與自身特點決定的。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有利於陶冶人的情操

人的行動總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人的情感對人生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而情感的開發與升華,隻能通過情感的作用。人們在欣賞藝術或其他美的事物時,其想象、情感、認識等各種心理能力便被激發而活躍起來,產生不同的心理體驗:或悲哀、或喜悅、或憤怒、或警覺、或感到崇高,或覺得渺小,然而最終都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也就是說,獲得了審美享受。恩格斯這樣描述文學作品給勞動者帶來的審美享受:“……使一個農民作完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貧瘠的田地變成馥鬱的花園。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手工業者的作坊和一個疲憊不堪的學徒的寒磣的樓頂小屋變成一,個詩的世界和黃金的宮殿,而把他的矯健的情人形容成美麗的公主”。魯迅先生曾說過:“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悅”。這是文學作品的娛樂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藝術欣賞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娛樂方式。

優秀的藝術作品還可以從精神情操上陶冶人,提高人,幫助人們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培養全麵的和諧發展的個性。審美活動是感性與理性相統一、情感和理智相和諧的精神活動;在審美活動中,由於藝術形象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生活中經常碰到的真與善、個性與社會、必然與自由的分裂和對立在它內部得以消除而實現了和諧的統一,即實現了美。所以,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在獲得美感享受的同時,還學到了真,習得了善,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加強了趨向真善美的意願,陶冶和提高了他們的情操,從而使個性得到全麵和諧的發展。學校美育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挖掘優秀藝術作品和美的事物的價值,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教育和發展。

審美教育是一種自由形態的教育。它以潛移默化的、“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實現淨化人的心靈的目的。因為它寓理於情,寓教於樂,充分調動了學生活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學生樂於接受。19世紀俄國作家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曾指出藝術典型對人的巨大影響:“在新的典型的影響下,同時代的人不自覺地養成了新的習慣,接受了新的觀點,有了新的姿態,一句話,漸漸把自己改造成一個新的人”。優秀的藝術作品在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方麵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樹立什麼樣的生活理想,對於一個學生的一生和對於社會來說都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它與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有密切關係。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閃耀著理想的光輝,向人們昭示出人生的意義。美育就是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美,對青年學生進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他們具有一顆豐富而充實的靈魂,並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與生活中去,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

有利於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學生的一種精神素質發展過程,使之養成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美育由於衝破了狹隘的功利主義,並且是一種自由形態的教育,所以比較容易與其他教育相結合,並滲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使不同內容的教育在學生身上形成有機的統一、整合,使外在的影響,內化為學生協調的心理因素,促進學生心理結構的循序完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僅知道什麼是不夠的,隻有從情感上產生愛好,才能心悅誠服,才會在行動中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可見,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夠把其他教育帶動起來,形成為一個有機體。

有利於拓展學生認識領域

“藝術反映生活”道出了藝術的意識形態性質,它終究是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我國清初文學家黃宗羲說:“詩之道甚廣,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亂,皆所藏納”。說明藝術反映著客觀世界,或客觀的社會關係和曆史的客觀進程,也反映人的主觀世界——人的思想、情感、情緒等。宇宙和人生中的任何領域凡成為人類活動的對象都可以成為藝術描寫的對象,因而也都可以在藝術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反映。在現實主義的敘事性作品中,不僅生活的本質規律得到深刻的揭示,而且生活的存在形式也得到盡可能真實的描繪。這就在為人們提供審美價值的同時,也提供了一種近乎曆史文獻的價值,後人也就可以既從審美的角度來欣賞它們,也可以從曆史的、經濟的、民俗學的或其他的角度來研究他們,讚賞他們。馬克思、恩格斯正是既從審美道德角度,又從曆史的角度來稱讚狄更斯、巴爾紮克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的高度成就的。同樣,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既從審美的角度,又從曆史的角度和民俗學的角度去欣賞或研究。如欣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得到美學上的享受的同時,也可以了解一千多年以前的開封百姓的生活等。浪漫主義藝術不能像現實主義那樣提供對客觀生活外觀的忠實描繪,但卻能給人們提供一個時代人們的理想、幻想和激情的生動表現。它同樣可以給欣賞者以知識和智慧的啟迪。

無論是何種藝術方法、藝術流派、藝術風格的作品,無論它多麼怪誕,都有其相應的現實基礎,因而也必然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現實生活的某些特征,表現出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某些方麵,因而具有不同的認識價值。通過學校美育活動,引導學生在審美中,擴展他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認識,豐富學生的知識。

有利於提高思維能力

人類認識事物的思維形式分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兩種思維密切相關,從思維的發生學來說,形象思維是基礎,沒有形象思維也就沒有邏輯思維。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尤其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更要注意形象思維的教育和培養。美的具體存在形式,豐富的藝術作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具體形象的認識對象,對這些具體形象的研究和把握,能豐富學生的表象,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

有利於提高學校教育的整體效益

在學校教育中,貫徹整體性教育原則對於提高教育效益、實現教育目的具有很好的作用。充分發揮美育的組織功能,在美的欣賞和創造過程中,培育和發展學生的階級和民族意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感情,在實踐活動中,培養青少年的紀律精神和能力對提高學校德育、智育、體育和學校管理工作效益,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麵的全麵發展,具有無比的優勢。因為,一方麵優秀藝術作品融注了藝術家的思想感情,需要廣大觀眾、聽眾和讀者的共鳴。共鳴就意味著思想感情的溝通,意味著藝術家與大眾在對生活的某些方麵的見解和態度上取得一致。正如高爾基說的:“任何藝術,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都有一個目的,就是啟發人的某種感情,培養他對生活中某種現象的這樣或那樣的態度”。藝術的這種社會組織功能,使它成為聯結階級、民族或人類的精神紐帶,在啟發青少年的階級和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情感方麵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另一方麵,集體性藝術活動的形式也具有良好的組織功用。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認為,群眾性的藝術活動,與群眾性的慶祝或禮儀活動一樣有著類似的社會效用,即能使人們“直接地深切地體驗到把他們作為社會團體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力量”。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也認為:“在部落的盛大集會中,共同舞蹈和歌唱時審美經驗的溝通,裝飾藝術和名貴品的展覽,有時甚至於食物的積累中,都可以把一個團體在強烈情感之下團結起來”。藝術或美的事物的這種作用,在美育過程中,一旦轉化為學生的需要,就可以對他們的紀律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提高他們在集體性的教育活動中的行為一致性,從而降低教育管理的投入,提高教育管理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