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編輯推薦(1 / 2)

知名作家薩蘇代表作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係列第三部,延續《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內容風格,挖掘日本史料,和國內抗戰資料互證,自這一係列出版以來廣受讀者和文化圈關注,影響廣大。

內容提要

以全新的視角,從日本的資料中挖掘出大量不為國內所知的抗日史實。薩蘇文筆靈動詼諧,將這段沉重激昂的曆史,鮮活形象地展現給讀者。書中還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攝的曆史照片。通過日方史料和中方記載互證,或重現,或填補了不少中國軍民抗敵衛國的珍貴曆史事跡。薩蘇所使用的日方資料,大多是專業研究者忽視、或者關注不到的塵封在日本資料館、舊書肆,以及私人手裏的老兵回憶、戰時報道、未刊稿件等資料。這部分資料大多是日本侵華人員對自己參與的軍事活動的回憶,雖然立場不同,但真實性高,細節準確。而中方記載,因多為防禦戰和潰敗,資料極其匱乏,尤其是日方損失和戰鬥細節,不是編造就是闕如,日方資料正可豐富這方麵的記載。薩蘇文筆詼諧靈動,感情真摯,考證嚴謹,在一篇篇重現中國軍民為了民族尊嚴慷慨赴死的感人曆史中,處處體現出薩蘇滿腔的家國情懷。書中還有大量日方拍攝的抗戰時期的曆史照片,圖文互動,更具曆史價值。

精彩書摘

這路日軍配備有兩輛裝甲車,一開始戰鬥其中一輛的水箱即被炸壞。日軍突破了中國軍隊的一線陣地,攻到敦仁裏,中國軍隊的子彈不斷命中裝甲車,發出亢、侃、波的怪音。衝在前麵的5號裝甲車油箱被擊中。中國兵接著用手榴彈集中猛炸這輛癱瘓的裝甲車,日軍5號車車長阪口近次少尉被撕裂裝甲的彈片擊穿了脖子,另有高岡芳太郎等三名戰車隊員負傷。兩輛日軍裝甲車都失去了戰鬥力。事後發現其中一輛日軍裝甲車上竟有五百多個彈痕(可惜擊穿的隻有不到十彈)!

好在到夜間1點30分,又有一輛裝甲車趕來支援。這輛車本來是派去攻擊靶子路的。但是日軍進攻靶子路的部隊是剛到上海的新軍山仲中隊,道路不熟遲遲不能發起進攻,隻能和中國軍隊進行遠距離對射,所以幹脆轉到虯江路方向來了。

中國軍隊據守陣地,拚死不讓,兩軍的戰鬥久久難分勝負。雙方的戰鬥持續到到1月29日淩晨2點30分,戰場情況忽然一變。

當時,日軍正派出一個小隊準備迂回到十九路軍陣地後方的寶山路道口,對守軍進行夾擊,卻發現中國軍隊的火力突然增強,有呼嘯的炮彈迎麵飛來,染穀軍曹等當即被炸翻在地。與此同時,日軍士兵發現中國軍隊控製的鐵道上駛來一具龐然大物。

中國的裝甲部隊終於出現在了淞滬戰場,這支裝甲部隊,既不是坦克,也不是自行火炮,而是一種罕見的武器——

裝甲列車!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1932年上海中日武裝衝突》的備忘錄中,記載了觀戰時虯江路戰場的情景:日本軍隊遇到中國部隊的堅決抵抗。盡管他們成功地到達吳淞鐵路線直到寶興路,但未能到達這個地點以南的防線,雙方戰線沿鐵路以東,一直到北河南路與北四川路之間的公共租界邊界。

日本軍隊的左翼遭到一列中國裝甲列車重火力的襲擊。

“列車由北站開出,在吳淞鐵路線上巡邏,阻止日本人占領分派給他們的整個防區的這一部分。於是一隊一百人左右的日本水兵,在一輛裝甲車伴隨下,試圖通過北河南路一道分隔租界與中國地界的鐵門,但遭到萬國商團的阻擋,因為那道門座落在他們的防區內。這道門通往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