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守城作戰:影片用兩個場麵來描述,一個是日軍在城郭和守軍的殊死爭奪,戰鬥中傅部軍官在城牆上大呼要求援軍,守軍沿著城牆封閉日軍突破口,手榴彈投擲下日軍被炸的死傷累累;另一個是炮彈爆炸中傅作義若無其事的指揮戰鬥,這時部屬來報告日軍從後方包抄上來,太原已經成為孤城。
看這段內容,雖然短,但是很有內容。
同樣我們來注意細節。太原守城戰,傅作義是勉為其難。閻軍原來的計劃是“依城野戰”,也就是內外呼應,忻口退下來的部隊軍心渙散,已經無心戀戰,紛紛繞城逃走,實際上一開戰就成了城郭戰。這就是影片選擇城郭戰為太原會戰主要場麵的原因吧。都跑了嗎?也不盡然,國民黨軍中隻有陳長捷所部殘破的一個師在城外藍家灣拚死堅持,試圖協助傅作義,雖然杯水車薪,但從這件事看,從抗戰到內戰,陳對傅作義是夠義氣的。說起來,太原會戰,是傅作義係統名將的大檢閱。那個在城頭上呼救的軍官,原型很可能就是傅作義部下的一號戰將,後來在綏遠起義,成為共產黨兵團司令的董其武,時間是1937年11月7日晚。
為什麼是他呢?董其武出身清寒,作戰勇猛,人稱“董武穆”,是傅作義的左右手,人稱“傅作義的兩隻虎,孫嵐峰,董其武”,也是守城主力,日軍從東、北、南三個方向環攻太原,董其武防衛的陣地,正是最為危險的北城。董的部下隻有三個團,還要派出李思溫420團防衛太原兵工廠,兵力不孚分配,防守頗為困難。但董不愧名將坯子,足智多謀,他采用的辦法是在城牆上多樹旗幟,並用軍帽軍衣偽裝守軍,吸引日軍炮火,這樣日軍集中炮火猛攻北城一天多,無所建樹,直到7日黃昏,才以敢死隊猛撲北城和東城孫嵐峰旅結合部的東北角炮兵營盤,因為城牆都被炸塌,中國軍隊抵擋不住,日軍攻入城內,董其武親自督戰無效,隻得向傅作義拚命求援。
傅隨即派出自己的警衛營向東北城角全力反擊,才將日軍趕出城去,這個帶隊的指揮官,也是傅軍後來的名將,中國早期摩托化部隊指揮官——王雷震。影片中用大號手榴彈從城牆上投擲殲滅日軍的就是王營。這種大號守城手榴彈是晉軍太原兵工廠的特產,威力很大不過太笨重。東北角這個點也成為兩軍第二天反複爭奪的地方,日軍雖然攻入城中,始終不能發展。
影片中傅在炮火中鎮定自若,但一聽到日軍迂回包圍就失去了守城的信心,也是頗有原因的。傅兵力不足,守城的時候擺了一個險陣,當時傅的守軍是35軍,表麵一個軍,實際上作戰部隊隻有兩個旅,孫嵐峰的211旅,董其武的218旅,其配屬守城部隊中比較完整的僅有楊維垣一個旅,而且多為新兵沒有戰鬥力。傅將孫,董兩旅部署在東城,北城,迎擊忻口而來的北路阪垣日軍,對南路日軍從娘子關來的迂回部隊,卻隻放了楊維垣一個新兵旅,這樣打起來楊根本招架不住。
實際上,傅的想法是阪垣在忻口打慘了,為了扳回麵子,一定會拚命攻城,而南路日軍也知道阪垣的尷尬,所以一定會停下來等待讓阪垣先攻進太原,所以傅敢於基本放棄南城的防禦。事實證明,日軍確實是如此行動。
但是,6日、7日兩天血戰,日軍意識到傅軍還有戰鬥力,不容易攻入太原,阪垣也明白了問題所在,於是派出部隊繞道南進,準備和南城日軍合攻太原。南城日軍沒有了顧慮,傅作義的空城計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他現有的兵力也決無法再三麵迎敵,這應該是8日傅決心放棄太原的真正原因。
影片寥寥數筆,把大段的史實輕輕帶過,可說是相當令人欽佩的手筆了。
人物的刻畫,本片也頗有特色。
獨臂團長賀炳炎,其揮刀衝陣有真實曆史背景,雖然影片頗有誇張,但賀曾在雁門關之戰中手刃一名日軍,或為其原本。個人以為這個賀團長的扮相似乎太“嫩”了,林彪也是。年輕可以,但百戰餘生的林,賀決不應該“嫩”,這部分的刻畫有些遺憾。至少賀應該有一種風霜感,眼神混濁些才更接近想象中的獨臂將軍。賀獨臂刀血戰日寇和崔營長的楊家飛槍,個人認為不必深究,如同《珍珠港》中起飛迎戰的兩位子虛烏有的美國飛行員一樣,代表的是一種奮起反抗的精神,曆史在這裏,有的時候也要讓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