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 / 2)

第二十一章

就這樣,在校長和艾斯庫誠懇的請求下,漢娜答應讓牛頓重返格蘭桑姆中學。1660年,牛頓在家裏度過了3年的農夫生活後,又回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格蘭桑姆中學,回到了刻有自己名字的課桌旁。他格外地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更加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

他還專門為此寫了一首題為《三項冠冕》的詩篇,深情地表達了他為實現獻身科學的理想而甘願承受痛苦的態度: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視它如同腳下的泥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後也隻是一場空虛,

可是,現在我愉快地歡迎一頂荊棘冠冕,

盡管刺得人疼,但味道確是甜;

我看見光榮之冠在我的麵前呈現,

它充滿著幸福,永恒無邊。

一年後,牛頓不負重望,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莊嚴的畢業典禮上,校長不無驕傲地誇讚牛頓是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

在劍橋大學讀書的日子

牛頓從格蘭桑姆中學畢業,經過考試,加上校長的推薦和舅舅艾斯庫的多方聯係,牛頓進入了劍橋大學讀書。

牛頓所進的三一學院,隸屬於劍橋大學,是英國各學院中最大的一個。三一學院籠罩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幾乎沒有受到哥白尼等人開創的科學革命的影響。但是就在這種氣氛中,牛頓卻得以接觸科學,並深入地研究它。

牛頓來到劍橋大學的第一天,就被這裏獨特的氣息所傾倒。校舍是用美麗的茶色磚建造的。有許多的高低不同的小塔在屋子頂上,顯得古典而優雅。而那座於1518年至1535年建造的大門,更是雄偉壯觀,令人肅然起敬。

牛頓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在校園裏。放眼望去,平整的道路兩旁是鬱鬱蔥蔥的綠樹,如蔭的草地中央有一個很大的噴水池,高高噴起的水柱被陽光映得晶瑩剔透,草地上有三三兩兩的學生在看書、聊天。

走在鋪滿細碎石子的小路上,牛頓感到格外愜意,不知不覺中他來到一座禮堂門口,這裏有許多塑像,每座塑像下麵都有一塊牌子,上麵有關於塑像人物的簡介。牛頓認真看過每一塊牌子後,發現這些都是劍橋大學畢業後,在社會上有偉大成就的校友。凝視著這些塑像,牛頓暗下決心,自己也要成為有出息的人!

雖然牛頓被公認為是“一個頭腦清醒、沉默而有思想的小夥子”,但是由於家庭的變故等原因,他養成了孤僻、謹慎、不合群、害怕與人爭論的性格。他的內心世界是很昏暗的,他甚至於憎恨他的母親和繼父,曾發誓要燒掉繼父的房屋。

但這些對於牛頓今後的科學道路並不重要。恰恰相反,牛頓小時候的廣泛興趣和愛好,以及他親自動手實驗的能力為他在劍橋大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見,童年的興趣培養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進入劍橋大學,對於剛剛19歲的牛頓來說是實現他人生價值的第一次轉折和飛躍。

劍橋大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這裏集聚著全英國,

乃至全世界的優秀人才。每個學子以步入劍橋大學為榮,這

裏也是榮譽的象征。

但是,正因為劍橋大學的名氣太大了,擁有劍橋大學的校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很有麵子的事情。所以,這裏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貴族子弟和有錢人家的放蕩公子最青睞的地方。他們來這裏很簡單,隻要家裏交一定數量的“助教費”即可。所謂“助教費”就是教會為發展和壯大地位而設立的一種捐助款,這在神學占主導地位的劍橋大學來說,當然會很興盛,所以校園裏到處都是靠捐助而來的學生。

這些人平日裏不學無術,有的根本連課都聽不懂,他們每天聚在一起吃喝玩樂,無所事事,隻等看4年畢業後再花點錢弄到學位,混個神職算了,反正家裏都為自己的前途安排好了。

這些學生根本就瞧不起牛頓這個不起眼的鄉下人,他們時不時就來欺負他。牛頓知道自己是個窮孩子,是個沒有見識的鄉巴佬,也不願意和他們混在一起。可是,牛頓自小就養成了孤僻的性格,這樣一來,他更加變得鬱鬱寡歡了,有時好幾天都不說一句話,人也日漸消瘦下來。同學們總是看到牛頓一個人去學習,一個人在校園裏漫步,一個人愣愣地思考著什麼,都認為他是個“怪人”。

這種孤寂的生活對牛頓來說,早已是習以為常的事了。但是,這個時候他又麵臨著另一件不得不出頭的事情。

牛頓上大學不到1個月,就接到一封來自家鄉的信,他欣喜地拆開一看,大吃一驚。原來,今年家裏的農場因幹旱減產一半,家裏人吃飯已成了問題,根本無法負擔劍橋大學昂貴的學費。於是他決定找一份工作來供自己上學生活,減輕家人的負擔。

在那個時候,動蕩的社會剛剛恢複正常,商業也還不是很景氣,想找一份工作實在是難,利用課餘時間的兼職就更難找了。牛頓實在沒有辦法,眼看身上的錢快要花光了,他隻好硬著頭皮去找舅舅的朋友普萊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