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太醫院辭職
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朝廷命令地方舉薦名醫,入太醫院補缺。楚王記起了自己的諾言,雖然全家看病都離不開李時珍,十分割舍不下,但為了李時珍的事業,仍然將李時珍推薦到京師太醫院供職。
李時珍在王府呆了近3年,在這三年中,他有機會進入楚王府藏書極為豐富的書庫,閱讀了不少民間難見到的醫藥經史百家書籍,為重修《本草》積累了大量資料。閑暇時,他常去蛇山觀音閣,與一高僧談天,並為燒香拜佛的居士看病開藥,向他們討教各地的方藥,增長了不少見識。要他離開楚王府,真的還有些舍不得。但他想到去京師進入太醫院以後,可以有機會出入禦藥庫、壽藥房,能見到許多皇家才擁有的珍貴稀有的藥物,對重修《本草》大為有利。再加上他對皇帝還存在幻想,盼望進太醫院後有機會直接向皇上遞奏折,請皇帝下令重修《本草》,於是李時珍愉快地接受了楚王的舉薦。
太醫院是朝廷掌管全國醫藥大政的機構,也是朝廷最高的醫院。皇族有病,都請太醫院醫生看病。李時珍進太醫院不久,便被富順王請去為富順王的孫子看病。
患者是個小孩,麵黃肌瘦,看著擺了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沒有胃口,卻指著席上的紅蠟燭又哭又鬧。大人隻好遷就他,用剪刀將紅蠟燭上燒結的燈花絞下來,吹冷了放進小孩口中,小孩子才破涕為笑,津津有味地將燈花嚼碎,吞進腹中。李時珍在診病中遇到過多起這樣的病例,他作過細心研究,發現這種喜吃燈花怪病的事,是由於肚子裏有寄生蟲引起的。於是,他給富順王孫子開了一劑以使君子、百部等殺蟲藥為主藥的處方,病人服藥後,打下了許多蟲子,再也不吃燈花了。李時珍治好王孫的怪病在京城傳開後,皇族中有人生病,許多人都指名請李時珍出診。
李時珍的名氣在京城越來越大,朝廷封了個正六品太醫院院判給他當。官不算小,也有了權。李時珍利用這點職權,可以出入太醫院的藥王廟、壽藥房和禦藥庫了。
藥王廟裏保存著一個針灸銅人模型,它是北宋針灸學家、太醫王惟一總結了曆代針灸醫家的實踐經驗,設計鑄造的。王惟一在模型上麵刻出穴位,標注名稱,並且寫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為文字說明,這就大大方便了針灸的實際操作。明代又複製了一個針灸銅人,供在藥王廟裏。李時珍以前就讀過《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銅人針灸經》,現在有機會通過實際模型仔細辨認人身上的各個穴位的實際位置,他感到莫大的興奮,他雖不是針灸醫生,但仍舊把每個腧穴、經絡的理路都臨摹下來,這對他後來撰著《奇經八脈考》等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太醫院所屬的壽藥房和禦藥庫裏存放著許多全國各地進貢的藥材和從外國進口的藥材珍品。如人參、鹿茸、虎骨、寶石、辰砂、珍珠、石燕、石蛇、石蠶、水晶、瑪瑙、珊瑚、泰山石蕊、琅牙雲母、峨眉天麻、廬山雲霧茶等等,各種名貴藥材、丸散膏藥、寶玉連珠,琳琅滿目。這些藥有的生在海南島之崖,有的長在長白山之麓,有的來自西域敦煌,有的出自異國他邦。
在太醫院裏,李時珍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他帶著曆代藥書裏發現的問題,認真鑒別,刻苦鑽研,為不少問題找到了答案。比如人參,李時珍雖然讀過前人許多醫書裏的論述,仔細研究過父親寫的《人參傳》,但都限於見聞,沒有條件將各種不同的實物進行比較,一些關於人參的錯誤論述也無法糾正。現在,他看到了來自各地的人參,如高麗紫參、遼東紅參、潞州黨參及泰山、江淮間產的人參實物。此外,他還看到了類似人參的蕎尼、桔梗等實物,後來,他在重修《本草》時,對人參的敘述特別詳盡,並揭露奸商用蕎尼、桔梗冒充人參的騙人勾當,他在《本草》中寫道:“偽者皆以沙參、蕎尼、桔梗根係造作亂之,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蕎尼體虛無心,桔梗體堅而味苦。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