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英美軍隊在法國的諾曼底勝利登陸,自此開辟了斯大林等待已久的歐洲第二戰場,加快了納粹法西斯滅亡的速度。
丘吉爾想趕在俄國前麵搶先攻占柏林。斯大林也非常重視攻克柏林的政治意義,他把朱可夫召回莫斯科,問他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進攻,朱可夫回答說,他和科涅夫可以在兩周的時間內向柏林發起進攻,但他沒有把握羅科索夫斯基是否能夠如此迅速地作好準備。斯大林說:“隻好不等羅科索夫斯基就開始了,即使他遲幾天也礙不了大事。”
1945年4月16日拂曉前,朱可夫和科涅夫的兩個方麵軍開始進攻。4月23日攻入城內。4月30日,蘇軍直搗德國國會大樓,希特勒自殺。
5月1日淩晨,朱可夫往莫斯科打電話給斯大林,向他報告了關於希特勒自殺和收到戈培爾建議停戰的信的情況。
斯大林回答說:“完蛋啦,這個混蛋!可惜沒能活著把他抓到。希特勒的屍體呢?……告訴索科洛夫斯基,除無條件投降外,不要同克列勃斯或其他希特勒分子進行任何談判。如果不發生特別情況,夜裏別再打電話給我。我想休息一會。今天我們要舉行五一節檢閱。”
5月9日淩晨,德軍元帥威廉·凱特爾代表德國統帥部簽訂了無條件投降書。這一天被宣布為反法西斯勝利日。
6月24日,在紅場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勝利閱兵。斯大林站在列寧墓上,身旁是朱可夫元帥。閱兵由羅科索夫斯基指揮。這天正下著傾盆大雨,但絲毫沒有使慶祝的盛況減色。步兵、騎兵和坦克兵通過泥濘的道路,由紅場急馳而過。斯大林作為原蘇聯各族人民的領袖,作為紅軍的最高統帥,最終領導蘇聯人民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斯大林的晚年
在西方德國法西斯失敗了,在東方日本法西斯還在負隅頑抗,但美軍的新式武器——原子彈,大大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不久在長崎又投下一顆。斯大林立刻意識到這一事件的可怕意義。因為日本人已經準備投降,即使不使用原子彈,即使蘇聯不參戰,也可能會在幾天內放下武器。因此,斯大林意識到,美國人使用原子彈主要是給蘇聯人看的,是為了威脅蘇聯。
斯大林現在感到,雖然蘇聯剛剛戰勝德國法西斯,可現在又麵臨來自西方的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的威脅。一種新的戰爭,特別是使用現代武器的戰爭,就可能摧毀蘇聯,這種擔憂決定了斯大林在戰後仍把政策重點放在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上。
在二戰中,蘇聯遭受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斯大林要求美國給予經濟援助,幫助恢複戰後重建。美國總統杜魯門答應提供援助,但條件是蘇聯的經濟要受美國的監督,這是根本不能接受的,斯大林拒絕了這種“援助”。
西方國家指責戰後在東歐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斯大林“共產主義的擴張”,並很快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之抗衡。大戰中的盟國,隨著戰爭的結束,丘吉爾失去了對斯大林的信任、友好,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加深的懷疑和仇視。
斯大林認識到,戰後的重建隻能靠自己,並且還要快,以防止西方的再一次入侵。戰爭使蘇聯的損失是嚴重的:有2000萬人死於戰爭,1710個城市和市鎮被破壞,有7萬多個村莊被燒毀,有32000個工業企業,65000公裏的鐵路被炸毀,2500萬人無家可歸。飽經戰爭磨難的人們渴望和平的寧靜,渴望過上好日子。
1945年8月19日,也就是在美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後的幾天,斯大林命令國家計劃委員會製定一個重新建設的計劃。1946年3月18日,最高蘇維埃通過了第4個5年計劃。這個計劃規定了優先項目並為戰後的發展訂下了驚人的速度。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被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輕工業和農業增長的指標較低一些。
“新5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就是要使我國遭受戰禍的區域恢複起來,使工農業恢複到戰前水平,然後較大地超過這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