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盜洞?(1 / 3)

毒眼龍發現石盒子上的人像手裏舉著的東西和我手裏的虎符格外的相像,但卻找不到人像腳下的圓盤,即便是之前在後室見到的那個圓盤,也隻是為了指明方向用的,和這上麵所雕刻的東西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毒眼龍告訴我們,大門上所刻畫的東西除了詛咒,還有這座墓主人的來曆身份。

墓主生前是古巴國的大將軍,姓甚名誰在門上雖有記載,可偏偏這兩個字毒眼龍不認識,為此胖子也笑了他好半天半吊子。

不過能夠過得如此龐大葬製,修建如此龐大陵墓的將軍,可見其影響力絕不一般,其身份更是不簡單。

僅僅是如此,就連這位大將軍生前所做何事,有何貢獻,在大門上的圖文中都沒有提及半個字,似乎是將軍生前囑托,有意讓人為之。

整個古墓之中除了這扇大門,似乎也再無其他可以說明墓主人身份的東西,而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既然這位大將軍聲望如此之高,那究竟是什麼人要害他,將墓穴布置成如此極陰之地,導致將軍屍變。

毒眼龍說:“或許我們遇到的粽子並不是將軍,現在想起來才覺得不對勁,從其衣著來看,那隻粽子應該是個文官,而不是武將。”

我和胖子都有些被繞蒙了,一會兒文官一會兒武將,最後居然告訴我們,這墓裏的屍體都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樣,似乎太挑戰我們的腦神經了。

胖子搖了搖有些混亂的腦袋:“行了行了,你別說了,被你說得我這一年的腦用量都趕不上你這一下子,幹脆你直說,這盒子有什麼用。”

“胖爺玩笑了,那我就長話短說。”毒眼龍嘬著牙花子,思量了一下:“簡單的說,這座墓地不是用來安葬那位將軍的,而是為另一位文官所設下的陷阱。”

墓葬,在風水格局上是非常有講究的,在古代,如果某個人有權有勢,卻連橫跋扈,為富不仁,民間有些人就會想一些招法去設計陷害他,以禍及子孫。

在古篆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年代並不算久遠,明朝開國由於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延續千年的宰相製,裁撤了三省,六部直接向皇帝傳遞奏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皇權。

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大弊端,若是皇帝不夠勤懇,或者說抗壓能力不夠強大,一但這些事情都堆積在了一起,心理上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直接撂挑子不幹了,最得意的就變成了皇帝的近臣-太監。

有些善於琢磨人心的太監,在六部大臣傳遞奏折的過程中就會和某些居心不良的大臣合謀,將奏折調換,或者幹脆不上報,而此時的皇帝就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嘉靖朝大奸臣嚴嵩便是這其中之一,前一個大太監劉瑾倒台之後,嚴嵩便異軍突起,逐漸的把持著朝綱,控製了皇帝的身邊人,貼身太監。

但不論皇家權利如何爭鬥,不應禍及百姓,否則禍起蕭牆之日便是覆滅之時。而嚴嵩之貪不僅僅在於權,更貪財,無論是大旱之年,朝廷的賑災錢糧,還是國庫稅收,無有不被他雁過拔毛。

百姓敢怒不敢言,大臣有心鋤奸卻無力回天。因為皇帝成了嚴嵩家養的寵物,並不是誰說見就能見的,見皇帝必須得到嚴嵩的首肯。

這一年,也不知從哪裏來了一位風水相地的大師,在北京城傳得沸沸揚揚的,不知此人姓甚名誰。隻知他有一道號“金烏”。反倒有人能得他所相之地,必將得天庇佑,子孫後代永享繁榮富貴。

人要是到了一定的位置,心術不正,腦袋上就會感覺吊了一把利劍,隨時都有可能要了自己的腦袋,這嚴嵩自然也不例外。可若是真要造反,他又缺乏那個膽量,畢竟造反若是失敗可沒人會給他留下半顆苗苗,而皇帝依舊是這個皇帝;如果走運成功了,他又會擔心下麵的臣子會不會出現和自己一樣的人呢,與其整天擔驚受怕,還不如讓自己過得更好些。

於是便命人找到了金烏道人,請他去給自己的祖墳相一塊好地,以保佑自己嚴家能夠永享富貴。

金烏道人一看是嚴相爺派來的人,自己無論如何是推脫不得的,而且來人也說了,若是看得好了,相爺會有重賞。

第二日金烏道人便與嚴嵩會了麵,嚴嵩問他有什麼要求,金烏道人說:“我隻有一個要求,俗話說同行是冤家,無論到何時,相爺聽到有何人質疑貧道的話,都請相爺直言相告,貧道可與他當麵對峙,若是相爺應允,貧道自當為相爺尋得一處上吉之地。”

不出三日,金烏道人便告訴嚴嵩,地方已經選好了,可選吉日遷墳,嚴嵩滿口答應了,便開始讓人在金烏道人所選之地修墳建墓。

動工不到半月,眼看著墓地雛形以初見大半,金烏道人便上門來了,交上一副墓地的圖紙,揚言墓地必須按照他所設計的規製建造,隻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上吉之地,可保萬代千秋。

嚴嵩毫不猶豫的答應了金烏道人,數月後,嚴嵩祖墳修建完成,在這數月之中也有無數的風水相地大師前去瞻仰學習。

其中不乏一些心懷不軌之徒,見了金烏道人所選之地便前去嚴嵩府上說三道四,嚴嵩也屢次派人前往金烏道人住處,但都沒有叫他前來。

隻是讓下人看看,金烏道人是否還在,每每得來消息,金烏道人在家中安坐,並無異樣。

嚴嵩便命人將前來說三道四的風水術士統統轟了出去,甚至在這之後,但凡是風水術士來見直接轟走,不必通報。

再後來沒幾年,嚴嵩就倒台了,到死他也不明白這是為什麼,甚至都想不明白,明明遷了祖墳,為什麼還是落得這般下場。

有人說,在他臨死之前,金烏道人略施法術,前來與他見了一麵,道出了各中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