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這首小詞在華京城中流傳甚廣,上上下下無數深閨怨女怨婦把它當成聖經般膜拜,卻無人知道究竟是誰寫了它,是誰把它傳了出來?又是誰專門寫給誰的?
女子們百般同情寫它的人情路難走;男子們大多好奇這香豔的情事究竟是哪個【人物】風liu惹的禍!一時間,京城紈絝們日夜有人問津,卻沒人跑出來承認自己就是那禍根!
弄來弄去,到成了一樁風月奇案了!
張漪瀾最終還是認可了靳海雲,跑江府的次數也頻繁起來,張夫人頭起是不願意的。後來,見到漪瀾因此結交了不少原本親近江家的貴女和其它大世家的名門閨秀,也就閉起了嘴巴,裝看不見。
元熙二十三年八月,遠在莫高山的江舒齊發回家信,說是一直都沒有見到南在臣老神仙的麵,老神仙的兩大守山弟子接待了他們,因為正主不在,就暫時耽擱在莫高山回不來。六殿下已經決定帶著他走訪附近的能人異士以圖結下善緣。
還說方逍是個得力的人,很得六殿下的喜歡,又提到了張援這個自個主動投到毓寧身邊的謀士,舒齊在信中很是把張援誇講了一番,還說這個張援是個有大才華的人。他沒敢說毓寧認為張援就是個能侃大山,順杆爬,走了****運跑到皇子身邊妄想混飯吃的小老頭!
本來信都是寫給爺爺的,寫給阿娘的那封都是些問候、帶了什麼禮物之類的話。鄭氏是個典型的宅女,對朝局、國策之類的是不感興趣,當年她跟著老爹愛行伍那不算!好女不提當年勇!
江敘道接到了孫子的信,就把兒子召了來,特意留兒子吃了晚飯,爺倆聊了半宿江三幼年和少年時代的趣事!
第二天,老爺子又把江三召去了,爺倆又聊了半宿,這半宿聊的是江家唯一出過的那代皇後,大魏開國元後江媛光!
後來的後來,江老爺子總是不說謎底地拉著兒子閑侃,今兒兒他娘,明兒兒他姑,後兒兒他妹,再後兒兒他叔……
江三那也是個人物!自我封禁的時候都能把各項到手的事物辦理的妥妥帖帖,自然不會被老爹這點小花招繞花了眼,沉得住氣著呢!
直到江老太爺覺得醞釀的差不多了,就對三兒道“原本以為你這輩子也就死在女人裙帶子上了,不想最近又有精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