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中三年是在鼓樓東大街的二十三中學讀的書。在校的最後一年,二十三中被市重點中學五中合並了,畢業證上赫然蓋著 “五中(分校)”的印章。不過要是有人問起我初中是在哪讀的,我依然會昂首挺胸地大聲說:“二十三中”。
鼓樓東大街這片兒的邊邊角角幾乎都留有我的足跡,現在回想當年,已經不記得學業的繁重和解也解不開的幾何題了,留在我腦海裏的,隻有騎著車逛後海,在景山裏打雪仗,在南鑼鼓巷胡同兒口吃烤羊肉串的快樂畫麵了。
每次去看爺爺的路上,從東直門遙望鼓樓,看著鼓樓一點點地在視線裏變大,就感覺心裏很踏實。
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北端,屹立著古老的鍾鼓樓。
鼓樓在前,紅牆灰瓦。
鍾樓在後,灰牆黑瓦。
鼓樓胖,鍾樓瘦。
(以上文字摘自劉心武的《鍾鼓樓》)
1.好吃的炸芋頭
鼓樓東大街上有不少不同風格和口味的餐廳。在眾多館子裏,我很喜歡這家不起眼的西貢越南菜,這家餐廳位於東城區鼓樓東大街 200號,離南鑼鼓巷不遠。餐廳門臉兒很小,裏麵也沒多大地方。菜式不多,點菜的時候很有可能會遇到 “對不起,這個原料沒有了,現在做不了這道菜 ”的答複,但是隻要是端上來的菜,味道都還不錯,價格也不貴!別看這家小店不起眼,韓國前總統金大鍾攜夫人在 2009年還來此共進晚餐呢。我很喜歡他家的冬陰功湯火鍋,酸、辣並帶著香茅草和椰漿香味的濃湯喝起來很過癮。這一大鍋賣七十多塊錢,湯底有十多隻海蝦和一些配菜,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配菜。此外,強力推薦炸芋頭,沙沙的,涮著特別好吃!
2.姚記炒肝店姚記炒肝店
估計在北京住過一段時間的人都聽過這樣一句順口溜:“要想吃炒肝,鼓樓一拐彎 ”。這說的就是 “姚記炒肝 ”。這家炒肝店雖說算不上什麼老字號,但是在北京也有不小的名氣呢!很多外地遊客來北京都把“姚記”列入必去的美食探訪地之一。原本出名的隻是他家的炒肝,後來2011年夏天,美國副總統拜登光臨 “姚記炒肝”,品嚐了他家的炸醬麵,於是姚記家的炸醬麵也火了,小店名氣也就更大了,什麼時候來都爆棚。他家除了有炒肝、包子、炸醬麵之外,還有鹵煮火燒、炸咯吱、豌豆黃、爆肚、炸灌腸等品種多樣的北京小吃。
我上小學的時候,這家店就有了,那時候除去後廚,店麵也就隻有五六平米,早上人多,屋裏坐不開。好多人都坐著馬紮,把停在門口的平板車當桌子,湊合著吃包子喝炒肝。沒過幾年,五六平米的小屋子就變成到了十多平米的小店,又過了幾年 ,十幾平米的小店還在,旁邊上百平米的飯館也掛上了 “姚記炒肝 ”的招牌。新店不僅有二樓,還有好幾個包間呢!
據我爸回憶,我第一次吃炒肝大概是四歲,他騎車帶我去幼兒園路過一家早點鋪。停車,入店,點了碗炒肝和幾個包子,爸爸把包子皮吃了,把餡喂我吃,他說我小時候吃包子隻吃餡,為此幼兒園阿姨沒少說我,真不能想象我小時候竟然那麼挑食。我盯著桌上那碗炒肝問他:這是什麼?爸爸很小心地喂了我一口,可我吃到嘴裏嚼了嚼就給吐了,然後一個人跑到外麵玩去了。據我老爸推測,我可能越咂摸嘴裏的味越覺得香,沒一會兒又跑回早點鋪向爸爸討炒肝吃。可當時他已經吃光了,又著急把我送到幼兒園再去上班,隻得答應明天早上再來帶我吃。從此以後我就愛上了炒肝,也就理所應當的愛上了吃豬大腸。現如今,在大家都大呼飲食要健康的年月裏,我一個月不吃上一頓炒肝或者鹵煮火燒還會覺得渾身難受。
不得不說一句,幾年前在小學同學聚會上我才知道“姚記炒肝 ”是我一位小學同學家的買賣,他姓王,他媽媽家姓姚,“姚記炒肝 ”已經注冊了商標,隻有二十個人有權使用這個招牌,他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