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樓”是近代天津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的代表。毛主席曾經說過: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可見小洋樓在天津的地位和代表性。

自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60年裏,懦弱的清政府被迫開放了12個沿海城市,天津就是其中之一。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利時、奧匈帝國等9個國家先後在天津設立了租界。各國建築師在天津留下了不同風格的洋樓景觀,洋樓因此成了這座城市的一個標誌。

“五大道”是舊時的英租界新區。這裏擁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不同建築風格的小洋樓2000多所,占地麵積60萬平方米,建築形式上豐富多彩,有文藝複興式、希臘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衷主義以及中西合璧式等等,被譽為獨具特色的“萬國建築博覽館”。

現在五大道的小洋樓裏有一部分是民居,有的是事業單位、私人公司、商店、旅館,還有很多開成了餐廳,本章就來介紹一下那些令我入迷的小洋樓和開在洋樓裏的餐廳。

1.馬場道馬場道

馬場道是我最熟悉的街道了,因為阿呆以前工作的單位就在馬場道上。

1905年,一位德國軍官在馬場道路南修建了一座帶有濃鬱西班牙風情的建築,這座小洋樓開啟了馬場道兩旁興建民居的序幕,也為日後整個五大道區域成為天津市內知名居住區播下了第一粒種子。馬場道原名“馬廠道”,是五大道裏修建最早、最長、最寬、包容性最強的一條街道。

徐氏舊居(馬場道42號)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幢,如果我能有一幢小洋樓的話,我希望它就是這個樣子的,白色的水泥牆,紅色的尖屋頂。此洋樓原為北洋總統徐世昌之女舊宅。

達文士樓(馬場道121號),這座達文士樓建於1905年,有近110年的曆史了。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園別墅,建於1905年,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築。我從這座別墅身邊走過無數次了,總是覺得它很特別,米黃色的外牆,紅色的屋頂,顏色很靚麗。立麵呈幾何狀,層次錯落,這樁洋樓原為英僑學者達文士居住,稱“達文士樓”。

2.西岸藝術廳

在馬場道與友誼北路交口,俏江南餐廳旁邊有一座很別致的建築,凡是路過此處的遊人幾乎都會在這裏拍照留念。這座建築和五大道裏眾多有曆史的建築相比真的很年輕,興建並對外開放隻是近幾年的事情。剛建造的時候,我和阿呆猜想它可能一座教堂,因為它的屋頂上有一個十字架。後來才知道它好像個藝術廳,一個平時是咖啡館,周末有音樂會的藝術廳。

某天,我在馬場道上逛累了,走進西岸藝術廳,點了杯果汁,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打開電腦,搜索到無線網絡上著網,聽著藝術家們為周六“永遠的海頓——天津弦樂四重奏”專場演出排練的曲目,心裏不禁暗笑,自己越想越覺得值。如果要是周六來聽這場演出要花100塊錢買門票,我隻花了25塊錢就聽了這場演出,還有果汁喝,還能上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