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無脊椎動物7(2 / 3)

織網專家

不同家族的蜘蛛織造它們自己形狀的網,可能像被單樣的、漏鬥形的,或不規則形狀的,然而,人們最熟悉的還是由球蜘蛛編織的螺旋形的網。雖然許多蜘蛛都是在老的網被損壞之後才去紡織新的網,可是球蜘蛛卻能每夜都織一個新網,而且把老的網吃掉,讓蛋白質循環。

狩獵蜘蛛

所有的蜘蛛都是食肉動物。有一些是偷偷走近並猛撲向它們的獵物,另一些則建造陷阱或精心製作絲網,去捕獲它們的食物。它們使用毒牙注射毒液,征服它們的獵物。一旦被捕獲,獵物就被蛛絲纏繞以防止它逃跑,蜘蛛這才用其消化道裏的液汁將獵物消化。大多數蜘蛛以其它節肢動物為食,但是,有一些如捕魚蜘蛛,能捕捉小的脊椎動物,包括魚、蛙等。8、馬蹄鱟

鱟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裏的節肢動物,和蜘蛛是近親,它的頭和胸相連,外形猶如馬蹄,所以,漁民又把這個偶然獵得的奇怪的動物叫作馬蹄鱟。

多眼的鱟

鱟頭部正中的是嘴,在嘴的周圍有6對長爪,行動宛如蜘蛛,所以,又有人稱它為鱟蛛。鱟的全身披著硬甲,還有一條堅硬而長滿針刺的長尾巴。這自然是為了防身。但是在鱟的身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除了在它的頭部兩側各有一隻複眼外,在頭部正中還有一對單眼。它怎麼有這麼多眼睛呢?而且,既然是單眼為什麼又冠以“對”呢?這是因為,它的這對眼睛,兩隻眼完全合在一起,隻在正中以一條細細的黑線相隔。可不要小看這對單眼,它卻是鱟行動的指南,又是近代仿生學者急於模擬之物。它像一具最靈敏的電磁波接受器一樣,能接受到深海中最微弱的光線。鱟就靠著它,生活在深邃的海底,行動自如,從不迷失方向。

活化石

早在泥盆紀就生成了的鱟,要從時間上來算,它已經經曆了4億個春秋。從生物進化的進程來說,它卻一直停滯在泥盆地紀,成為泥盆紀生物的活標本。當幼鱟由於陽光照射、溫沙孵育而掙脫卵殼問世時,它的長相可以說和岸邊衝積而至的三葉蟲的後代一模一樣,這就再清楚不過地說明它是古三葉蟲的後代。

從環境來說,早在古生代的寒武紀,我國南方形成了地質學上稱之為華夏古陸的大陸,也形成了廈門、寧波、湛江等深海水域。這個時期,海域溫暖平靜,沒有致命的細菌威脅。從生物發展的角度來說,環境的安逸,就無需去戰鬥。脫離了生存鬥爭,生命也就中止了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進程。鱟,就這樣告別了同期的生物,成為當今世界上僅有的5種活化石之一。9、多足綱

多足綱,顧名思義,就是擁有很多對足的節肢動物。多足綱的動物大多每一節上都有一對足,多足綱大多生活在陸地。

蜈蚣

蜈蚣又叫“百足”。有幾種蜈蚣甚至有更多的腿——最高紀錄是177對,但大部分蜈蚣都沒有這麼多。幼蜈蚣最初沒有很多的腿,身體長大後,它們便會長出更多條腿來。蜈蚣的身體由若幹類似的部分組成,稱為環節,每個體節有一對腿。它們的身體頗為扁平,所以能擠過狹窄的地方。蜈蚣喜歡棲息在陰暗漫漫的地方,它們常常爬行得很快,追蹤昆蟲、昆蟲的幼蟲或蠕蟲,它們利用毒爪製服獵物。有些熱帶蜈蚣如果被抓著,會狠狠地咬人,將人的皮膚咬破而引起劇痛,但大部分蜈蚣對人類是完全無害的。

鼠婦

鼠婦是一種肢小的節肢動物,身體比多數親緣動物短小。它們最多的有19對足,在遇到危險時,能像潮蟲那樣將身體蜷成一團。鼠婦生活在落葉中間,有助於枯葉分解,使土壤的營養得以循環,對環境改善有益。

馬陸

馬陸又叫“千足蟲”,體長為2~280毫米,呈圓筒狀。它們身體的每隔五節都長有兩對腳,體節多達200節,所以它們的腳多達400隻。靠這些腳的移動,它們能在泥土裏鑽行。馬陸的口特別適合挖掘和咀嚼植物。大多數馬陸靠腐爛的植物為生,還有一些則啃食莊稼,給農業帶來危害。

有毒的球丸

有些千足早長著多達300條的腿,當它們要強行通過泥土或落葉堆時,這麼多腿就會給它很大的推力。雖然有些是食肉動物,但它們主要以植物為食,大多數千足蟲行動緩慢,有著特殊的抗敵自衛手段。有的從它們節肢上的腺體中產生出毒素如氰化物和苯醌,而另一些能蜷繞成很緊的球丸,呈現在潛在敵人麵前的就成了帶著很厚的角質層的甲殼球丸。10、昆蟲綱

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生命力最旺盛的一類動物。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將近100萬種昆蟲,有比人的一隻手還大的甲蟲,也有比一個句號還小的飛蟲。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它們的身體都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生有眼睛、觸角和幾套口器;胸部一般生有三對足和一至兩對翅膀;腹部含有昆蟲的生殖器官及大部分的消化係統。

昆蟲的解剖學

昆蟲是呼吸空氣的動物,它有6條帶關節的腿和一副在體外很硬的骨骼,軀幹分成三個部分:頭、胸部和腹部。頭部長有對一的觸角和一張適用於特殊食物的專門的嘴巴,胸部長有腿和翅膀,腹部裏有腸和生殖器官。昆蟲隸屬於被稱為節肢動物的群係,它不包括蜘蛛、蜈蚣和蟹在內。

複眼

昆蟲的眼睛不像哺乳動物那樣是由單一器官構成的,而是由許多獨立的眼睛組成。所有眼睛的晶狀體的映像綜合成外部世界的一幅嵌合性畫麵,這種畫麵與人眼所看到的映像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它卻使昆蟲能夠探測到極為微小的運動。像蜻蜓、蒼蠅一類的昆蟲,它們的眼睛覆蓋了頭部的大部分表麵,使它們能夠探測到來自各個角度的捕食者,因此拍打蒼蠅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昆蟲的祖先

昆蟲最早的祖先是水生的節肢動物中的多足類。在距今約3億年的石炭紀地層中,就保留有遠古時代的昆蟲的化石遺跡。昆蟲的祖先可能和蜻蜓及蜉蝣的幼蟲一樣,生活在淺水中。後來經過演化,其身體構造逐漸發生變化,成為具有現在的頭、胸、腹三大段的體態,這種體態使其變得較適合陸地生活,於是它們爬上陸地,並有部分就永遠生活在陸地上。

棲息環境

昆蟲分布極廣,適應環境的能力特別強。除少數生活在海洋上的黽蝽外,它們多生活在地麵、土壤、淡水、汙水、鹹水中以及動植物的體內外,甚至溫度高達55℃的沙漠中。例如冰雪上的跳蟲,冷凍機廠內管道中的水蠅,原油中的石油蠅等。雖然昆蟲的生活範圍包括赤道到兩極,但它們大多隻棲息在樹上和草叢裏。

食物

食物對昆蟲的生活和分布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同種類的昆蟲對自己的食物有明顯的選擇性和適應性。例如危害白菜的菜青蟲,不會去吃玉米。食物間昆蟲身體的大小、食量和顏色也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偷吃糧食的米象、豆象,整個身體要鑽到糧食粒裏去,它們的身體就絕不會超過糧食粒的大小;而玉米鑽心蟲的幼期階段是在植物莖稈裏蛀食生活,不接觸光線,所以身體的顏色多半是白色或者灰白色。

社會生活

絕大多數的昆蟲是單獨生活的。但在昆蟲中,也有一些是真正過著社會生活的。最著名的要算蜜蜂、白蟻和螞蟻了。社會生活的標準應當是:它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過著集體生活,大家庭的成員有不同的品級和明確的分工,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維護群體生活,繁衍後代。社會性昆蟲分工如此明確,一般是由於它們各層成員之間存在著“食物互惠”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