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中的一部分穿過澳大利亞和伊裏安島之間的托雷斯海峽、阿拉弗拉海、帝填海進入印度洋,加入印度洋南赤道暖流,當暖流到達印度洋西部,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有較大一部分會向南流去。留尼汪島常年在暖流控製之下,源源不斷的暖濕氣流順著島上的山坡激烈地向上運動,與高處的冷空氣反複地急劇地產生水汽冷凝水滴碰撞,最後終於變成又多又大的雨滴落到地麵。
年雨量最多的地方
留尼汪島雖然經常下罕見的大暴雨,但一年內下的雨量最多的地方卻不是這裏,而是印度洋北邊的乞拉朋齊。這個地方年平均降雨量為 12665毫米。1860年 8月1日到 1861年 7月31日降雨量為26491毫米,這是至今地球上最大的年降雨量記錄。
乞拉朋齊位於恒河三角洲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正對著印度洋北部的孟加拉灣。
印度洋赤道地帶全年氣溫很高,強烈的蒸發使大氣中有充沛的水汽。在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吹刮下,大量的水汽向著東北方向湧進孟加拉灣上空,在印度的東高止山脈和中南半島的若開山脈的約束下,原來寬廣的氣流被約束在一起,集中地向著北方陸地刮去,當到達乞拉朋齊一帶,地形開始抬升,大量水汽凝結成雨滴,便成為傾盆大雨。
雨日最多的地方
南美洲的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從南到北長4270公裏,東西最寬處400公裏,最窄處僅90公裏。整個國度位於東邊的安第斯山與西邊的太平洋之間一條極其狹窄走廊似的條帶內。不難想象,這樣的地理位置一定會受到全球性大氣活動和洋流的影響。
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大氣運動在中緯度形成猛烈的西風帶。南非好望角、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智利南端的合恩角,幾乎終年在強勁的西風控製下。
由於南北半球海陸分布的差別,在南緯40~60°之間,海洋麵積占總麵積的97.85%。因此,南半球的西風帶是幾乎不受陸地地形影響的。猛烈吹刮的西風以及南半球海洋中規模強大的西風漂流都可堪稱地球之最。根據在智利南端德雷克海峽測量,西風漂流流量為2.69億立方米/秒,比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的流量大1537倍,比長江大8660倍,洋流寬200~300公裏。如此強大西風和洋流,日日夜夜帶著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南太平洋大量的水汽運到智利南部的巴伊亞菲利克斯。這些水汽一到這裏立即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擋而被迫順山坡上升,並迅速凝成雨滴落到地麵。巴伊亞菲利克斯這個地方,一年竟有330多天在下雨,即使沒有下雨的那幾天也是陰雲密布,難得見上一回太陽,可稱世界的“雨極”。
雨日最少的地方
我們離開智利南部來到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這裏與上麵說的完全相反,一年下雨不到一毫米。從1845年到1936年的91年中竟未下一滴雨,堪稱世界之“旱極”。
這個地方與西邊的太平洋近在颶尺,為什麼太平洋的水汽竟一點也到不了這裏呢?原來這裏正好位於副熱帶高壓區,常年在穩定的東南信風控製下。從東邊大西洋來的水汽,長途跋涉穿越南美大陸,到達安第斯山,被高大的山體擋住,即便有雨也隻能全部下在安第斯山東邊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國,很難降到這裏。
另外,上麵說到的西風漂流碰到南美洲大陸後,一支越過南美南端的德雷克海峽繼續東進大西洋;另一支則順著南美洲西海岸北上,成為秘魯寒流。阿塔卡馬正好位於寒流流經的地方,因此氣溫較低。溫度低,大氣就不會發生上升運動,從而使得這裏的空氣十分穩定,所以即使近在海邊,水汽也不能進入高空凝結成雨滴,便成了世界的“旱極”。
2、四川夜雨
四川盆地,地處亞熱帶緯度,它的氣候別有一番特色:冬暖、春旱、夏熱、秋雨;雲霧多、日照少、巴川夜雨等。因而,有重慶是中國“三大火爐”之一。“蜀犬吠日”、“天無三日晴”的民間諺語和美麗的傳說。
夜雨的成因
“巴”是大巴山脈,‘川”是指四川盆地。“巴川”是泛指中國的西南山地,而並不是單指四川盆地。“夜雨”呢,就是指晚上8點以後,到第二天早晨8點以前下的雨。那麼,巴山地區,為什麼多雨呢?首先要從雲上說起。夜間密雲蔽空,雲層和地麵之間,通過多次的吸收——散發——再吸收——再散發的熱量傳遞過程,把熱量輸送給地麵。而雲層對地麵有一種保暖作用,因而夜間雲層下部的溫度不致降的過低;而雲層上部溫度,由於雲體本身的散熱作用而降低,形成了明顯溫差——上冷下暖。在這樣不穩定的情況下,空氣容易上升而凝結成雨。這就是巴川一帶所以多夜間下雨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與海洋上多夜雨的原因,大體上是相似的。
地形有利於形成夜雨
另一個原因是,這裏多“準靜止鋒”。雲貴高原對南下的冷空氣,有明顯的阻礙作用,因而在中國西南山地常形成有名的“昆明準靜止鋒”。在停滯期間,鋒麵降水出現在夜間或清晨的次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而增大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那麼,除了巴川地區,其他地方就沒有夜雨了嗎?不是。隻不過夜雨次數和夜雨量遠不及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