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儀鳳四年(公元679年)在世界屋脊的拉薩布達拉宮裏,深受藏族人民愛戴的大唐文成公主即將告別人間。她在與死神握手的時候,有一件終生遺憾的事情就是未能跟自己父皇,英明的唐太宗做最後的告別。
她本來是唐太宗最鍾愛的公主,不止是美麗具足,而且精通文史曆算,有非凡的才智和遠大的報負,因此求婚的使者雲集長安。唐太宗不肯讓她草率下降,要為女兒選擇一個能夠施展才能的地方。
誰也未曾料到選擇的這個地方竟是西藏——當時被稱為吐蕃。就因為她從小愛讀佛書,精通內典,跟那裏人信奉的宗教相通嗎?不!在臨終的時刻,她仍舊清楚地記得父皇與她的對話。
父皇告訴她,吐蕃崛起西隀,年輕的英主鬆讚幹布銳意改革,使草原上氣象一新。他左右有一股不願與中原親善友好的勢力,總想施逞吐蕃兵威,尋釁挑戰,唐朝守軍出其不意拴其鋒銳,彼此戰端時常一觸即發。鬆讚幹決心改變政策,力排眾議,派重臣到長安請婚。作為大唐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有心利用這個機會,令文成公主遠嫁西藏,與鬆讚幹布結為伉儷,從此與吐蕃永敦睦誼,征求文成公主自己的願望。
文成公主早就聽說過西藏,有兩種迥然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那裏是洪荒之地,曾山迭水,峻嶺高峰,削壁懸崖,陰譚幽洞。早晚寒暑各異,雨雪降落無時。一到冬季,風能拔木,水即成冰。那些終年積雪的山上,瘴氣彌漫,時常有暗霧低迷,陰雲鬱結,日光慘淡,月色淒微,不但草木不生,連鳥獸也不敢去……
可另一種法卻是,北部雖然是高寒地帶,可山南和三江流域卻是氣候溫和,適於耕種,特別是拉薩一帶,紅山聳立,碧水中流,太陽照耀得和暖如春,拉薩被稱為“日光城”。
兩種針鋒相對的說法令她對進藏一事猶豫不決,所以在父皇征詢她的誌向時,她吞吞吐吐地說:“吐蕃是那樣一個遠僻寒苦的地方,沒有稻穀,沒有宮室,沒有絲綢,沒有……”
父皇截斷了她的話:“沒有,就讓它有哇!‘心隨雨澤潤新稼,手把犁鋤辟大荒’,這不是你觀曲江春耕寫下的詩嗎?正因為你有這樣的抱負,這樣的氣概,朕才決心把你嫁到吐蕃去,做鬆讚幹布的好幫手。朕認為這是一件大喜事,到一個文化上有無窮發展希望的地方去,幫助丈夫勤耕耘,利樂那裏的百姓,鞏固唐番親好,屏蕃大唐的西隀,還有比這更大的喜事嗎?”
父皇的話使她受到很大的鼓舞,特別是“文化開發”更給了她美好的憧憬。父皇曾對臣下說過:“甲兵武備雖不可闕,但隋焬帝兵非不利,甲非不堅,還是失了天下,可見最可靠的甲兵還是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而需安居樂業,不能振武揚威,隻能發揚文化,利樂人民。現在,未來的夫君鬆讚幹布與父皇英雄所見略同,是仰慕中原文化才來求婚的,甚至說過:“迎得了唐朝公主就是迎得了中原的文化”,這就實在令她激動。一個女子能夠把文化作為妝奩帶給她出嫁的地方,那實在是世上最美妙的事情了。
於是她馬上叩頭謝恩:“兒臣謹領父皇釣旨,此去一定努力輔佐鬆讚幹布。隻是兒臣自幼深居皇宮,往薄智淺,獨自一人,遠到天涯,隻怕壯誌未酬,一顆稚嫩的心早被重重苦難壓成了匪粉,辜負父皇深恩。”
說著說著眼圈就紅了。
唐太宗趕緊安慰她說:“孩子別這樣。你此行意義重大,朕當極力支持你。你不是說那兒沒有稻穀,沒有絲綢嗎?朕將把大批糧食種籽、農耕用具、蠶桑醫藥、百工技藝和詩歌音樂書籍作你的妝奩,這也是中原百姓‘耕讀為本,詩禮傳家’的意思,此外還派老農巧匠。醫生樂士,更隨你入蕃。以後缺少什麼就陸續派去。還有綾綢兩萬匹,香茶五百箱,給那兒的百姓添一點生活福祉。聽說鬆讚幹布有心弘揚佛法,皇兒也自幼禮佛,就將覺阿佛像交你一同移奉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