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業家 1.金融世家——羅斯柴爾德家族(3 / 3)

隨著家族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家族不甘心有獨立於他們之外的西方國度存在。於是他們通過扶植摩根財團發展壯大來牽製影響美國,並且力圖全麵控製美國。

當時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沒有實力對抗過分強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於是采用了妥協的方法。一時間,花旗、摩根、美國第一第二國民銀行,都處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間接控製下,羅斯柴爾德家族達到了他的第一次頂峰。

但是,由於過分抽調資金控製新大陸,導致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舊大陸的控製力急速下降。俾斯麥首相抓住了這個天賜良機,通過普法戰爭賠款組建了德意誌銀行,並且通過工業化和一係列眼花繚亂的並購,迅速組建了新的容克財團:德意誌4大銀行團。歐洲崛起了新的金融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羅斯柴爾德家族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此時,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抓住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力由於戰爭而下降的機會,在美國發起了反攻,力圖擺脫受到控製的命運。

這個企圖在一戰結束的時候似乎是成功了,美國擺脫了長期債務。但是隨著戰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反攻,美國4大家族發現自己的力量還是無法對抗羅斯柴爾德家族。

在德國國內,情況也差不多,容克財團在大戰中損失慘重,德意誌4大銀行組成的德意誌財團也屈服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意誌。羅斯柴爾德家族達到了自己的第二次頂峰,也是最高峰:控製全球金融命脈。

在此以後,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走向下坡路。當發現完全無法和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金融領域對抗後,德意誌財團和美國財團想到了新的主意,毀滅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本體:猶太人。

作為猶太人,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羅氏家庭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

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梵蒂岡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列昂內爾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聖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後來同意了,這在以基督教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

27年後,列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議院議員,他同樣也是用他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的。

在接下來的歲月裏,各國財團,尤其是美國和德國的財團,通過支持希特勒和二戰,羅斯柴爾德家族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家族成員被殺害,大量資產被侵吞,超過2/3的旗下金融機構完全不存在了。

此時,美國財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反過來吞並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資產,建立了花旗財團,摩根財團,美洲三大財團的現代格局。

容克財團在戰爭中也失去了絕大多數成員,成功的轉化成新的寡頭勢力,並且利用瑞士5大銀行轉移戰爭中掠奪的財富逃過了2戰失敗的損失,在戰後成為歐洲第一大金融寡頭財團。

就這樣,因為希特勒和二戰,作為猶太人家族,羅斯柴爾德在納粹統治下受到的打擊是慘重的,雖然英國總部基本沒有損失,但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基本被消滅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機構和資產全軍複沒,靠在英國和瑞士幸存的少量金融機構艱難恢複,並在戰後逐步恢複了元氣。

影響深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也意味著冷戰的開始。

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結果可想而知,這些資產是不會退回來的。

原來在當時,他們在中東歐的產業都被隔絕在“鐵幕”的另一邊,而後被當地政府國有化。因為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這些國家擁有的都是鐵路、煉鋼廠等能產生穩定利潤的大型基礎產業,這一次打擊不可謂不沉重。

隨著奧地利羅斯柴爾德家族淡出歐洲,遷往美國,二戰後還在運行的隻剩下英國與法國兩個羅斯柴爾德銀行。

新科技革命時代的商業特征是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工業化生產和企業控製,商界精英已從紳士時代寡頭式的“雄獅”,轉變成電子時代的“群狼”。一言以蔽之,現在打天下要靠大家協同作戰,再有力的個體也難孤身抵擋龐大的企業集團。

在戰爭情況下,隻剩兩個銀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相形之下就變成了“孤獨的雄獅”,這也令家族的新一代認識到,隻有改變自身才能在新時代中生存。

然而,這個古老的金融家族每每在困難時刻,總能顯現出令世人震驚的成功舉措。他們憑借著“彈性”和“英勇”這兩件世傳的精神武器,家族很快融入了戰後的時代潮流,繼續在商海中如魚得水。

1961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分支的掌門人安瑟尼去世。接替他的是兄長查爾斯的大兒子利奧波德。擔任合夥人的還有安瑟尼29歲的小兒子伊夫林。

20世紀70年代初,年輕有為的伊夫林又把堂兄、第四代羅斯柴爾德勳爵雅各布拉進了銀行。思想更為開明的雅各布的加盟,終於促使英國羅斯柴爾德銀行脫胎換骨,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國際金融圈。

雅各布一上任,就帶領銀行向現代金融業的最高級領域——企業並購發起進軍。他親手創建了羅斯柴爾德銀行的並購部並自任經理。並購部成立才一年,就做成了好幾單大生意,還幫助家族直屬的皇家太陽保險公司並購了30多家歐洲其他國家的同行,使公司的市值增加到10億英鎊。

隨著並購部業績的急升,其員工人數也從成立時的1人增加到108人,業務多得要由10位經理來管理。

羅斯柴爾德銀行最擅長做的老生意——融資,在雅各布手裏也煥發了青春。銀行安排的融資總額以每年10億英鎊的速度增長。客戶名單上有殼牌石油公司、英美煙草公司和飛利浦公司,英國政府也是常客。當著名的勞斯萊斯公司因經營不善破產時,其破產經紀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請羅斯柴爾德銀行為公司最賺錢的轎車部門尋找買主。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羅斯柴爾德銀行也進行著大刀闊斧的改革。1956年,該銀行設立了一個名為PLM的全資子公司,專門經營連鎖旅館,由家族中富有闖勁的埃裏出任董事長。埃裏苦心經營十年,將公司建成了投資連鎖旅館、汽車旅館和連鎖餐廳的巨子。第一家PLM所屬的高級飯店是聖雅克大酒店,它擁有812個房間,於1972年開業。

蓬勃發展的勢頭是喜人的,但作為金融世家,它的厄運也是不斷的。

1981年,法國密特朗總統上台。根據法國政府的國有化政策,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巨大產業再次麵臨國有化命運,其中包括家族的銀行、工業、商業、礦產等許多部門,資產數額達到近400億法郎。

經過250多年的變遷,羅斯柴爾德家族表麵上看是變小了,實際上卻變得更大了。與張揚的美國資本主義不同,羅斯柴爾德家族行事低調,一般人現在隻是在讀曆史書的時候才能碰見它。但實際情況是,它無所不在。

直到現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都拒絕上市,這意味著它根本不用公布年報。二百多年來,他們一共在地球上投資了多少生意,賺了多少錢,隻有家族核心成員才清楚。它在世界經濟界的影響,也隻有極少數細心的專業人士才能發現——試想,一般人哪能從幾年前的鐵礦石價格暴漲中看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子?

正如福特是美國汽車業的代名詞一樣,羅斯柴爾德家族早已成為金融業的象征,經曆了250年的風雨變遷,這個家族依然興旺發達,和財富為伴,與權貴為伍。

和比爾蓋茨、巴菲特這些世界富豪相比,羅斯柴爾德家族似乎名氣並不大,然而,很多人都知道,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富是巨大的,大到外人永遠也說不清。據估計,1850年左右,羅斯柴爾德家族總共積累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財富。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後來沒有衰落的話,以6%的回報率計算,在150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家族的資產至少超過了50萬億美元。

作為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20世紀初就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

家族的倫敦的沃爾特曾任英國猶太複國主義主席。正是他,與猶太複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以外交大臣貝爾福致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勳爵一封信的形式,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