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臨界點(1 / 2)

第五章臨界點

“當然不會是一夜之間發生,氧氣濃度下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隻有能適應這種變化的生物才能避開這次的物種大滅絕。但是對於大多數動物而言,這個長期的過程還是太短了,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進化出新的呼吸係統來適應低氧環境,不能適應的生物則將被淘汰出局。”

這時,另一位與會者開口問道:“好吧,教授,就算你的觀點是正確的。那氧氣減少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你也知道,科學界有很多類似的駭人聽聞的觀點,到最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甚至是荒謬的。”

教授麵對這樣的措辭隻是淡淡地一笑,解釋道:“根據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地球大氣中的氧氣,來源於陸地植物和海洋藍藻的光合作用。然而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全球森林正在不斷地減少,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目前全球的森林釋放出的氧氣隻有當時的一半都不到了,而且荒漠化和亂砍濫伐正在加速氧氣的損耗。海洋藍藻的情況也非常的不容樂觀,目前北太平洋上能夠釋放氧氣的浮遊植物的數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50%,這種變化在短短幾十年中是十分巨大的。全球海洋中分布著將近150個“死亡區域”,生活汙水、工業垃圾、蔓延的農用化肥汙染物等大大降低了這些海域的含氧量,使得其中大部分或所有海洋生物都無法繼續生存。這種種跡象表明,氧氣已經越來越少了。”

“教授你所說的這些現象,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發生了,為什麼當時沒有出現嚴重的高空缺氧現象呢?”

“那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到臨界點!”

“臨界點?”

“是的,臨界點。我來作一個簡單的比喻吧。把一個人關在一間密閉的房間內,一開始他並不會感到缺氧,因為這時的氧氣濃度是21%,隨著時間的推移,室內的氧氣被他慢慢地消耗掉,氧氣濃度會逐步下降到19%、17%……當氧氣濃度下降至15%時,人就會感到呼吸困難。當低至8%以下時就會危及生命。這個15%就是臨界點。不到臨界點,你可能感覺不到氧氣濃度下降給你帶來的危害。一旦到了臨界點,情況就非常不妙了……現在的情況是萬米高空產生了缺氧現象,高海撥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尚未發生類似的狀況……”

“不好意思,教授,我想補充一些情況。”賀楚天打斷了教授的發言。

“傑克,請講。”

“根據我剛剛收集到的一些情況來看,在高海撥地區也已經出現了氧氣濃度下降的跡象,至少是在部分高海撥地區。前兩天,我在我的家鄉中國四川就發現了這種現象;還有前幾天北美安第斯山的某個區域也發生過登山者缺氧的事件。在我回國乘坐的航班上,發生過短暫的缺氧。當然,目前這些零星事件的最終原因尚未被證明。不過,這絕不是掉以輕心的借口,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注。我的個人建議是,立刻和高海撥地區的動物研究機構取得聯係,詢問他們的高海撥地區的野生動物最近是否有異常的行為發生;第二,谘詢航空公司最近發生過多少起航班缺氧事件。一旦這兩個方麵得到證實的話,那恐怕臨界點已經到了,我說的臨界點跟教授剛才講的臨界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授所說的臨界點是指氧氣濃度低於15%時人體的感到呼吸困難的生理臨界點;而我說的臨界點是指氧氣含量進入下降趨勢的那個點,正常情況下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是穩定的21%,這是因為有陸地植物以及海洋浮遊植物來製造氧氣填補動物包括植物自身所消耗掉的氧氣,這兩者之間大致保持著一個平衡,這就是氧氣含量能夠維持在21%的原因。現在的問題是,植物所製造的氧氣已經無法填補動植物所消耗的氧氣,這就導致了氧氣含量越來越少,氧氣濃度會越來越低,更何況製造氧氣的植物數量還在不斷的減少。一旦氧氣平衡跨越了這個臨界點,氧氣濃度就會進入下降通道,那必定就會出現災難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