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8(1 / 3)

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8

小熊貓

食肉目浣熊科,頭短而寬,顏麵近圓形。下唇和頰部白色,眼的兩側及眉脊有乳白色色斑。頸部和背部深紅棕色,腹部及四肢粗壯,呈褐色。尾長而粗大,有棕紅色與沙黃色相間的9個環紋,雌雄毛色相似。妊娠期60~150天,每胎產1~2仔,偶有3仔。分布於尼泊爾、錫金和緬甸北部。我國雲南和四川也有分布,但數量很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小熊貓別名“小貓熊”、“九節狼”。棲息於海拔1400~4000米的高山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喜在晨昏活動,常2~5頭成群。性溫順、膽怯,善於攀爬。遇敵時,常迅速爬上高樹躲避。怕熱、畏寒,冬季遷至低山處曬太陽,夏季移到高山處。以植物的根莖、嫩葉、果實和竹筍等為食。是珍貴的觀賞動物。

38、大熊貓

大熊貓外形很像熊,並且身子上有獨特的黑白相間的花紋,這使人們很容易就認出它。它們生活在中國中部偏遠竹林中,它們坐著吃竹子的嫩芽和根,這樣可以騰出手來擰下竹子。由於竹子沒有什麼營養,大熊貓總是十分悠閑,以節省能量。大熊貓是瀕臨絕種的動物。

緩慢的繁殖

大熊貓一生才生幾個後代,雌熊貓一般每兩年才生一次,通常一胎會生兩隻,但是雌熊貓沒有能力全部養活它們。緩慢的繁殖,再加上日益減少的居住地和人類的殘害,都導致了野生大熊貓數量的減少。動物園中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也隻取得了很有限的成效。

多出來的“大拇指”

大熊貓的前爪與眾不同,有一隻多長出來的“拇指”。其實這是突出來的腕骨,可以觸摸到其它各個腳趾,這個拇指可以使大熊貓在進食的時候能抓住竹子。

大熊貓

食肉目熊貓科,頭圓體壯,尾短似熊,顏麵似貓。全身毛色大部分呈白色,唯眼圈、耳殼、喉、胸、肩部和四肢呈黑色。整體毛色黑白分明。妊娠期97~163天,通常在岩洞中產仔,一般每胎產1仔,偶有2仔。在全世界範圍內,僅見於我國四川、甘肅、陝西等地人跡罕至的高山竹林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國寶

大熊貓別名“大貓熊”、“竹熊”。主要棲息於海拔1400~3500米的落葉林、針闊混交林的山地竹林中。平時單獨活動,行動緩慢,聽覺、視覺較差,自衛能力較弱。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和嫩竹尖為食,也食一些野果和一些動物食物。大熊貓性情溫順,舉止文雅,容貌奇特,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珍貴的動物,為我國的特產,被人們譽為“國寶”。

39、鼬科

鼬科動物,包括獾、黃鼠狼和水獺,是八大食肉動物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它們生活範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其餘各洲都可找到它們的蹤影。這個家族中有最小的食肉動物。有一些鼬科動物長著圓圓的長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適於在樹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黃鼠狼和狼獾則都有更大強壯的身體。鼬科動物在它們肛門附近都長著可以分泌刺鼻氣味的腺體,這些氣味用來確定領地,相互溝通或防禦敵人。

臭名昭著的小動物

黃鼠狼和它的親戚,如鼬、貂鼠、臭鼬、貂和狼獾,都臭名昭著。大多數是食肉動物,可以用牙齒咬死和咬碎獵物,如老鼠。所有都依靠自己獨個捕食,可以把比它們大許多的動物在脖上一口咬死。黃鼠狼和臭鼬在地麵和地洞中追捕獵物,貂則在陸地上和水中進行捕食,大一點的狼獾則既是捕獵者又以腐物為食。

白鼬

食肉目鼬科,體形細長,耳小,四肢短。毛色隨季節而發生變化。冬季除尾尖為黑色外,全身白色。夏毛背部及體側棕色,腹部白色,尾尖黑色。雌性有4對乳頭。每年春末夏初產仔,每年產1胎。每胎產3~9仔。分布於歐洲、美洲北部及亞洲的中部和北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等地。

白鼬別名“掃雪”,它是鼬屬動物中分布最廣的種類之一。棲息範圍很廣,從森林到草原、沼澤地及農田,特別是河穀附近。過地棲生活,多在夜間活動,善於攀爬及遊泳,能在雪地上奔跑,遇敵時,能在積雪下活動,行動十分敏捷。常抬起頭和前肢站立,觀察周圍動物的情況。主要捕食鼩鼱和田鼠等齧齒動物,也食鳥類、鳥卵以及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等。冬季毛皮質量較好,可製作上好的裘衣。

黃鼬

食肉目鼬科,身體細長,四肢短,冬季尾毛篷鬆。全身毛淺棕色或棕色,背部較深,腹部稍淺。冬毛稍淺,而夏毛顏色略深。巢多築於田間、村邊的草垛中,或居民堆放柴草的空房內等處。妊娠期一般為33~37天,每胎產2~8仔,最多可達12仔。我國除新疆和海南外,幾乎遍布全國,但主要產於長江下遊的平原地區。

黃鼬別名“黃鼠狼”、“黃狼”。主要棲息於平原耕作區、村落附近、林區的河穀、土坡、小草丘及灌木叢等處。多在晨昏活動,但白天偶爾也出來活動。性情凶猛,遇到敵害時,會從肛門部的臭腺放出臭氣自衛。主要捕食齧齒動物,也吃鳥、蛋卵、蛙、蛇和昆蟲等,有時也盜吃家禽。黃鼬毛皮細密,顏色美觀,是我國珍貴的毛皮獸之一,它的毛皮可製作成上等的裘皮,尾毛可製作毛筆和畫筆。

艾鼬

食肉目鼬科,身體背麵棕黃色,但後背及腰部的毛尖轉為黑色,額部棕色雜有白毛。周圍及兩眼間為棕褐色,耳殼背麵和前緣呈白色。胸部、四肢和鼠鼷部呈黑褐色。1年能繁殖2次,妊娠期38~41天,一般每胎產5~8仔。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甘肅、四川、山東和河南等地。

艾鼬別名“艾虎”。棲息於開闊的山地和草原,常見於旱獺棲息的地方,穴居,大多數利用視覺和聽覺敏銳。行動繁捷,會攀爬,善於遊泳。主要捕食鼠兔、田鼠、旱獺等齧齒動物,也吃魚類、蛙類和鳥類等,有儲藏食物的習性。

蜜獾

食肉目鼬科,身體結實,四肢粗短,鼻麵部較短,眼耳較小,前足有強爪。毛粗糙,腹毛稀少。背麵從頭頂至尾部的毛灰色至淺黃色或白色。腹麵深棕色或黑色。妊娠期6個月,每胎一般產2仔。分布於摩洛哥南部至南非好望角、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尼泊爾和印度西部。

蜜獾棲息於各種類型的地帶——雨林、開闊的平原以至於沙漠。它們常單獨或成對在黃昏和夜間外出活動,白天則在地洞中休息。主要過地棲生活,但能爬樹。食性較雜,食各種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節肢動物、動物的腐肉,也食植物的漿果,特別喜食蜜蜂和蜂蜜,它與黑喉響蜜列鳥結成十分有趣的“夥伴”關係,黑喉響蜜列鳥喜食蜂蜜,蜜獾根據它的叫聲來尋覓蜂巢,而後將蜂巢破壞,並舔食蜂蜜,黑喉響蜜列鳥也跟隨其後分享美味的蜂蜜。

狗獾

食肉目鼬科,頭部有3條白色縱紋,兩頰自口角經耳基到頭後條有1條,中央1條自鼻尖至頭頂,其間夾有2條黑棕色寬帶。耳緣白色,背毛關而粗,毛基白色,中間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並摻雜白色。體側白色較明顯,下頦、腹部及四肢棕黑色、尾部大部分呈黃白色。每年春天產仔,妊娠期10個月,每胎產3~4仔。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我們各地均有分布。。

40、黃鼠狼

人們都知道,“貓哭老鼠——假慈悲”。因為貓是老鼠的天敵。要是一提起黃鼠狼,人們自然會想起另一句歇後語:“黃鼠狼對雞拜年——沒安好心”。不過,要論黃鼠狼的功與過,還得讓事實來說話。曾經有人解剖過一千隻黃鼠狼,發現它們肚裏雖然有少量的雞、蛙類、昆蟲、小鳥、蛇、泥鰍等,但大量的卻是老鼠。由此可見,黃鼠狼好吃老鼠,並不是專門吃雞的,雖然會危害家禽,相比之下,還是一種益多害少的動物。

老鼠的天敵

有人在過冬前挖了一些黃鼠狼的洞,發現洞裏有好多活老鼠,而這些老鼠的四條腿卻都被咬掉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黃鼠狼為了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鮮的食物.就大量捕捉老鼠,把老鼠的腿咬掉,然後藏在洞穴裏。這樣,老鼠都是活的,但卻不能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