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20(1 / 1)

第三章有脊椎動物20

52、猴

猴屬於靈長目動物,哺乳動物也包括狐猴、猿和人類。他們很聰明,除極少數獨居外,大多數以群居為主,猴子主要以水果和其他蔬菜為食,也吃肉。主要有兩種猴子:西半球猴子,包括狨和吼猴,他們有著翻向兩側的較大鼻孔,主要生活在美洲中部、南部的熱帶森林裏;東半球猴子,包括狒狒、獼猴和髯猴,它們的鼻孔緊挨著朝下長著,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地區。

狨是一種生活在南美洲熱帶森林,有點像鬆鼠的小猴子。它們身上長有一層濃密的毛,尾巴較長,頭部通常還長著濃密的髭。狨一般白天活動,以水果、花、昆蟲和樹液為食。它們生活在由成年猴和後代組成的小群體中。雌性狨一般能生3隻小猴,雄性狨幫著她照料小猴。

解剖

猴子活躍、敏捷,它長著長長的手臂和強壯的身體。大多數猴子都有一條毛尾巴,這使它們攀援樹枝時保持身體平衡。有些南美洲的猴子能用尾巴倒掛在樹上。猴子一般鼻子較小,臉部沒有發毛,一雙眼睛朝前。它們靈活強壯的手腳能輕鬆地抓住樹枝,猴子用手清潔毛發、尋找食物、捕獲飛來的小昆蟲。

跳躍

居住在樹上的猴子能在樹要中迅速靈活地從樹上跳來跳去。它們用後腿彈跳至空中,借助於樹枝的韌性跳來跳去。它的長尾巴仿佛是舵,能幫助它在空中保持平衡,把握方向,一旦著陸,它就用自己長長的手臂和手指抓住樹的枝幹。

四肢行走

大部分南美洲的猴子都居住在樹上,但也有部分非洲和亞洲的猴,如狒狒和獼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陸地生活的猴子憑借著手和腳著地行走。它們能迅速地奔跑以逃避捕獵者。長尾巴對行走很不方便,因此這類猴子通常長著粗短的尾巴。

吼猴

吼猴是生活在美洲最大的一種猴,體長60多厘米,尾巴長達1米多,全身的毛既濃又密,多為紅褐色,脖子很粗,口腔和下齶也特別大。吼猴的喉嚨裏有塊特殊的舌骨,能夠形成一種回音器,因此每當吼猴吼叫時,聲音便震撼四野,使1.5公裏以外的人都能聽到,就像高音喇叭。

吼猴為什麼愛吼叫?有人說是為了嚇唬敵人,是一種自衛的手段;還有人說是為聯絡同伴而發出的信息。但到底是什麼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吼猴屬雜食動物,果子、樹葉等它們都吃。吼猴有自己的領地,喜歡群居,由一隻強壯的雄猴率領,十幾隻同伴生活在一起。在群體內部,它們生活非常融洽,分工負責,雄猴負責防衛,母猴負責養兒育女。如果遇有外敵或異族人侵,雄猴便以齊聲吼叫或其他行動對付人侵者。

非洲長尾猴

生長在非洲的長尾猴,體形大小與大的家貓差不多,體灰色,黑臉,有極長的尾,還具有頰囊及大臂胝。別看這其貌不揚的長尾猴,它能發出不同的報警聲,告知同類危險的情況,並采取不同的防衛行動以保平安。這個發現首次證明了動物能把聲音同實物聯係起來,這有點類似原始的語言。

國外科學家將非洲長尾猴這種警報聲錄下重播放後發現,播放豹的報警聲的錄音使這種長尾猴跑進森林;鷹的報警聲使它們往天上看,而對蛇的報警聲使它們往地看。豹、鷹、蛇三種動物是非洲長尾猴的主要天敵。

動物語言大致有三種:一種起到警告的作用,好像通知夥伴危險降臨;一種用來嚇唬強敵,以得到逃脫的機會;三是以驚叫招來更多強敵,期望發生相互格鬥,借之逃之夭夭。

動物語言也像人類語言一樣不是單一的,而是極其複雜的。如鳥類的語言至少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尋找食物或遇到危險的叫聲,以此向夥伴們傳遞一種信息;另一種是歡樂的歌聲,以歌聲表達“愛情”或是以歌聲建立自己的“地盤”警告不讓其他鳥兒闖人。

53、人

人類

人類是最高級的靈長目動物,會製造工具,能直立行走,能使用語言,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這些都是其他動物所不能比的。但是像人類這樣高智商的動物也是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早在14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出現,但直到近200萬年時,他們才變得和現代人極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