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棕熊

棕熊也叫馬熊,因為它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所以在我國東北地區又被稱為人熊。其體長兩米多,重達幾百千克。別看它身軀笨拙,卻既能上樹又能涉水,嗅覺還特別靈敏,一旦遇到攻擊,就會直立起來,用兩隻前爪發起進攻。

棕熊的食性很雜,主要吃野菜、野果和植物的嫩枝,它們還特別喜食蜂蜜,也會捕食魚和小動物。

棕熊一般不會主動傷人,但受傷的熊和帶著幼崽的母熊另當別論。狗熊掰棒子常被人用來比喻顧頭不顧腳,現實中的棕熊真的如此,當它捉小動物時,要是碰見一窩的話,它便一個一個地往腋下塞,前麵的掉了也不管,這樣,最後一隻小動物才最終成了它的美味點心。

中臀擬鱨

中臀擬鱨屬鯰形目,鱨科,擬鱨屬。中臀擬鱨體長,背鰭弧度和緩,約與腹緣相等,背鰭之前漸平扁,以後漸側扁。頭平寬大,平扁,吻圓鈍。口寬,下位,橫裂。兩頜及犁、齶骨有齒。後鼻須達眼後緣;上頜須約達胸鰭;下頜前須短,後須達鰓膜。鰓孔大,鰓膜遊離,側線平直,體無鱗。背鰭硬刺鋸齒弱;脂鰭基較臀鰭基略短;臀鰭13~17;胸鰭硬刺鋸齒強;腹鰭略達臀鰭;尾鰭後緣微凹,近截形。頭背包括上枕骨棘背麵被皮膚。體黃色,有3~4個大黑斑,腹部較淡。

中間纖維

中間纖維直徑10納米左右,介於微絲和微管之間。與後兩者不同的是中間纖維是最穩定的細胞骨架成分,它主要起支撐作用。中間纖維在細胞中圍繞著細胞核分布,成束成網,並擴展到細胞質膜,與質膜相連結。中間纖維沒有正負極性。

角蛋白是中間纖維中的一類,分子量約40~70KD,出現在表皮細胞中,在人類上皮細胞中有20多種不同的角蛋白,分為α和β兩類。角蛋白賦予細胞體一定的剛性。

中草藥生物技術

中草藥生物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一門中草藥的應用生物的科學,即利用生物學原理,在中草藥之上生產實用產品的一項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

真菌

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道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高等真菌的菌絲都有隔膜,前者稱為無隔菌絲,後者稱有隔菌絲。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殼質,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細胞核、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

真菌通常又分為三類,即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們歸屬於不同的亞門。

真核細胞

真核細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圍的核)的細胞。其染色體數在一個以上,能進行有絲分裂,還能進行原生質流動和變形運動。而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則分別由葉綠體和線粒體進行。除細菌和藍藻植物的細胞以外,所有的動物細胞以及植物細胞都屬於真核細胞。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在真核細胞的核中,DNA與組蛋白等蛋白質共同組成染色體結構,在核內可看到核仁。在細胞質內膜係統很發達,存在著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和溶酶體等細胞器,分別行使特異的功能。

真核生物包括我們熟悉的動植物以及微小的原生動物、單細胞海藻、真菌、苔蘚等。真核細胞具有一個或多個由雙膜包裹的細胞核,遺傳物質包含於核中,並以染色體的形式存在。染色體由少量的組蛋白及某些富含精氨酸和賴氨酸的堿性蛋白質構成。真核生物進行有性繁殖,並進行有絲分裂。

組 織 學

組織學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科學。組織學的研究,就是闡明在正常情況下,細胞、組織、器官和係統的形態結構和其生理活動,以及它們在人體內的相互關聯和意義。成體各器官、係統分別具有其細微結構的組織特征,執行著特定的功能。如口腔、食道、胃、腸等均由不同的組織發育、分化和結合而成,它們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態結構特點,但卻執行著共同的功能,即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除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