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能連續射擊的“連珠炮”(2 / 3)

最早的原子彈

世界上最早的原子彈是美國製造的第一批3顆原子彈。它們出世之後,為保密起見分別取了綽號“瘦子”、“胖子”和“小男孩”。

1939年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緊張氣氛中,德國化學家哈恩等人發現,鈾原子核會在中子轟擊下分裂成質量近乎相等的兩半,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一科學新發現提供了製造新式炸彈的可能性。以西拉德和費密為首的一批流亡在美國的歐洲科學家,很擔心希特勒會利用這一新發現來製造殺人武器。於是他們請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簽署了一封信,提請美國政府注意這件事,並建議美國政府應支持鈾核裂變的研究,以免在這一領域中被法西斯德國領先。

在顧問的說服之下,羅斯福總統批準了一項大量撥款製造原子彈的絕密計劃,其代號叫“曼哈頓工程”。在製造頭一批原子彈的過程中,美國政府總共投資20億美元,先後動員了52萬人參加。裝配原子彈是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小鎮洛斯-阿拉莫斯中秘密進行的。領導這項工作的是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後被人稱為美國的原子彈之父。

1945年7月,綽號“瘦子”的原子彈試爆成功,其爆炸力超過了原先的設想,達到2萬噸TNT炸藥的當量。在剛接任不久的新總統杜魯門讚同下,美國軍方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其餘兩顆原子彈,使這兩個城市在山崩地裂般的爆炸聲中變成廢墟。據事後統計,廣島市死亡78150人,受傷51400人;長崎市死亡23700人,受傷25000人。加上其他受害者,兩城傷亡總人數在445000人以上,真是一幕人間慘劇。

最早的導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4年6月,倫敦突然遭受一種不知名的炮彈的襲擊,在陣陣摧心裂肺的可怕嘯聲之後,發出連續爆炸的巨響,倫敦遭受了巨大破壞。這就是希特勒在滅亡前夕搬出來的秘密武器——“V—1”飛彈。

從1932年起,德國開始秘密研製戰略性導彈,於1942年10月3日下午4時成功地發射了試驗性的地對地導彈。但是實際上無法使用。

1944年,德國製造了一種誘導飛彈——“V—1”飛彈。“V—1”飛彈的外形象無人駕駛飛機,由彈內磁性羅盤和一種特製的機械裝置操縱。彈長8米,翼展55米,重6噸,以衝壓式噴氣發動機作動力,用發射架發射,射程241公裏,航速每小時達563公裏。

1944年9月,德國納粹又向英國發射了人類戰爭史上第一顆戰略導彈“V—2”飛彈。這種飛彈比“V—1”飛彈先進,可說是現在的遠程導彈和宇宙火箭的先驅。德國納粹製造了500顆這樣的彈道式飛彈。這種導彈長14米,直徑16米,重14噸,內含高爆炸藥1噸,由火箭引擎推動。“V—2”能發射到高達905公裏的氣層,然後由自動駕駛儀操縱飛行。彈內電腦能在適當時間自動關閉引擎,並指令飛彈射向目標,命中率較高。“V—2”飛彈航程達354公裏,速度約為音速的4倍多,每小時達5733公裏,因此戰鬥機無法對付它,它給倫敦造成的破壞比“V—1”飛彈更大。

戰後,美國和英國接收了剩下的“V—2”飛彈,為以後的太空發射器的研製創造了條件。

最早采用“彈性”炮架的火炮

早期火炮的炮架很簡單,隻用一個槽型木架支撐炮身。後來炮身上增加了兩個耳軸,將炮安裝在基座上或帶輪的架體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調整火炮射擊距離,這類炮架稱為“剛性”炮架。這種火炮發射時全部後坐力都由炮架承受,整個火炮都向後坐,不僅火炮十分笨重,而且發射速度也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