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世界中的少數民族(3 / 3)

質粒是染色體外的遺傳因素,它可以進行自我複製,能代代相傳,並控製著細胞的一些特性。質粒還有一種特有的性格,它不像其他的一些細胞結構那樣安心在一個崗位上工作,它經常跳槽。當兩個細胞接觸時,它可以從一個細胞跳到另一個細胞中去,也可以被噬菌體帶著“走親戚”。質粒轉移到新的細胞,可以使新的細胞具有質粒所控製的特性。如果能將產生抗生素的質粒轉移,不僅可以使原來不會產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產生抗生素,而且還可以人工製造出能生產幾種抗生素的新的微生物來。

在抗生素出現之前,磺胺藥劑有一個短暫的全盛時期,但由於菌體對磺胺產生了耐藥性,而且,這種耐藥性不僅能夠遺傳,而且還具有廣譜性。抗生素一經發現和應用後,很快取代了磺胺藥。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藥物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抗生素能治療疾病,但具體的某種抗生素到底能治療哪種疾病呢?這就需要進行抑菌試驗,測定抗生素的抗菌譜。這項工作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抗生素塗抹在供致病菌生長的固體培養基上,然後分別接種上各種活的致病菌,在一定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培養,觀察致病菌類的生長繁殖情況,推斷出這種抗生素對哪些致病菌有抑製作用,再通過其他方法配合考察、研究,便能確定這種抗生素是否可以用來治療這種致病菌所引起的疾病。

抗生素的使用給人類的健康提供了保障,但是,如果劑量使用不當,就會給人類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麻煩。劑量不足,不但達不到殺菌目的,反而會使致病菌產生耐藥性;劑量過大又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甚至威脅生命。有時,即使是在正常劑量範圍內,也會使有些人產生可怕的過敏反應,若搶救不及時,還會導致死亡。在注射青黴素時,必須先做“皮試”,就是為了避免過敏反應。

據報載,一位女士由於害怕疼痛,注射青黴素時央求該醫生免去皮試,並聲稱自己以前做過皮試,無任何過敏反應。因是熟人,醫生勉強同意。不料,注射後,該女士突然出現一係列過敏反應,雖經及時搶救,但仍舊一命嗚呼,唉!為了免去一疼,竟然連性命都丟掉了。

慶大黴素、鏈黴素、妥布黴素和卡那黴素等都屬於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其抗菌譜主要針對革蘭氏陰性杆菌,常用於感染性腹瀉,如急性腸炎、急性菌痢等。尤其是慶大黴素,因其價格低廉,療效好,臨床應用範圍之廣可與青黴素媲美。

但是,這類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也很可怕,它能導致耳聾、腎毒性造成的腎功能衰竭。所以,使用此類抗生素,一定要在醫生的監護下進行,如果有可能,在血藥濃度監測下用藥,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件發生。真菌家族

真菌在微生物世界中可以稱得上是個“巨人”家族。真菌的個頭較大,除少數單細胞真菌需要靠顯微鏡才能看到外,大部分真菌用肉眼就能看得到。這個“巨人”家族裏的成員,現在知道的有五萬多種,其中的許多成員對我們說來都是很熟悉的。例如,在潮濕的大氣裏,家具、衣服上常常發現長了黴,我們做醬,豆豉用的曲黴菌和毛黴菌,發麵、釀製啤酒用的酵母菌等等,都是真菌。就連人們愛吃的蘑菇、木耳,也都是真菌大家族的成員。

這些大大小小的真菌,和前麵已經說到的細菌、放線菌又有什麼區別呢?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就在於:真菌的構造和繁殖的方式比細菌和放線菌要高級和複雜得多。首先,真菌大多不像細菌和放線菌那樣隻是一個單細胞,而是由多細胞組成的。其次,它們的細胞核分化很明顯,而且有核膜,也就是說,它有真正的細胞核。再次,在繁殖方式上,真菌不但能進行分裂繁殖,還能通過有“性別”分化的孢子彼此結合進行有性繁殖。我們日常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知道黴菌一生的經曆。例如,一塊發黴的饅頭先是長出了細毛(我們叫它菌絲體),開始是密密麻麻的白絲或灰絲,過幾天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看到菌絲頂端慢慢長出了一個小顆粒,再過幾天,那些小顆粒又變成了黑色的孢子囊。接著,孢子囊就破裂開來,裏麵的孢子就向外到處飛散,最後,饅頭上就隻剩下像黑色粉末樣的孢子了。孢子再萌發,就又長出新的菌絲體來。這就是一種叫做黑根黴的生活史。

我國在認識和利用真菌方麵有著悠久的曆史。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蘑菇、木耳等真菌已成為我國人民所喜愛的食品,茯苓、靈芝也早已成為廣泛應用的重要的藥材。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了關於栽培食用菌的記載;而根據日本江戶時代的《溫故齋王端編》(成書於1790年)的記載,日本的香菇栽培技術就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草菇栽培技術也是早些年經華僑先帶到了當時的馬來亞,後又在東南亞和北非一帶廣泛傳播開來的。結果,草菇成了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備受人們鍾愛的蔬菜品種,在國外獲得了“中國菇”的美稱。這些都是我國人民對食用菌栽培技術所作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