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也和石油一樣,是由幾百萬年前的動植物殘骸在水底沉積,在與空氣隔絕的條件下,經細菌分解而形成的。天然氣往往和石油伴生在一起,但由於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所以發熱量要比煤氣高,幾乎要高出1倍,所以天然氣是一種理想的燃料,用它做飯火“猛”,省氣。
在我國一些大城市裏,已經使用了人工煤氣。由於人工煤氣必須由生產煤氣的廠家引來,而且要用煤再加工得到,所以很麻煩。現在北京等城市,又在用天然氣置換煤氣。這是因為天然氣除發熱量比煤氣高以外,還有對環境汙染少的優點。它燒起來沒有煙和灰,十分幹淨,而且它含雜質少,所以產生的廢氣也少。
天然氣和煤氣一樣,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就是運輸起來比較方便。可以用管道來進行運輸,直接從天然氣的產地引進千家萬戶。我們陝甘寧地區天然氣產量豐富,雖然離北京距離很遠,但是隻要一次性投資建設輸氣管通,就可以得到長期的好處。所以,北京正在進行將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引入工程,目前已有許多家庭將煤氣置換成了天然氣,享受到天然氣這種能源帶來的益處。
有的天然氣還特別有意思,其中含有少量的氦氣。氦氣是一種比空氣輕的氣體,現在許多氣球就是充入了氦氣。這樣,就可以用這種天然氣來填充氣球和飛艇。而且可以用這種輕飛行器來進行運輸,這樣既可以運輸別的物體,還可以運輸天然氣本身,這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
酒泉城的保衛戰
在我國甘肅省有一個叫酒泉的城市,見到這個名字,你當然會想到這裏出產美酒。但是你可曾知道,古時這裏還出產石油。
公元578年,那時我國正處在南北朝時代,我國西部地區常遭到外族的侵略。處在我國西部的酒泉城,也受到突厥貴族軍隊的進攻。麵對外族軍隊把攻城器械架上酒泉城,居民們憤怒了。他們想起酒泉附近的老君廟出產石油,而這種石油可以燃燒,於是紛紛用火器將石油澆在敵軍的攻城器械上,然後點上火。熊熊的火焰把攻城器械燒得七零八落,敵軍救也不救了,就這樣攻城失敗了。酒泉城保衛住了,在這場保衛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竟是石油。
石油這種可燃性的液體燃料,我國很早就發現了。公元前800年的古書《易經》上就有石油的記載。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我國古代人民就學會了使用石油。大約在1800年前,我國古代曆史學家班固在他寫的《漢書》中,就提到這種燃料。書中說:“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就是今天陝西延安一帶,那裏有一條河叫清水。“燃”是一個古字,就是今天的“燃”字。這段話說的是延安附近的洧水可以燃燒。一般的水是不會燃燒的,這裏講的洧水因為含有石油,所以可以燃燒。由此可見,當時的人民就知道使用石油了。雖然當時人民還不知道石油這個名稱。
在《後漢書》中又記載,酒泉的“石漆”燃之極明,不可食。“石漆”,這便是那時人民對石油的稱呼。到了唐代,又把石油稱作“石脂水”。宋朝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兵工作坊裏設有“猛火油作”,即製作“猛火油”的作坊,這“猛火油”也是指石油。
第一次為石油“正名”的人,是我國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他在《夢溪筆談》一書中,專有一節寫到石油。書中提到:“延境內有石油。延即現在陝西富縣和延安縣一帶。在這裏,沈括第一次提到“石油”這個名稱,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沈括還在書中說:“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著(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過去說高奴縣可以燃燒的水是脂水,它也出自水中,但往往與沙石和泉水夾雜在一起,恍恍惚惚地才出現。當地人曾用雞毛一類的東西沾取它,放在罐子裏,粘稠如漆,但點燃起來像麻一樣,有很濃的煙,把牆壁一類幄幕熏得漆黑一片。他還預言:“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下無窮,不若鬆木有時而竭。”在當時,石油和煤一樣,大多都埋在地下,流出來的隻是少數,沈括在當時就指出石油埋在地下,而且藏量非常多,不像用鬆木柴這類燃料很快就會用完。20世紀石油的大開發,驗證了沈括的偉大預言,這再一次表明中華民族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