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儒學總論(1 / 3)

第一章儒學總論

儒學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最初為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

要了解儒學,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儒學,儒學有哪些經學派別,因為這是儒學的基本知識。

一、認識儒學

要想了解儒學,首先要了解儒學到底是什麼和儒學的發展曆程。

儒學的時間跨度比較大,但一般說來,它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四個明顯的階段,即先秦儒學,兩漢儒學,宋明理學和近代新儒學。

●儒學

儒學,即儒家思想,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儒學簡要地說就是儒的學問。

一門學問的建立需要豐富的知識積累和長時間的發展,還要經過無數次的實踐檢驗,儒學也是這樣。從古聖伏羲昭示天人之道開始,經過了曆代聖賢的發展完善,凝聚了無窮的智慧心血,千錘百煉,最終由先師孔子創立而成。

儒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仁”,意稱人與人之間所應建立的一種和諧的關係。

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

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對待上司要忠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人要有抱負而有毅力。

尊重知識,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儒學思想在社會方麵,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

隻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製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係。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之後,特別是自漢以來,儒學在絕大多數的曆史時期具有我國國教的地位。經過曆代儒學名家的不斷完善和弘揚,儒學至今也是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我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教

儒教,或稱孔教、名教、禮教或先王之教。儒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儒教是以孔子為先師,聖人神道設教,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國家宗教。

儒教以十三經為宗教經典,以古代官僚機構為宗教組織,以孔廟為宗教場所,以祭天、祭祖、釋奠禮為宗教儀式。而狹義上則是指民國初年以來康有為等人的孔教運動。

我國曆史上把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視同宗教,與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儒教一詞首先出現於《史記》。

到了漢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為名詞的儒教:魏晉時代,儒教這個概念逐漸流行開來。隋唐以後,就成為指稱由古代聖帝明王開創和不斷改進的、由孔子加以綜合創新的、在漢代被國家立為國教的宗教。

儒教的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愛。禮是實現仁的基本途徑。它要求人們要敬天、奉祖、孝親、忠信、仁義、崇禮、性善、弘毅、見賢思齊,概括而言就是“三綱八目”。

所稱“三綱”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稱“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教是我國傳統的國家宗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神經和靈魂。由於我國傳統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斷,儒教在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中也未曾中斷。

然而,明清以來,我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中國人為求存圖強,發生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運動,同時也對儒教產生強烈懷疑,發起了批判。

1912年之後,對是否再將儒教定為國家思想產生了分歧。革命人士主張不再尊儒,而康有為、陳煥章等人參照基督教的模式成立孔教會,呼籲將孔教定為“國教”,並得到袁世凱的支持。

後因袁世凱稱帝失敗,請定國教運動也沉寂下來。但是康陳繼續在民間傳播孔教,並且還創造了一些宗教化禮儀。直至廢止讀經,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

●儒生

儒生,指通經之士,指崇信孔子學說的文人。在過去不熟讀理解儒家的《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名著,不要說考取進士,就連考取秀才也是望塵莫及的。所以,科舉之人皆可稱儒生。

進士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一般中了舉人、進士就可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呼儒臣,做武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稱儒將。

當然,沒有考取功名的大儒家在曆史上也是非常之多。比如,顧炎武、李中孚等,都是大名鼎鼎的鴻儒家。

●儒學曆史階段劃分

我國的儒學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裏,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也經曆了不同的變化,並被後人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

通過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大多數人把儒學認為我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

它們分別是:第一個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第二個階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義》為代表的兩漢政治製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學;第三個階段,是以程、朱、陸、王等為代表的宋、明、清時期的性理之學的儒學;第四個階段,是從康有為開始的,與西方近代民主、科學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現代新儒學。

通過對儒學的曆史作用的考察,並結合國家的政治情況,儒學的發展階段還有另外一種分法:

第一階段,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和兩宋屬於我國曆史的戰亂時期,而對應的這正是儒學最弱的時期。戰國時期先秦原始儒學產生、發展、傳播的階段,儒學剛剛誕生,還沒有能力處統治地位。

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時期,有“五胡亂華”之說,儒學自然也被破壞殆盡。五代十國和兩宋與魏晉南北朝相類似,尤其是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而兩宋從來沒有完成中國真正的統一,雖然有以程、朱等為代表性理之學的儒學,但真正成為統治思想確是在明、清時期。

第二階段,秦、隋、元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但都很短命,其中秦隻有15年;隋處於過渡時期建國38年滅亡;元,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不可能將儒學居於統治地位,隻有短短的88年就被明朝滅亡。

第三個階段,漢、唐、明和清,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富庶、最強大的時期,時間共超過1200年。與此相對應,儒學也進入了最重要、最繁榮的階段,長期居於統治地位。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科舉製度的確定和完善,程、朱等為代表的宋明清時期的性理之學的儒學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當然,關於儒學曆史階段的劃分還有很多種,但受到廣泛認可的是第一種的那個四階段劃分法。

●儒學發展第一階段

我國儒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儒出身於“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為己任。

原始儒學的主要內容都是關於“士”的修身方麵的道德規範和從政方麵的治國原則。而且,從孔子、孟子到荀子,他們所提出的各種道德規範和治國原則,都是十分具體的、為人處世中踐行的規範和原則,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形上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