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民族風情(1 / 3)

十五、民族風情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曆史歲月中形成了各自的風俗和風土人情。各個民族在服飾、飲食、居住、婚俗、喪葬、節日、禮儀、禁忌等方麵都延續著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向人們展示了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具有“聲音活化石”“凡間絕響,天籟之音”的八音坐唱,那原生態的樂器、原生態的樂曲、原生態的藝人表演,會使你在驚歎中如癡如醉;福泉的陽戲表演藝術和麵具藝術,可以讓人窺視到當地不同曆史階段的文化風貌及古風民俗……

所有這些,使我們仿佛來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著祖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感受著少數民族和我們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些獨特的民族風情吧!

百色隆林因何被譽為活博物館

百色有苗族、瑤族、彝族、仡佬族、壯族、苗族跳坡節,彝族的火把節、抹黑臉習俗,仡佬族嚐新節、拜樹節,壯族的“興坡”等,那些特有的民風,充滿了古韻與情趣。

隆林苗族有著多種多樣的服飾:白苗、花苗、栽薑苗、紅頭苗、清水苗等,叫人看得眼花繚亂。那坡縣以黑衣為美,服飾很獨特,且特別能歌善舞,被稱為“壯族活化石”。

還有靖西的藍衣壯族、淩雲的瑤族風情,都很有獨特的意韻。樂業的母裏屯,是保留著遠古時代母係社會的濃厚特征的地方。

苗族有哪些頭飾

苗族頭飾都是銀製品,類型十分豐富。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等。

銀角: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麵約一厘米。姑娘們佩戴時還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雞羽,雞羽隨風搖曳,使銀角顯得更為高聳,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飄逸之美。

銀帽:銀帽為苗族盛裝頭飾,由眾多的銀花及各種造型的鳥、蝶、動物入銀鈴組成,給人以滿頭珠翠、雍容華貴的印象。

銀圍帕:苗族將五件銀帽飾綴在紅綠豎條相間的頭帕上,正中銀飾稍大,綴於額部,其餘四件稍小,對稱綴於兩耳前後,均為摟空銀花。該頭帕銀色閃爍,布彩絢麗,相得益彰,頗有特色。

銀發替:苗族銀發替式樣極多,題材以花、鳥、蝶為主。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複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風格而言,有的發譬纖巧細膩,靈秀生動,有的古拙樸實,渾厚凝重,各具特色。

銀插針:苗族插針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龍裏苗族銀插針為三個銀泡,每個銀泡上吊三個銀鈴,插於譬後。施洞苗族龍首插針大小不等,大的用於節日,小的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為橫向貫穿頂譬,譬有留出一截替杆斜出譬頂,格外惹眼奪目。

銀網鏈飾:銀網鏈飾屬發替類,典型的有墜魚五股網鏈飾,由插針穿環固定,五股銀鏈如網張開,罩在譬後。

銀花梳:銀花梳既可梳發、壓發,又是裝飾品,通常內為木質,外包銀皮,僅露梳齒,梳背上銀製各類形象以為裝飾。其造型有繁有簡。銀花梳梳背滿飾花、鳥、龍、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

銀耳環:銀耳環是苗族銀飾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僅貴州省博物館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種。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以懸吊型、環狀型較多。苗族耳環造型除了常見的花、鳥、蝶、龍等題材外,其它形象亦多有出現。

銀童帽飾:由於苗族視銀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給兒童飾銀的習俗。銀飾通常釘在童帽上。傳統的童帽飾造型多見獅、魚、蝶等形象,還有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福祿壽喜、長命富貴等,構思巧妙,造型別致。

湖北哭嫁習俗的含義是什麼

哭嫁這種習俗在湖北流傳較廣,保存較為完好的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等地。“哭嫁歌”與“姊妹歌”為同源異流。異處在於,姊妹歌唱而不哭,哭嫁歌則哭而不唱。哭嫁歌中有娘哭女、女哭娘、哭祖宗、哭爹媽、哭陪客、哭團圓姐妹、哭上轎,甚至還有哭媒人以及同伴姊妹相伴而哭的諸多內容。

參與這一哭宴的人數眾多,但哭嫁的主要角色是新娘。哭嫁歌有曆代相傳的套路,但多數還是新娘和伴哭姊妹們觸景生情的即興吟唱。這是一場哭的比賽,智慧的檢閱。要哭得好聽,哭得感人,並能觸景生情、隨機應變,並非易事。

哭嫁一般多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舉行,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天亮。也有的在出嫁前一個月就揭開了序幕。這揭幕人,可能是同伴姊妹中的俏皮者,假扮新娘第一聲哭,隨即引出新娘母親的哭聲。哭嫁有序幕,有高潮,也有尾聲。

半月前拉開的僅僅是時斷時續、時起時伏的序幕,但真正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在這一天,左鄰右舍、同街共井的人們也都要前來參加送別、祝賀。婚嫁中的哭不是一般的哭,土家族人稱這種哭為喜哭。這是一種別開生麵的祝福。土家人的哲理和信念認為“不哭不發”。哭,才能使出嫁的新娘日後人丁興旺,家業發達。

湖北哭嫁習俗的真實含義,正如白居易所雲:“哭動喜神來,萬事皆和諧。”

茶馬古道藏區遊應注意什麼

進寺廟時,男士需脫帽,女士需放發辮,忌諱吸煙、摸佛像、翻經書、敲鍾鼓。對於喇嘛隨身佩帶的護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動手撫摸。在寺廟內要肅靜,就座時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

藏族家裏有病人或婦女生育時,門前都做了標記,有的在門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門口插上樹枝或掛一紅布條,外人見此標記,切勿進入。

藏族同胞一般不吃魚蝦、雞肉和雞蛋,雖然現在這類飲食習慣已有很大改變,但在初次接觸,不了解對方習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勉強勸食。

忌在拴牛、拴馬和圈羊的地方大小便。不得動手摸弄藏族同胞的頭發和帽子。忌用有藏文的紙當手紙或擦東西。進入藏胞的帳房後,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不得混雜而坐。忌將骨頭扔於火中,忌用單手接遞物品。

藏族同胞在家中有人去世時,最忌諱直呼死者的名字,隻稱其為亡人。若無故直呼死者的名字,會被視為對死者家屬最大的挑釁和侮辱。

在藏區,有“哪怕寺院著火,也別叫吃過大蒜的人去救火”之說,這是因為藏民認為吃了大蒜去寺廟或聖潔的地方,臭氣會熏髒了聖靈。所以進寺廟前不能吃蒜。

回族苗族的罐罐茶怎麼個喝法

住在我國西北,特別是甘肅一帶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當走進農家,隻見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燒著木柴,或點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壺。清早起來,主婦就會趕緊熬起罐罐茶來。這種情況,尤以六盤山區一帶的兄弟民族中最為常見,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數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的。

罐罐茶的製作並不複雜,使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壺、一罐、一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時,通常是將罐子圍放在壺四周火糖邊上,傾上壺中的開水半罐,待罐內的水重新煮沸時,放上茶葉8克至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內加水至八分滿。

直到茶葉又一次煮沸時,才算將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傾湯入杯開飲。也有些地方先將茶烘烤或油炒後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也有的地方,在煮茶過程中,加入核桃仁、花椒、食鹽之類的。但不論何種罐罐茶,由於茶的用量大,煮的時間長,所以,茶的濃度很高,一般可重複煮三四次。

由於罐罐茶的濃度高,喝起來有勁,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傾入茶杯中的茶湯每次用量不多,不會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對當地少數民族而言,因世代相傳,也早已習慣成自然了。

喝罐罐茶還是當地迎賓接客不可缺少的禮俗,倘有親朋進門,他們就會一同圍坐火塘邊,一邊熬製罐罐茶,一邊烘烤馬鈴薯、麥餅之類,如此邊喝釅茶、邊嚼香食,可謂野趣橫生。當地的民族同胞認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處: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

藏族酥油茶有什麼講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在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部分地區也在居住。這裏地勢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稱,空氣稀薄,氣候高寒幹旱。

他們以放牧或種旱地作物為生,當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茶成了當地人們補充營養的主要來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飯一樣重要。

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經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湯。至於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經攪拌冷卻後凝結在溶液表麵的一層脂肪。而茶葉一般選用的是緊壓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

製作時,先將緊壓茶打碎加水在壺中煎煮二三十分鍾,再濾去茶渣,把茶湯注入長圓形的打茶筒內。同時,再加入適量酥油,還可根據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搗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鬆子仁之類,最後還應放上少量的食鹽、雞蛋等。

接著,用木杵在圓筒內上下抽打,根據藏族經驗,當抽打時打茶筒內發出的聲音由“咣當,咣當”轉為“嚓,嚓”時,表明茶湯和佐料已混為一體,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隨即將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於酥油茶是一種以茶為主料,並加有多種食料經混合而成的液體飲料,所以,滋味多樣,喝起來鹹裏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禦寒,又能補充營養。

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帶,人煙稀少,家中少有客人進門。偶爾,有客來訪,可招待的東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獨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賓客的珍貴禮儀。

又由於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當喇嘛祭祀時,虔誠的教徒要敬茶,有錢的富庶要施茶。他們認為,這是積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裏,多備有一口特大的茶鍋,通常可容茶數擔,遇上節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門的一種施舍,至今仍隨處可見。

人們為何有男左女右的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上公共廁所,男左女右;照結婚玉照、夫妻兩人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等,男的往往在左邊,女的往往在右邊。如果顛倒了位置,就會有人笑話,說是違反了男左女右的習俗。

這種習俗是怎麼產生的呢?據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這個傳說雖然有神話的成分在內,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華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參考資料。

《五運曆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兩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那麼中華民族的日月兩神是誰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媧,均是傳說中的上古之神。

出土於烏魯木齊市水磨溝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媧圖的白色浮雕、吐魯番的伏羲女媧圖、出於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發現,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釘釘在墓頂上,畫麵朝下,少數畫則折疊包好放在死者身旁。

根據我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由於寓意深奧、構圖奇特,富於藝術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紀初發表以來,一直深受學術界的重視。伏羲、女媧都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天神和人類的祖先。

據說伏羲曾教導人們從事農、牧、漁業生產,女媧曾教導人們婚姻嫁娶的人倫禮法。他們手中拿的規和矩,既是生產工具,又是社會秩序的象征。

西樵山村民為什麼種四方竹

西樵山上的村民,有一個特別的習俗,男子向女子求婚時,得在女子家門前種上一株四方竹,以表示對愛情的堅貞。

四方竹,是西樵山上獨有的品種,山上各村都有栽種。民間習慣,種植四方竹必須由對愛情忠心的男子種植才能成活。

習俗的由來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個打柴的男子與一個漂亮的姑娘相愛,他們常以歌傳情。

當男子去姑娘家求婚時,姑娘的母親嫌他是個打柴郎,擋在門口以歌回絕他的求婚,歌道:“不是花鞋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除非山中天地變,竹子成方送女來。”

打柴郎聽後,決心要使竹子成方。於是捏呀捏的,捏了三年,竹子還是圓的,姑娘的母親把女兒許配給一個官家,花轎抬到半山,姑娘跳下山崖自盡了。打柴郎出家當了白雲寺的和尚,仍天天捏竹不斷,一直捏了30年,一株方形的竹子出現了,他把竹子移杆到姑娘的墳頭上,方竹越長越盛。

人們都讚打柴郎是個堅心的男子。男子求婚時要在女子家門前栽種四方竹的習俗便在西樵山上流傳下來。

為什麼黎錦最具收藏價值

海南的工藝品中黎錦是最有收藏價值的,由於越來越少人能夠使用踞織機這種古老的紡織機器,黎錦也隨之越來越少。

黎錦古稱“吉貝布”,是黎族人采用木棉花果內的棉毛織出的一種特色花布,遠在春秋時期就有盛名,是我國最早的棉紡織品。黎族婦女通過簡單的踞織機運用直線、平行線、三角形等圖案構織成富有裝飾風格的黎錦,包括筒裙、頭巾、花帶、床單、被子等。一塊富含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等精美圖紋黎錦要經過紡、織、染、繡四大工藝。據黎族老人講,她們織一塊錦至少也得半年時間。

陽戲、儺戲是巫術文化嗎

流傳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儺戲,可追溯到殷商時期,距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曆史,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儺戲,又叫“儺願戲”“儺堂戲”,它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是土家先民為驅鬼逐疫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木製假麵,扮做鬼神歌舞。

儺戲麵具一般用柳木、白楊木製作,在麵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依此可將儺麵具分為幾大類:正神、凶神、世俗麵具、醜角麵具、牛頭馬麵。正神都是正直善良、圖中開山麵具威武、凶悍、怪異,而容黝黑發亮,眼球突出,眉毛上揚。雕刻粗放概括,奇特剽悍的麵目,使人感到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粗獷的美。

儺舞貫穿於儺堂戲的整個開壇法事和儺戲中,掌壇師頭戴觀音玉佛冠,身穿法衣,下圍羅裙,左肩搭排帶,右背插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執師刀迎神做法。掌壇師的舞蹈最為優美。有“踩九洲”“踩八卦”、儺戲,伴生於我國遠古人類的祭祀、驅役逐鬼等活動,被世人譽為“戲劇活化石”。

道真的儺戲,自元代由仡佬族人從中原引入境內,是一種宗教與藝術相結合、酬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原始戲曲形式。凡正戲劇目,都戴上各種不同角色的麵具,鑼、鼓、嗩呐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莊重詼諧,文、武、美、醜相戲其間。

道真儺戲服飾向為講究,冠、衣、裙、褲多合古式,多用蜀飾加民族刺繡作成,色彩鮮明,工藝精湛,神韻獨特。儺戲的內容豐富精深,凡壽祝、婚嫁、立房、還願,有請必演。“將軍打馬”等舞蹈。時而騰躍蹦跳、翻滾旋轉;時而輕踏慢搓,抑揚跪拜。

陽戲是地道的土家族劇種。早先叫揚花柳,為民間藝人行乞或風塵女子賣唱糊口的表演藝術,後經藝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淨醜末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陽戲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戲、家庭戲、悲劇,生活氣息濃。旦角在陽戲中居各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