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際交往的心理疏通(2 / 3)

公眾講話恐懼是屬於社交恐懼的一種,很多人都或輕或重地存在這一症狀。

主要表現為當眾講話或演講時,產生一係列軀體症狀,如麵紅耳赤、心跳加速、出汗、口吃,更嚴重者甚至麵部痙攣、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對此,青年人必須設法破除這種心理障礙。

1、了解產生恐懼的原因

性格內向者易產生公眾講話恐懼,公眾講話恐懼主要發生在性格內向的人群,性格內向者,一般在人群中很少直抒己見,多為專心的聽者,缺少在公共場所講話的練習。

人們在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有些不自信,導致產生公眾講話恐懼。

也有少部分是性格外向者,平時講話沒問題,甚至是個說客,但是真正上台卻講不了話,也往往是缺少公眾講話訓練的結果。

(1)家庭環境影響

據有關人士調查,大多數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因父母存在羞怯情緒,有時,在別人麵前說話或辦事表現得畏畏縮縮。

另外,因為父母經常打罵或責備青少年,這樣不僅使青少年缺乏交流和親情,還會讓青少年自己認為比別人低人一等,由此產生羞怯自卑的心理。

(2)自卑心理作祟

有些自卑心理比較嚴重的人,往往會容易產生公眾講話恐懼。這些人在講話之前沒有自信,認為自己講的肯定不好,會被別人恥笑,繼之產生更為緊張的心理,導致怯場。

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學校是一個重要的成長因素。

因為成績好壞的差異,往往會受老師和同學的批評或責備,時間長了就形成害怕、羞怯的情緒,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不敢與他人交往,用退縮或逃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受傷的心靈。

對現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不適應,缺乏特殊的社交技巧,無法進入社交氛圍,從而產生羞怯的心理。

(3)過分的自信感

過度自信也會導致公眾講話恐懼,有些人過度自信,表現在自視甚高,對自己各方麵的表現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往往要求自己的公眾講話產生轟動的效果,而且沒有瑕疵,這種過高的要求,導致自己產生緊張心理,形成另類的公眾講話恐懼。

2、克服恐懼的措施

恐懼的心理每人都會有,隻是輕重不同而已。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恐懼是內心深處的膽怯、自卑、不自信等常見的外在表現。

時間久了,會形成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這種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青年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使青年得不到健康的成長。

(1)想象法

青年朋友們想象自己走到公眾麵前、走上講台,不用說話,環視下麵人群,體驗緊張的感覺,逐步放鬆,調整呼吸,達到鎮靜的狀態之後,開始說話。

(2)自信心

青年朋友在人前講話的恐懼根源,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總認為自己無知無能,害怕不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其實,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青年學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特長並將其發揮出來。也許在很多時候你需要一些鼓勵,一句讚許,就能夠大大方方地將自己表現給別人看了。

而朋友、家人、同學,隻有當他們真真正正的看到了你的長處,他們才會毫不吝嗇的給予你賞識和肯定。所以,隻有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才能幫助自己真正戰勝羞怯心理。

有很多青年學生因為孤陋寡聞、平庸無能,造成與別人沒有話可說,並且對自己的成就也不欣賞。

青年也可以試著在某個領域中掌握常人所沒有的知識和技巧,那麼,自然而然地就會因為自己的一技之長而增加自信心。

(3)小實驗

青年朋友們可以在人數不多的公眾麵前站立,不用說話,體驗緊張,到逐步放鬆平靜。

練習自我介紹,直到可以放鬆地進行自我介紹為止,再進行簡短的演講練習。

(4)多講話

在較多人群的公眾麵前,進行講話練習。直至能自如地進行公眾講話。

(5)找動力

平等、理解、溫馨的家庭環境能給青年們足夠的勇氣和自信。對於有羞怯心理或是易產生羞怯心理的青年學生,應當學會在環境中找動力。

即使家中沒有別人家的那般豪華,但你卻有比任何人都寵你、愛你的家人;生活在學校中,隻要你願意找,就一定可以找到戰勝羞怯的武器,狠下心去和別人說話,與人對視、與人交往。

(6)練技巧

羞怯的青年朋友總是會因為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由此就不難看出這是自卑心理在作怪。越是這樣,青少年就越應該嚐試著多結交些朋友,尤其是找那些沒有羞怯心理的夥伴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平常多參加有益的公眾活動,當你真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就會很容易擺脫羞怯。

3、戰勝恐懼的注意事項

不敢在人前講話是青年常見的一種逃避行為,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一講就會手足無措、臉紅舌硬,在心理學上都稱為怕羞心理。

(1)控製緊張情緒

在練習過程中,不要逃避緊張情緒。如果逃避緊張情緒,就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掩飾,會進一步導致當事人過度關注自我,造成更進一步的緊張。

如果當事人不逃避緊張,順其自然地去體驗緊張的感覺,到逐漸放鬆下來,把關注的焦點從自我轉移到聽眾身上,從而能夠自如地進行公眾講話。

(2)學會放鬆身體

在公眾講話之前,學會利用腹部深呼吸來調整呼吸,減輕緊張情緒;還要學會控製身體語言,如不要雙手緊握,不要緊閉雙唇等,加強身體語言的練習,會起到更好的放鬆作用。在練習過程中不要急於取得成功,隻求體驗感覺,減輕不能失敗的心理壓力,有助於擺脫緊張情緒。

總之,最終達到輕鬆自如地進行公眾講話,隻要有堅定的信念,用持之以恒的態度,就能戰勝恐懼心理。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在克服人前講話恐懼的同時,也要做好在人前講話的準備,以下就是幾點演講時的注意事項:

一是演講時的姿勢如何,演說時的姿勢也會帶給聽眾某種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縮縮的印象。要讓身體放鬆,反過來說就是不要過度緊張。

過度的緊張不但會表現出笨拙僵硬的姿勢,而且對於舌頭的動作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是演講時忍受大家的注視,當然,並非每位聽眾都會對你報以善意的眼光。盡管如此,你還是不可以漠視聽眾的眼光,避開聽眾的視線來說話。

三是演講時的臉部表情,演講時的臉部表情無論好壞都會帶給聽眾極其深刻的印象。緊張、疲勞、喜悅、焦慮等情緒無不清楚地表露在臉上,這是很難由本人的意誌來加以控製的。

四是演講時聲音和腔調,聲音和腔調乃是與生俱來的,不可能一朝一夕間有所改善。重要的是讓自己的聲音清楚地傳達給聽眾。即使是音質不好的人,如果能夠堅持自己的主張與信念的話,依舊可以吸引聽眾的熱切關注。第四節猜忌心理是人際關係的蛀蟲

猜忌是指神經過敏,心中產生疑神疑鬼的消極心態。總覺得其他什麼事情都會與自己有關,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它是在主觀意識上產生的一種不信任的心理。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猜忌是屬於偏執型的性格缺陷。

猜忌心理形成之後,一般是比較頑固、任性的,它是導致偏執性格障礙的主謀,所以,青年人必須警惕,不要讓自己染上這種心理疾病。

1、了解產生猜忌的原因

猜忌心理可以是自我懷疑,也可以是懷疑周圍的人,這種不良的心理嚴重影響了青年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具有多疑心態的青年往往會固執己見,通過自身的想象把生活中無關重要事情湊合在一起,把別人無意間的言行舉止,誤認為是對自己懷有敵意或迫害的心理,在沒有足夠的證據時就懷疑別人欺騙自己,甚至把別人的好心好意理解為陰謀詭計。於是,導致在人際交往中自築鴻溝,最終反目成仇。

根據心理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有猜忌心理的青年都是無端生疑,這樣不僅在心理上產生更多的猜疑,而且純粹是心理失衡的極端表現。所以,青年這遠離這種不良的心理誤區,快樂、自信地麵對身邊的每一個人,為友誼搭建平穩的橋梁。

(1)經受過挫折

有些青年曾經可能受過別人的欺騙或遭受過挫折,由於經不起沉重的打擊,從而不相信任何人,對朋友也失去了應有的信任。

(2)錯誤的思維

喜歡猜忌的人,總是以某一假想目標為起點,以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依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程度進行循環思考。

這種思考從假想目標開始,又回到假想目標上來,如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裏麵,死死束縛住。

(3)缺乏信任感

一個人對別人越缺乏信任,產生猜忌心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猜忌心理重的人通常也是狹隘自私、自尊心過強、嫉妒心強烈的人。

(4)片麵的認識

有些青年由於性格內向,不善於交往,缺乏主觀意識。由於自卑心理的原因,常常認為別人對自己不滿,懷疑別人背後議論自己等。

(5)與世的隔絕

整天待在家裏,很少和外人接觸,對外麵的世界感覺很陌生。因此導致害怕與別人交往,從而產生更多的不信任和戒備心理,這也是產生猜忌心理的原因之一。

2、克服猜忌的方法

猜忌心理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的複雜情緒體驗。猜忌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猜忌心理是人際關係的蛀蟲,既損害正常的人際交往,又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疑心重重的人。比如,對他說一句問候的話,他也再三品味“言下之意”;你無意中的一個玩笑,他就會認為你是笑裏藏刀、不懷好意;看見兩個人小聲說話,他就猜忌是在議論自己的缺點等,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常常令疑心較重的人左思右想。那種高度的警覺性和衝動的性格,令人不得不敬而遠之。

(1)加強自我修養

認識猜忌的危害,加強自身修養。青年要全麵認識猜忌的危害及不良後果,然後果斷地克服猜忌心理,用寬闊的胸懷,友善的態度與別人交往,你就會得到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即友誼。

(2)拋掉不信任感

青年要用信任的態度驅逐猜忌的心理,慢慢地就會走出心胸狹隘的心理。然後用真誠的心與朋友交往,拋掉偏見和不信任的態度,最終你會贏得真正的友誼。

(3)要樹立自信心

青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這樣,自己就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猜忌的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4)學會正視自我

猜忌的青年常常是因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青年不要過於把注意力停留在自己的不足之處,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要做的就是揚長避短。

總之,青年消除猜忌心理就需要理智地思考問題、積極的自我暗示。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要用自信友善的態度與人交往,這樣不僅有利於獲得別人的尊敬,還會贏得別人的友誼,從而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格。

貼心小提示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與人交往中少一些猜忌就能關係更加融洽一些,那麼如果產生了猜忌我們應該怎麼去做?

一是了解原因,猜忌心理產生的原因,往往和消極的暗示有關。

二是認識危害,要認識到無端猜忌的危害及不良後果。

三是自我暗示,心理學家證明,從心理上厭惡它,在觀念和行動上也就隨心理的變化而放棄它。

四是交換意見,坦率地、誠懇地把猜忌問題提出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隻要你以誠相見,襟懷坦白,相信疑團是會解開的。第五節信任是人際交往的紐帶

信任是相信而敢於托付的一種高尚情感,其實也是一種責任。親人之間需要信任,愛人、朋友、同事、同學同樣也都需要信任,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中最基本的條件,是架設在人心中的橋梁,是溝通人際交往的紐帶。

對於青年朋友們來說理解和信任是一切情感的基礎,真正的情感維護就是一種給予和欣賞,它要求自己給予對方一種關心和照顧、理解和信任,同時也希望對方給予自己理解和信任。

1、交往中需要信任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強調信任,親人之間需要信任、愛人、朋友、同事、同學同樣也都需要信任,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中最基本的條件,是架設在人心的橋梁,是溝通人心的紐帶,是震蕩感情之波的琴弦。

眾所周知,無論做什麼它都有一個框架一個結構,而那個框架、結構總會有一個基本點,隻有了基本點才可以談後麵的成功。就像蓋房子,必須先把地基打好。

(1)交往要有真誠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真誠的心能使交往雙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膽相照,真誠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

美國哲學家和詩人愛默生說過:你信任人,人才對你重視。在人際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胡亂猜疑,相互設防。信任他人必須真心實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2)交往要有自信

俗話說,自愛才有他愛,自尊而後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際交往中,自信的人總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談吐從容,而決非孤芳自賞、盲目清高。而是對自己的不足有所認識,並善於聽從別人的勸告與幫助,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培養自信要善於“解剖自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在社會實踐中磨煉、摔打自己,使自己盡快成熟起來。

(3)交往要有理解

在人際交往中,熱情能給人以溫暖,能促進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靈。因此,待人熱情是溝通人的情感,促進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質。

(4)交往要有信任

對朋友的信任是一種尊重、一種風度,一種人品的肯定,也是對自己自信的表現。對愛人的信任是一種技巧,這種信任可以提升兩人之間的愛。

信任是相信而敢於托付的一種高尚情感,其實也是一種責任,把自己的約定當做一種大事。

2、認識交往中的大忌

理解和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最美麗的語言,一個信任的眼神可以化解矛盾的堅冰,一個信任的口吻足以讓人刻骨銘心。其實人際交往就是一種信任,一種尊重,一種尊嚴,一種理解。人際交往會因為信任而生根,也會因為猜疑而走向毀滅。

(1)愛嫉妒

朋友之間相處最忌諱的問題之一就是嫉妒。對才華、能力、特長、榮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朋友是又羨慕又嫉妒。坦白的說,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承認,嫉妒這種病態心理,幾乎人人都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關鍵在於用什麼態度和方法去對待它。一個人的嫉妒心理,把它變成一種爭當強者的推動力,也會激發自己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我。

(2)不信任

交友需要信任,就猶如人需要空氣和水一樣。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人與人之間是否融洽,全看有沒有信任感。如果不信任朋友,也就難於誠懇待人。

3、在交往中獲得信任的法則

多了解對方一點,多理解對方一點,多信任對方一點,那自己也會開心,也會每天幸福。每個人都需要被理解和被他人信任,同樣每個人也需要抱著理解和信任的心態對待別人。你是否信任對方?去了解過對方?

在人際交往中,想要別人建立對自己的信任,我們不妨利用從下麵幾點進行嚐試。

(1)大方是建立人際信任之源

從生物進化角度講是有必然性的。因為在資源匱乏或相對匱乏的社會中,人類個體間存在著利益衝突,隻有既競爭又合作,才能共享資源,達成雙贏,這就需要人際信任。

信任也就與利存在著天然的聯係。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交往關係中的互惠行為能夠促進雙方的信任。

(2)大方不局限於金錢和物質

大方體現在待人接物方麵就是要不吝嗇,除了基本的物質需要以外,人們也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讚美、同情、寬容、尊重、理解等。因此,人際交往中,既不要當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也不要在滿足他人心理需求方麵當小氣鬼。讚美他人的言行、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等,都是對他人大方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