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柵欄(1 / 3)

心中的柵欄

心裏有個柵欄,柵一打開,心便通了。

憂慮和寂寞的時候,柵便築起來了,高掛著免戰牌,一副人見人嫌的摸樣。等到這座柵欄被野火焚燒、毀壞、湮滅,不見漫天烏雲的時候,心才會痛快。人有很多時光是在這種日子裏度過的。

這種日子很難過,可日子又不得不過,更何況造柵容易毀柵難,我是經常處在這種柵欄的圍困之中的。

父母給我柵欄,兄弟姐妹給我柵欄,同學給我柵欄,同事給我柵欄,朋友給我柵欄,一切跟我生活息息相關的都在給我柵欄,我是處於人為的柵欄的包裹之中了。

很羨慕老莊的出世之道,又眼觀孔孟的入世之雄,甚而至於,老莊孔孟之道也是一隅人為的難以勘破的柵欄。陶潛的悠然浪漫之情了。但頌起:“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時”,仍倍感痛快。

其實又何必,倚窗涉園,流憩遐觀之餘,不仍歎言“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陶潛自己不也正處於柵欄的包圍之中麼?

於是我的柵欄燒了,毀了,湮滅了,心也通了。

享受寂寞

一個人獨處時,我寂寞但不無聊,那一份遠離喧嘩的清靜使人覺得這是一種享受。

寂寞是一種美。夜,好深,好靜,天空沒有一絲兒的風。我遙望夜空,手捧一杯濃茶,隨記憶天馬行空,享受思想的行雲流水。淡淡地,在孤獨中傾聽星月的低語。靜靜地享受,享受寧靜中這一分淒楚的美。

寂寞時,我躺在床上,看著童年時稚氣十足的照片,想起兒時和小夥伴們玩誰先做爸爸而爭得麵紅耳赤,和小夥伴們比賽看誰的尿尿最遠,想起小時候經常偷吃叔公糕餅店的“碗糕”而遭受到母親的責罵……不禁為童年的天真無邪啞然失笑。

或是翻開塵封的信件,再次讀著遠方的來函,又一次感受到濃濃的、那樣純潔的友情。不由然地想到這些朋友現在在那裏?他們過得是否比我好?山的脾氣是不是還那樣的大大咧咧不修邊幅?葉一直在用去“豆豆”的什麼霜,他那付“星星閃爍”的尊容是不是有所改變?還有,那個曾讓我夢牽魂繞的班中最美的女孩是否保留我送給她有漂亮夾圖的筆記本,那可是我用賣牙膏皮掙錢買的,是否還記得我這個傻得出奇的多情男孩?

寂寞時,對著鏡子猛然發現一頭烏發中竟出現三二白發,不禁感慨韶華易逝,青春難留,取出刮胡刀,想刮去嘴角的蒼老,卻刮不掉眼角隱約若現的魚尾紋。回想滾滾紅塵中的愛與恨,得與失,榮與辱,不免多了幾分滄桑感。猛然驚悟功名無成,又多了幾分緊迫感和雄心壯誌。

也常常坐在窗前,雙手托腮。望著戶外花開花落,鬥轉星移,想著大自然就這樣有規律地周而複始,世上萬物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黯淡,我們在接受事物一麵的時候,是否也要學會接受事物的另一麵。

——原載於《東南早報》

老人和鳥

老人心情不好就坐在家門口那棵大榕樹下抽悶煙。大榕樹就像一把大傘,遮天蔽日,老人依樹而坐。不知何時,樹叢中的嫋嫋翠鳴吸引了他,循聲望去,一隻有著瓦藍色翅膀的小精靈在椏杈之間跳來跳去。

老人在樹下坐了多日,隨著那鳥兒婉轉動人的歌聲,他的心情由陰轉晴,最後連日前為何不快也漸至忘切,他對那漂亮的小鳥生出了很濃的興趣。

小鳥從哪裏來呢?小鳥從哪裏來並不重要,弄清對方的根底這不過是人們研究問題的習慣方式,重要的是老人已經喜歡這雙瓦藍色的翅膀。於是他打完主意,要購一個精製的鳥籠,買最好的飼料,並且設計了幾套抓捕的方案——生活中怎麼能沒有它呢——他必須要好好豢養,讓那美妙的歌聲天天唱響。

但使,第二天,老人發現那雙瓦藍色的翅膀已經無影無蹤。

——原載於《東南早報》

曙光·阿婆

在搬進這個擁有四幢商品住宅的大院後,我早睡早起的習慣沒有改變。正因為這一習慣,才使我無意中發現居住在這個大院裏的一位可敬的老阿婆。

第一次見到這位老阿婆的時候,我正坐在自家的陽台上。那是在東方剛泛魚肚白時,忽然對麵三樓的陽台上出現一位老阿婆,她先是深呼吸了幾下清新的空氣,然後開始壓腿,不停地晃動著兩隻手臂……這時候,整個大院,包括她的家人們,大概還在酣睡之中。

這以後的每一天,當我按時來到陽台,幾乎在同一時間都可以看見老阿婆新的一天的開始。

有一天中午,我從外麵回來,在大院門口剛好碰到她手提飯罐,正準備去為她在街上開店做生意的孫媳婦送飯。在擦肩而過的一刹那,那滿臉的皺紋,讓人一下子想起她經曆過許多磨難以及人生的風風雨雨……

一個年近九旬的老人,在她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她還是麵對一切,一步一步地走了過來,甚至在垂暮之年,還走得那麼從容,那麼泰然自若,我感覺到她的步伐還是那麼穩健有力!

究竟是什麼力量使老人的生命之火燃燒得如此之旺呢?

這個問題讓我思索了很久。直到今年春天的一個明媚的早晨,當老人鍛煉完畢,那微微的晨曦照在她的臉上、身上,分外精神的老人終於讓我恍然大悟:是曙光!是黎明前的那一縷充滿著希望的曙光!

叩問與堅守

當我們的車子駛進寶勝庵時,正殿內正傳來洪亮的唱誦之聲。今天恰逢農曆十五,近村信徒在此聚集,虔誠禮誦。主法者是本庵的住持智恩法師,他海青著身,上披袈裟,頭頂三千煩惱絲盡去,光淨的頭皮上隱隱泛出青光,暗示出剛受披剃的痕跡。對於我們來說,智恩法師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了。

記得上次與法師會麵大約在舊年三月。那時古香古色的寶勝庵建設剛俱雛形,智恩法師還隻是郭冠如居士。居友陳俊琪居士夢感佛法僧三寶托緣,發慈心投巨資重光寶勝庵。郭冠如與陳居士結緣後,共同發心扶持庵的建設。我們認識兩位時,他們已經為興庵奔走多時了。不僅奔走籌集資金,親自主持設計,監督施工,而且傾囊獻出自己所有的積蓄。郭冠如居士不曾為自己家裏建一房一舍,卻為寶勝庵傾其所有。陳俊琪居士身兼數職,俗務纏身,卻曾半夜驅車1個小時來庵,隻為打掃庵堂,其心之誠,令人歎服。他雖功業小就,卻善心如水,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呼籲八方有識之士弘揚佛法,投身慈善。

而如今,郭居士而立之年遁入空門,更是平地驚雷,多少至親之人為之痛心疾首,外人的非議揣測更為不堪。然而所有的這些對於智恩法師來說,隻留下一句簡單的回答:“一切因緣而已。”

曾有人猜測,他是為了建設寶勝庵而踏入空門。他把寶勝庵當成了自己的事業,為了全心全力完成這個事業,他把自己也搭進去,做了這個庵的住持。

但是法師說,“即使沒有寶勝庵,我也會在別處出家。建設寶勝庵隻是為了弘揚佛法。”

而有獨無偶,筆者一位友人也有相似的際遇,她在如花的年華時,便決定進入修會作修女。從非信徒,到信徒;從信徒到虔誠的信徒,直至最後放棄世俗常態,正當風華正茂之時棄世出塵。雖然他們的宗教信仰有別,走的道路卻相似。而為了這條世人看來沒有絲毫個人利益的道路,他們成了家庭裏的大罪人,成了母親的心頭之痛,成了世人非議的對象。我們也一樣湧出了內心最深沉的疑問:“這到底是為什麼?”

他們的回答分別是:

“因緣到了。”

“隻是上麵的那位選擇了我。”

智恩法師說,入空門是為了弘揚佛法,而佛法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在我的那位修女朋友看來,修會的宗旨在於服務更多人,作為修女同樣旨在服務和奉獻。

這種人生選擇,對於信徒未嚐不是一種個人的精神追求。也許他們選擇的是一種超然的純淨的精神世界,才為此義無反顧,背負著叛逆紅塵的代價。

我想在他們出塵之前,肯定會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我這忙忙碌碌的人生到底為了什麼?”或許這個簡單而深沉的叩問讓他們困惑了許久。而宗教思想讓他們找到了自我,最後決定了自己的選擇。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隻不過是他們在忠於自己的選擇,履行自己當初的決定而已。

“這忙忙碌碌的人生到底為了什麼?”在訪問法師時,他曾用同樣的問題問我。在過去的無數個歲月裏,我曾經也無數次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然而他們已經找到了他們的答案,而我呢?

我是否該拿出同樣的勇氣去叩我人生的意義?

我是否該付出同樣的努力去堅守我人生的答案?

附:惠安寶勝庵簡介:

惠安“寶勝庵”(寶勝淨院),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庵在惠安縣螺陽鎮林輞溪邊,故老相傳此地有飛鳳穴焉。

據《泉州府誌》記載,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傳令江夏候周德興入閩。德興素奉佛,遂造寶勝庵。寶勝庵由山門、回廊、天井和主殿組成,主殿麵闊進深各三間,抬梁鬥拱混合結構,硬山式屋頂。庵成,德興親題庵名“寶勝庵”。

大明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泉州僧大章、木行法師等,主持重修青龍橋,晚錫於寶勝庵。天啟年間,大學士張瑞圖來寺禮瞻金容,感寶勝法相之莊嚴,欣然為寺留下墨寶“寶勝庵”。

延至清代,庵尚存。十年浩劫中庵毀,唯餘基址。今舊址出土明代送子觀音銅像一尊。

今有郡人陳居士俊琪,夢感佛法僧三寶托緣,乃發心投巨資以重光此庵。一時誌彬、冠如共同發心護持建設,皆眾善友,雲來相從添磚加瓦!大雄寶殿主奉三尊閩南最高的(3米)緬甸白玉三世尊佛。寶像莊嚴質地溫潤。

寶勝淨院整體工程預計投入資金約千萬,目前一期工程“聖觀音閣”已竣工。二期工程齋堂、僧舍及山門等亦在規劃設計中!

——原載於《惠安文化》

黃山雲霧

黃山,山高穀低,群峰綿延,植被茂盛,一年四季,雲霧常留,因而素有“雲霧之鄉”的美稱。此次遊黃山,正遇連日陰雨,雲低霧重,山體盡籠。上山時分,清風習習,細雨靡靡,一路如落湯雞般爬至山頂,已是“待看黃山多雄偉,黃山笑我多狼狽”狀了,好在行囊已托乘纜車的遊客捎上了山,換了幹衣,待雨歇之後,便可一覽黃山勝景了。

黃山十日九雲煙,而雨過初晴的北海景致也就更具一番迷人風韻了。濃雲如綿,層層疊蓋在千山萬壑上;淡霧似煙,悠悠飄忽於山巔穀淵之間,雲霧中的黃山宛若身披潔白婚紗的新娘,正精心妝扮著一生中最美的一刻,始信峰處,雲霧彌漫,浩海茫茫,流雲如銀絮翻湧,飄霧似白綢練舞,間或有三五小嶺飄忽其間,若隱若現、若移若靜、若明若暗,這一景致全然一副清靜淡遠的潑墨山水畫,而置身其間,卻又有魂宿蓬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