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爾研究做過這樣的實驗。他發現互不相識的北美人相互交談時,一定會保持70厘米以上的間距。而南美人要靠近些。在一間12米長的大廳中間,互不相識的北美人與一位南美人作簡短交談。在交談結束時往往發現,北美人已退到房間的一端。因為南美人在談話時習慣靠近一些,而北美人感到很不自在,必然後退,以保持他感到合適的距離來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結果他退到大廳的一端去了。
隨著人們相識,親近程度的提高,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會逐漸縮短。比較親密的朋友之間,交談距離比陌生人近。在一次會議中間休息時,大家三三兩兩地站在大廳裏交談。此時你不難發現,熟悉的人交談時間距也較近。當然相互間的距離與談話的內容是休戚相關的,一般性的社交談話站得比較遠,商量比較重要的事情間距就明顯縮短了。在電影院裏,從觀眾坐的姿勢和頭部保持的距離,也足以看出這種距離差異。靠得最近的常常是熱戀中的男女青年。當然,夫妻交談時站立的間距是很近的。如果有一位婦女,當著妻子的麵,故意站到離她丈夫很近的距離交談,盡管這種距離在夫妻之間是很平常的,也會使這對夫妻感到難堪與不快。有一美國姑娘意外地拒絕了小夥子的求婚,理由十分簡單:那位男子求婚時竟然與她相距2.5米,使她感到十分惱怒,因而作出了拒婚的決定。
在不同的場合和時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不同的。在公共汽車上,擁擠的時候與空敞的時候個人空間明顯不同。擁擠時如果站得很近,雙方都會將頭略微轉向一方,避免目光的接觸;如果有身體接觸,則會自然而然地使肌肉緊張起來,以補償這種空間距離的破壞。在圖書館裏,讀者很少時,如果緊靠另一位讀者入座,會使對方感到難堪,甚至另換座位。在海濱浴場或遊泳場館,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更為重要。如果隨便坐在一個陌生人旁邊,打破了他(她)的空間距離,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但同時打破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卻是很重要的。例如西方的警察教材中就明確指出當審訊嫌疑人時,隨著問題的深入,審訊者所處的實際位置就應該逐步靠近嫌疑人,這樣破壞人的空間距離感覺,就有利於審訊的深入進行。
霍爾教授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的大小,也明顯反映出社會地位的不同。上下級之間級別高低相差越大,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就越大。心理學研究發現,職務低的職員到不熟悉的高級領導辦公室去時,往往一進門就卻步不前。他還指出,人與人空間距離存在著明顯的民族文化差異。地中海區域的阿拉伯人,經人介紹初次相識時,會手拉手,眼睛盯著眼睛,毫不拘束地交談起來,似乎不存在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感覺。有一次,霍爾教授請教一次阿拉伯人為什麼這樣做,這位阿拉伯人覺得很奇怪,答道:“假如對方不理解我這樣做,那麼他是個死人。”因為這在阿拉伯人之間,是習以為常的事。
那麼,在我國的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的範疇和具體情況如何呢?這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感覺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請注意和尊重別人的空間距離。
我們的孩子怎麼啦
長這麼大,我第一次有著這樣的擔憂與困惑:我們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啦?
現象一:小點心盒事件
一次課間,老師把用來獎勵測驗成績好的小朋友的小點心盒放在講台上走開了,等她回來後發現點心少掉了。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隻要她發發威,在課堂上利誘威逼一下,哪個小毛孩肯定會乖乖地自己站出來的承認,要不別的小孩也會站出來檢舉的。可是,這一次,無論她怎樣軟硬兼施、旁敲側擊,全班50個孩子沒有一個麵帶羞愧,而是眾口一詞:不是我,我不知道!太不象話了!這位優秀教師氣蒙了。此案例被列入她教學生涯以來的最大失敗。她一夜碾轉反側,感覺如今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可怕”了。
現象二:孩子大多是“漢奸”和“準漢奸”
在兒子六年級過生日的時候我對他的同學們做過一次抽查,我的問題是:如果你是王二小,你是否能像王二小那樣機智勇敢地把鬼子引進八路軍的埋伏圈,不怕犧牲。其結果是:在十個孩子中,除了二個小女孩堅決不當漢奸外,其餘八個全部“叛變”。最後有二個孩子(包括兒子)不好意思地找我探討:假如我幫鬼子帶路,要是八路軍不槍斃我,我就將就當一回漢奸。否則,左右都是死,就跟王二小一樣當個烈士。那口氣似在菜市場買菜時跟我討價還價。於是,有了這樣有趣的結論,堅決不當漢奸占20﹪,當準漢奸和漢奸占了80﹪。我很感慨,也覺得可怕,這問題要是發生在我們的年代一定是齊刷刷地“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而現在的孩子,他(她)們的思維己經過早地功利化和現實化了。當然,這跟現有的教育製度和社會風氣有很大的關係。如何在國家利益、道德和生命安全上找到教育的平衡點,是當前社會必需考慮的問題了。
現象三:孩子都想當“貪官”
“想做官。”
“做什麼樣的官呢?”
“做……貪官,因為貪官有很多東西。”
網上一段“廣州一年級小學生的理想”的采訪視頻,吸引了很多網民的注意,其中一位小學生“想做貪官”的理想更是激起網民的解讀和議論,成為熱點話題。
多數人認為它折射出當今的社會現實,也有不少網民反對對它過度解讀。有網友表示,我們小時候說過想當科學家、解放軍戰土,今天聽到“長大想做貪官”,突然覺得不知該從何說起。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可以任意畫出各種色彩斑斕的圖畫。從這個小孩身上,隱約可以看到成人世界到底在這些白紙上亂七八糟地塗抹了些什麼。或許我們沒想到,當我們憤世嫉俗地在家裏發泄不滿、傾吐語言和思想垃圾時,可能就有意無意中汙染了孩子純真的心靈。孩子說出這樣的理想,並不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我們成人世界出了問題。冰心說:“除了宇宙,最可愛的隻有孩子。和他說話不必思索,態度不必矜持。”也許,孩子根本不知道這樣的理想很荒謬,但在被世俗扭曲的現實環境的教育引導下,孩子僅僅說出了自己所受到的影響。在他們的心靈中,並不認為這樣的理想有何不妥。從這個意義而言,最應該自省的是我們成人,我們應當反省到底讓孩子中了怎樣的“毒”?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這樣的事情隱喻了孩子所處環境的現實,是我們麵對的殘酷事實。現在我們該怎樣行動起來還孩子以童真的世界呢?言傳不如身教,我們應當相信“其身正,不令而行”。
現象四:孩子不愛惜糧食
在飯菜質量並不差的學校食堂裏,我們常常發現那群嬌生慣養了的孩子們有時連筷子都不曾動過,就直接把滿滿的一盒飯菜倒掉了,然後溜到校門口外那些賣炸翅漢堡可樂類的店裏就餐。任你教育多少遍“粒粒皆辛苦”也沒用,不愛吃就是不愛吃,寧死不吃“嘔吐餐”。
現在的小孩不懂得什麼是苦,但我們作為家長的,首先要有節約糧食的意識,並且在生活中注意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不應該擺闊氣,孩子們才會有一個好的學習榜樣。我們雖然不能再讓孩子們再過以前的苦日子,但是我們完全可以,也有能力及義務讓孩子明白:“浪費糧食可恥,愛惜糧食光榮!”讓孩子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看著孩子們種種這樣的不正常表現,我們會感到心酸,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辦!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我們的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一種對未來的擔心讓我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慌。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這樣的孩子將來怎麼走向社會。教育應該改革了,還給孩子快樂的時光,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做人吧!沒有健康的道德規則,不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再優異的學習再高的文憑又有何用?適應社會,將來為社會做貢獻簡直是天方夜譚
窮人為什麼受窮
人啊,莫說窮富由命,首先我們要想想該怎麼做,做了些什麼?如果我們缺陷基本的經營生活的素質的話,那麼,我們自然離財富就很遙遠了……
成功之道在哪裏
我們常常聽到某某人發財致富的故事,也看到周圍有人事業不斷走向成功,但若由自己去幹跟他們同樣的事業,卻會遠不如他們那樣瀟灑自如。我們還常常豔羨某個老板的氣派和對下屬員工的頤指氣使,殊不知,這種“眾人之上”的位置,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坐的,要不,全天下人都是老板,都是富人了。
生意人的情感多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的,本質是在利益層麵上六親不認,所以,自古就有“親兄弟,明算賬”和“生意場上無父子”的說法。無商不奸,商人的奸也是逼出來的。商人在嚴酷的、強烈競爭的環境中要生存,惟一的選擇便是贏利。但這並不意味著商人都是“冷血動物”,實際上,他們的情商並不低於他們的智商。
商人之道包含有三方麵的內容,一是經營之道,二是用人之道,三是為人之道。經營之道是一個生意人的基本功,實際是體現出他的經濟頭腦和運作能力。用人之道則是管理的核心,用好人有事比親自上陣還傷神。劉備一生最大的成功,就在於用好了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都在調兵遣將,就是這樣活活被累死了。
當老板很苦,尤其是創業之初,他所付出的勞動強度遠遠超過任何一位員工。就算時來運轉,碰巧遇到了暴發致富的好機會,但成功與否,成為真正的老板,還要通過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做好管理和經營,保證自己財富的增值,所有的這些都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人們覺得大多數當老板的都很“摳門”,殊不知經營這事本來就必須精打細算,何況當了老板,壓力之大非一般職員能相比較的。替人打工的,隻要你有本領,哪裏都可以找個你想要的“飯碗”,隻要能吃得飽,就繼續幹;一旦吃不飽,便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炒了老板的魷魚,再另謀出路去。老板則不同,企業是你的,隻要生意一天存在著,你就必須一天也不能停止尋找足夠下鍋的米。
所以說,老板即便是賺足了錢,也時刻充滿危機感,他們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大多數是依靠強烈的事業心、吃苦耐勞的精神,許多人更是工作狂,哪還有功夫去瀟灑?
生意都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善於發現供求的變化,也就把握了生意的本質。當絕大多數老百姓,還在對他們積蓄了一輩子也買不起高檔住宅而感歎不己時,房地產這個盛產大老板的行業,就成了吞噬資金的黑洞。相反,在讓一般人最沒有引起關注的農村,從一些專門向那些穿得破舊,用得節儉的農民,提供飼料和化肥的經營者中,卻走出了不少真正大腕級的巨商。
真正的大老板,是那些生活簡樸,情緒穩定,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們曾經滄海,閱曆豐富,已視勝敗為常事,專心致誌走自己的路,不再受一時的得失所動,這才是大老板的品性。
你為什麼是窮人
房地產商潘石屹說:“中國的建築師很容易改變,一個方案,你讓他怎麼改,他就怎麼改;外國的建築師大多很固執,他寧肯不做這筆生意,也不願輕易改變自己的設計,哪怕其中一個細節。”結果就是,外國的大建築師,留下的大多是完美的作品;中國的建築師,卻讓自己降低到跟開發商一樣的水平,這也是開發商們所要得到的,難免搞出一些平庸粗俗的城市垃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