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真情是寶
又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時節了。
茹先生等五位長者以及他們的學生、助手這次住到了北京昌平縣一座叫做清韻齋的別墅裏。環齋皆山也。群山穆穆,滿山的蒼鬆翠柏,一片碧綠,氣勢雄偉,風景秀麗。這裏就是著名的十三陵地區。十三陵東、西、北三麵環山,隻有南麵一個通道,是明朝十三位帝王永久安息的地方。正因為這裏風水好,被一些商家看中,近年來在此附近建立了許多陵園,修墳築墓,供人安息。有一個叫景仰園的陵園,層巒疊翠,端莊秀美,茹先生的妻子、大女兒亡故後也都安葬在這裏,連茹先生本人的穴位也已定格,隻待他一死,就鑽進預先安排好的與他妻子同穴的天國中去。
在一間寬敞的會議室裏,四周都是沙發,中間的茶幾上擺上一些小吃,大多是北京的著名糕點,像婉豆黃呀!杏仁酥呀!山楂糕呀!雲片糕呀!等等,每人桌前都放上一杯茉莉花茶,茶香樸鼻,這裏的主人把他們待若上賓。
茹先生首先開腔說:“一年多來,我們已經討論了仁、義、禮、智、信幾個大題目,這是中國人較早提出來的道德觀,大家討論得很投入,很有收獲,按照預定計劃,該轉入西方人崇尚的真、善、美了,今天先談一個‘真’字,如何?”
茹先生很有風度地征求大家的意見。
大家一致表示讚成。
茹先生首先說了一個意思,他說:“真的範圍非常廣,我們討論三天三夜也討論不完。我們這次討論可以說得集中一點,主要說說‘真實、‘真情’吧,光是這個‘真實’、‘真情’,也不是一下子能說得清楚的,但這個命題比較現實一點。就像鑒定一件文物一樣,你認為是真的,他認為是假的,真真假假,眾說不一,但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決不能混淆,決不能以假亂真,更不能真作假來真亦假,假作真來假亦真。”
計先生早年留學西洋,受過一些西方哲學思想的薰陶,他頗有感觸地說:“‘真’最可貴的是真情,真實基於真情,真情是個寶呀!”
學生小陳問:“為什麼說真情是個寶呢?”
計先生說:“因為它太少了。物以稀為貴,人間難得是真情,所以寶貴。”
計先生接著說:“隻有小孩子最真實,不說慌話,不說假話,可是長大了,就不一樣了。耶穌說: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不像小孩子那樣真純,是進不了天國的。”
符女士說:“是之為是之,非之為非之,這就是‘真’。”
尹先生說:“唉!如果大家真能做到這樣,那就好了,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真情是內心世界的一種外在表現。”戴先生以道家的觀點來闡釋真情的內在涵義。他說:“《莊子》一書中常常提到‘真’和‘真人’。什麼是真呢?戰國時代魏文侯的一位臣子田子方在回答魏文侯關於‘真’的問題時說:‘其為人也真(純真),人貌而天虛(貌如常人,內心卻如自然一樣清虛),緣而葆真(順應自然而保持真性),清而容物’。看來一個‘真’字就是保持人類的本性,像小孩子一樣不受到社會的汙染。至於真人,能夠保持‘真’的人就是‘真人’。莊子稱關尹、老聃為‘古之博大真人’。”
戴先生接著說:“‘真’,主要體現為真情,按照莊子的說法,‘真者,精神之至也’。意思是說,真情是一種精神,一種誠心,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沒有這種精神,沒有這種誠心,就不是真情,就不能感動人。莊子說:‘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勉強哭的人其實並不真的悲傷;勉強憤怒的人並沒有真正的威嚴;勉強親近的人雖然麵帶微笑其實並不真的和善。所以‘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正的悲傷沒有哭出聲來也是哀傷的,真正的憤怒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也能顯示出他的威嚴,真正的親近不用微笑也能透現出他的親和。所以說:‘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真情是人類的本質、本源、本性,是發自內心的,不是裝出來的。而外表呢,常常是出於一種需要,不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情感。”
茹先生說:“是的。”他舉了一個常見的例子:“家裏死了人,親屬當然很悲痛,於是嚎啕大哭,這大多是出於真情。但有些人往往是說哭就哭,說停就停,吊唁的人來了,就嚎哭一番,顯示出其悲傷,而吊唁的人一走,哭聲戛然而止。悲傷的情感難道能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嗎?更有甚者,特別是我國古代,有的家庭,尤其是富有人家,有了喪事,往往雇人來專門進行哭泣表演,在需要的時候,叫他(她)哭就哭,叫他(她)停就停,這是要付錢的,當然,其真情就可想而知了。”
計先生笑著說:“現在電影裏不就是這樣嗎?想哭,沒有眼淚怎麼辦?就點眼淚水唄,叭啦叭啦掉下來,就像真哭似的。”
“噯!那是電影。”尹先生說。
“不過,也有由於劇情過於真摯而演員動了真感情的。聽說解放初期越劇皇後袁雪芬在演《梁山伯與祝英台》時,動了真感情,真的掉下眼淚來,邊唱邊哭,聲淚俱下,以至連觀眾也被感染得掉下淚來,都是真淚呢!假戲真做,也能顯示出真情。”符女士動了感情。
尹先生說:“先知穆罕默德有一句名言:‘你當為今世而工作,就像你永遠不死;你當為後世而工作,就像你明天即亡。’有著多麼精辟的哲理!這個哲理的全部涵義隻有一個字,就是‘真’。你當為今世而工作,就像你真的永遠不死一樣;你當為後世而工作,就像你真的明天就要死了一樣。沒有一個‘真’字,是做不到的。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往往由於他說了一句話,而這句話既是真情,也是真理,給於人們極大的感染和動力。”
“我國伊斯蘭教的前輩、學者達浦生大阿訇在他所著的《伊斯蘭六書》中就說:‘東西聖哲之言,雖有中外之殊,時有古今之異,語言文字各個不同,而其真理無不同也。’這是伊斯蘭教徒的共同聲音。”尹先生又補充說了這一段。
符女士說:“我們佛教界就十分看重真情,而不看重形象或模式。如來佛不讚成人們用32種身相來看他,因為32種身相隻是一種外表或化身,外表和化身就比較模糊,不是真相。”
符女士接著說:“佛說自己是一個說真話的人,說實話的人。如來是真語者(說真話的人)、實語者、如語者(愛打比方的人)、不逛語者(不說謊話的人)、不異語者(不說怪話的人)。
“佛要求信佛的人理解佛法的真正含義,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這就需要真情。
“佛教教導人們要用‘心念’來做好事,這比用金銀來做布施要好得多。佛常說: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好麼?當然好,但它還比不上用心來布施,用心就是用真情。”符女士一下子說了這麼多。
戴先生說:“我們參觀寺廟,看到許多廟裏塑的佛像也是各種式樣的,就連同一位佛,塑造的模樣也不完全一樣,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見到過他,那時候連照片、繪畫也沒有,你怎麼能塑得很像呢,更不要說塑得一樣了。就連觀世音菩薩,有的說他是男的,就把他塑成男像,有的說她是女的,就把她塑成女像,有關著作對觀音是男是女也未明確表示。其實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的還是女的,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尊重和虔誠,是對她崇敬的一片真情。”
符女士又重複了一句:“佛教看重的是真情,而不是形象。”